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一般認為我們人一旦成年,大腦的「布線」一一神經連結就相對固定,個人在能力上的差別主要是由大腦布線的不同導致的,它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而學習只不過是發揮某人遺傳潛能的一種方式,那後天的學習能否重新塑造大腦?
人體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大的。拿伏地挺身來說,你認為伏地挺身的世界紀錄會是多少?500個還是1000個?1980年,一位日本人創下了連續做10507個伏地挺身的記錄。1993年一位美國人在21小時21分鐘之內做完了46001個伏地挺身,這一世界紀錄當前仍沒有人打破。
人類身體的這種適應能力令人難以置信,同樣對於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大腦的神經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我們能夠足夠多的練習做某件事情,我們的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以幫助完成這些任務。
絕大多數生命者由於眼睛或視覺神經出了問題無法看見東西,但視覺皮層和大腦中其他的部位依然在充分的運轉。為了能夠閱讀,失明者用他們的指尖來觸摸盲文,研究人員用核磁共振發現這些盲人閱讀時,大腦中發亮的部分就是視覺皮層。(對於正常的人來說,視覺皮層可能處置處理來自雙眼信息時才會發亮。)
同樣的科學家也研究了50歲以上的人患有老花眼的人,他們的眼睛晶狀體失去了伸縮性,難以對附近的物體聚焦。讓他們每周來實驗室三次,連續三個月每次花30分鐘來訓練他們的視力,訓練時要求他們觀察一張小小的圖片,這張圖片放置與其他形狀非常相似的背景當中,訓練結束後,他們能閱讀比剛開始訓練時小60%的文字,而且每位研究對象都改進了視力,能夠不戴眼鏡讀報了。
這些患有老花眼的人的眼睛還是和以前一樣,晶狀體依然缺乏伸縮性,但是他們的大腦中某些負責解讀來自眼睛的視覺信號的部位的改變促使他們改進了視力。
這些對視力障礙研究對象大腦可塑性的研究說明了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根據我們對它的應用而改變。通過刻意的訓練,以我們期望的方式促進大腦神經可塑,達到我們的目標。
我是鑠爸,終身學習者,閱讀推廣人,跑步達人,一月精讀一本書,一月跑步1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