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2020-12-01 科學網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表達結構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TACR1和GPR83的投射神經元形成平行上升迴路模塊,這些模塊協作將熱、觸覺和有害的皮膚信號從脊髓傳遞至腦橋側臂旁核。在此核內,表達Tacr1或Gpr83的SPB(spinoparabrachial )神經元軸突支配不同的亞核群體,並且強烈的光遺傳學刺激軸突末端誘導了不同的逃避行為和自主反應。此外,表達Gpr83的SPB神經元對皮膚機械刺激高度敏感,並從高閾值和低閾值的原代機械感覺神經元中接收強大的突觸輸入。

 

值得注意的是,取決於刺激強度,與表達Gpr83的SPB神經元激活相關的化合價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這些發現揭示了SPB的解剖、生理和功能上不同的細分,是觸覺和疼痛的感知基礎。

 

據悉,前外側通路由上升的脊髓束組成,這些脊髓束將疼痛、溫度和觸覺信息從脊髓傳遞到大腦。前外側通路的投射神經元是疼痛治療的潛在目標,因為從周圍散發的傷害感受信號通過這些脊柱投射神經元傳導至大腦。但是,前外側通路的組織邏輯仍然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rallel ascending spinal pathways for affective touch and pain

Author: Seungwon Choi, Junichi Hachisuka, Matthew A. Brett, Alexandra R. Magee, Yu Omori, Noor-ul-Aine Iqbal, Dawei Zhang, Michelle M. DeLisle, Rachel L. Wolfson, Ling Bai, Celine Santiago, Shiaoching Gong, Martyn Goulding, Nathaniel Heintz, H. Richard Koerber, Sarah E. Ross, David D. Ginty

Issue&Volume: 2020-10-28

Abstract: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consists of ascending spinal tracts that convey pain, temperature and touch information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brain1–4. Projection neurons of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are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pain treatment because nociceptive signals emanating from the periphery are channelled through these spinal projection neurons en route to the brain.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of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two populations of projection neurons that express the structurally related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TACR1 and GPR83 form parallel ascending circuit modules that cooperate to convey thermal, tactile and noxious cutaneous signals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 of the pons. Within this nucleus, axons of spinoparabrachial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Tacr1 or Gpr83 innervate distinct sets of subnuclei, and strong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axon terminals induces distinct escape behaviours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Moreover,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Gpr83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cutaneous mechanical stimuli and receive strong synaptic inputs from both high- and low-threshold primary mechanosensory neurons. Notably, the valence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Gpr83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depending on stimulus intensity. These findings reveal anatomically, physiolog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subdivisions of the SPB tract that underlie affective aspects of touch and pain. Two populations of neurons with distinct anatomy and receptor expression that convey information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brain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touch and pain.

DOI: 10.1038/s41586-020-2860-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60-1

相關焦點

  • 基於功能磁共振和機器學習的疼痛神經標誌研究進展
    疼痛傳入通路中首先到達的中樞神經系統是脊髓(spinal cord,SC)。Weber等對12名正常人施加不同熱刺激時研究SC的活動特徵,發現SC活動在疼痛刺激時顯著增強,且較為平均地分布於左右背側神經區域,而在溫和刺激時左背側SC比較活躍。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可感知即時疼痛
    ,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先進智能系統》(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雜誌上,並申請了臨時專利,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研發。首 席 研 究 員Madhu Bhaskaran教授表示,這種疼痛感知原型是朝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和智慧機器人的重大進步。
  • 基於靜息態fMRI的動態功能連接揭示脊髓的精細內部架構
    雖然研究者們已經許多創新性的方法進行腦部fMRI的動力學分析,但目前尚未應用於脊髓研究。>利用基於血流動力學信息的動態連通性方法揭示了脊髓靜息狀態下功能網絡特徵。脊髓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感覺-運動加工處理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例如本體感受和疼痛的加工、運動的產生和控制等,因此,探究人類脊髓內在的功能和結構對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貢獻和意義。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神經免疫交互作用調控傷害性感受通路以及應激相關的行為學改變 疼痛的經歷取決於傷害性信息從周圍傷害感受神經元到脊髓次級神經元的有效傳遞,然後傳遞至脊髓上中樞。初級傳入神經將傷害性信號從周圍傳遞到CNS,然後通過釋放包括穀氨酸和神經肽的神經遞質形成突觸傳遞。
  • 無法感知痛覺:超級止痛藥將讓人體告別疼痛
    北京時間12月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首次重現了無法感知痛覺的罕見遺傳病  由於缺乏相關的神經通路,有些人感覺不到肢體的痛覺,科學家利用小鼠重現了這一生理機制。該研究結合了阻斷痛覺受體的藥物和低劑量的阿片類止痛藥,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人體告別疼痛的「秘密配方」。  當人體受到損傷時,痛覺的電信號會沿著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通道傳遞到大腦。
  • 脊髓腫瘤:人體「電纜通路」的破壞者
    人體的脊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人體各個部件得以運動和內臟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傳導結構,因此常被喻為人體內的「電纜」。而脊髓腫瘤,則像電纜通路的破壞者,信號傳不過去,人體就會出現感覺和運動的異常。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賈文清提醒,脊髓腫瘤危害大,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關鍵。
  • Neuron:基於靜息態fMRI的動態功能連接揭示脊髓的精細內部架構
    >利用基於血流動力學信息的動態連通性方法揭示了脊髓靜息狀態下功能網絡特徵。脊髓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感覺-運動加工處理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例如本體感受和疼痛的加工、運動的產生和控制等,因此,探究人類脊髓內在的功能和結構對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貢獻和意義。
  • 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2017-10-19 【字體:大 中 小】   該項研究工作首次揭示了一條從脊髓向大腦傳遞癢覺的長程神經環路,證明了臂旁核是癢覺處理環路中的關鍵節點,並在慢性癢中發揮作用。該研究為深入解析癢覺在大腦中加工處理奠定了基礎,並為尋找潛在治療靶點提供了新的方向。  該研究被中國日報、東方衛視、Seeker等國內外媒體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
  • 重複外周磁刺激治療疼痛的研究進展_重複外周磁刺激_疼痛_麻醉科...
    對於rPMS治療急性疼痛的機制目前有2個,其一是門控理論,即由於rPMS可以加速有髓鞘的Aβ傳入神經纖維去極化,同時制約Aδ神經纖維和C神經纖維的去極化,進而阻止疼痛信號傳入大腦皮質。其二可能是rPMS激活下行抑制通路,使疼痛信號不能下傳。
  • 科學家發現一個新的痛覺調製通路
    疼痛既是一種原始感受,警告機體受到了傷害,從而引起一系列防禦性和保護性的反應,同時疼痛不僅有軀體上的不適,而且伴隨著情感和心理上的變化,是機體感覺研究中最為複雜的一種。 以往,研究比較清楚的痛覺調控通路主要有四大系 ①腦幹下行抑制系統:中央導水管周圍灰質(PAG)---延髓頭端腹內側核群(RVM)---脊髓背角/三叉神經脊束核通路;② 中腦邊緣鎮痛迴路:PAG-伏核---杏仁核---韁核---PAG;③大腦皮層下行抑制通路:皮層體感Ⅱ區---伏核/韁核---中縫大核(NRM)---脊髓背角通路;皮層體感Ⅱ區---運動皮層---丘腦髓板內核群通路
  • 疼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科學家至今仍未解釋清楚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們就一直在研究到底什麼是疼痛。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解釋疼痛的理論,但疼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卻至今仍未解釋清楚。特異性學說 不同疼痛靠不同感受器感知最早出現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疼痛的理論是特異性學說。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研究團隊稱,這意味著他們向智能機器和仿生義肢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舉個例子,這項技術可使截肢患者知曉其是否在撿拾尖銳或危險的物品,以及讓機器在有人環境中更加耐用和安全。(圖自:RMIT)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已經率先創造出了這類設備,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粒度對疼痛刺激做出反饋。
  •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
    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也是壞死損傷和缺血損傷的模型中是重要的炎性遞質。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
  • 原來是神經通路在起作用
    ,用摩擦代替撓癢可以更快地緩解瘙癢,因為它激活了來自脊髓的舒緩神經通路。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的科學家研究了包括摩擦和抓撓在內的止癢療法背後的神經通路。研究小組說,人們應該停止抓撓,開始揉搓皮膚,以激活脊髓中的抗癢「通路」,從而緩解刺激的感覺。邁阿密的研究人員稱,撫摸或揉搓止癢也可以降低皮膚損傷的風險,尤其是眼睛等敏感部位。撫摸或摩擦瘙癢會引發體內一連串的反應,包括激發脊髓中的神經元,從而緩解刺激並舒緩皮膚。
  • 能夠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給整容、醫療領域帶來福音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的原型,它可以像人類皮膚一樣感知疼痛並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裝置模仿人體近乎即時的反饋反應,它能以與神經信號傳輸到大腦相同的速度對疼痛的感覺作出反應。
  • 最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
  • 研究: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和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