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王中林院士/孫其君研究員團隊Adv. Funct. Mater.:機械塑性...

2020-12-01 騰訊網

【引言】

感知,判斷力,學習和記憶的基本大腦功能依賴於突觸活動的調節,這是一個事件驅動的加強/減弱突觸連接在多層次的時間尺度。短期可塑性(STP)和長期可塑性(LTP)是突觸可塑性的兩種典型行為。一般而言,STP被認為是調節期間瞬時傳送處理(到秒從毫秒)的動態突觸效能,通過低通或高通時間濾波功能,在生物感覺系統、神經形態計算或人工神經網絡(ANN)中起著重要作用。相反,LTP提供相對穩定的突觸傳遞功能,有助於對空間記憶/遺忘特徵進行編碼或削弱所選的目標突觸。模擬突觸可塑性以實現複雜的認知功能和適應性行為,對於人工突觸的進化、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演變是至關重要的。研究人員集中利用記憶行為來模擬具有多種材料類別的突觸可塑性,其中通過電/光/鐵電/磁調製可以輕鬆地使突觸活性塑化。摩擦電勢來源於施加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上的機械作用,提供了一種能量和傳感器技術,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實現物聯網時代。摩擦電勢還能夠與半導體器件耦合,以通過直接機械輸入來實現電傳輸特性的調整。

近日,中國科學院王中林院士和孫其君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電子浮柵MoS2突觸電晶體的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其利用機械位移來實現多種突觸可塑性。機械塑性人工突觸是由一個TENG集成的浮柵MoS2突觸電晶體組成。當突觸前電壓尖峰和通道電流使突觸後電流信號功能化時,TENG分量的機械位移會引起摩擦電勢耦合到浮柵突觸電晶體。通過機械位移可以很容易地調節突觸的重量,從而第一次實現突觸的機械可塑性。基於機械彈力的人工突觸,還成功地模仿了典型的突觸可塑性行為,包括增強/抑制和成對的脈衝促進/抑制。更重要的是,在通過浮柵(Au納米粒子)捕獲電荷的輔助下,人工突觸可以同時實現機械位移衍生的短期和長期塑性。此外,根據長期可塑性,還構建了一個簡便的人工神經網絡,以通過機械塑性表現出增加的突觸權重和神經形態邏輯切換(AND,OR),而無需構建複雜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所提出的機械塑性人工突觸為構造機械行為衍生的神經形態裝置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候選方案,以克服馮諾依曼瓶頸並執行高級突觸行為。相關研究成果以「Mechanoplastic Tribotronic Floating-Gat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為題發表在Adv. Funct. Mater.上。

【圖文導讀】

圖一、與生物神經系統相對應的機械塑性摩擦電子浮動門控型MoS2電晶體

(a)機械塑性MoS2突觸電晶體的示意圖;

(b)Au NPs浮柵層的工作機理;

(c)MoS2的拉曼光譜,證實了所利用的MoS2的單層特性;

(d)用透射電鏡觀察突觸電晶體的高解析度照片;

(e)與演示的裝置相比的生物神經系統;

(f)與捕獲/分離過程相比,生物突觸的工作過程。

圖二、單一位移脈衝激勵下的機械塑化突觸電晶體及其相應的工作機理

(a)在一個位移脈衝下具有四級變化特性的PSC;

(b)第一至第四階段的工作機制和能帶圖的示意圖;

(c)在0.25至0.7 mm的不同D幅度下,神經形態電晶體的PSC;

(d)提取的II,III和IV階段的PSC變化與位移的關係;

(e)在階段III中PSC的標準化突觸重量變化與位移的關係;

(f)不同D持續時間下的PSCs;

(g)在階段II,III和IV中提取的PSC變化與持續時間的關係;

(h)在一系列持續時間內,在階段III中PSC的標準化重量變化。

圖三機械塑性浮柵突觸電晶體的突觸可塑性行為

(a)由一對位移脈衝(D=0.7 mm,t=0.2 s)觸發的突觸電晶體的IPSC;

(b)由 FEP/Cu摩擦層連接到控制柵極的相同成對的位移脈衝;

(c)PPD/F指數(A2/A1)與位移的關係;

(d)突觸電晶體的IPSC和EPSC與D的脈衝數的關係;

(e)在0.1、0.3、0.5和0.7 mm處施加D脈衝時,與脈衝數有關的下陷增益(An/A1);

(f)在0.1、0.3、0.5和0.7 mm 施加D脈衝時,取決於脈衝數的促進增益(An/A1)。

四、機械開關邏輯轉換器的神經網絡模型

(a)由三個人工突觸電晶體,突觸A(SA),突觸B(SB)和機械塑性突觸M(SM)組成的神經網絡的電路圖;

(b)相應計算邏輯的流程圖;

(c)TENG和SM之間的電氣連接的電路圖;

(d)四種類型的Vin-1和Vin-2邏輯組合;

(e)在+100 V時具有SM設置參數的四種類型;

(f)在正塑性力VTENG-3下,輸入Vin-1和Vin-2 的邏輯組合中的PSC ;

(g,h)第IV階段的PSCs在(d)和(e)的邏輯輸入下從PSCs中提取;

(i,j)在相反的機械塑性輸入信號上「與」和「或」邏輯的真值表。

【小結】

總而言之,作者展示了一種基於浮柵MoS2的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其中 典型的突觸可塑性行為,包括增強/抑制和PPD/F行為,已被機械位移成功地模仿。人工突觸配合Au NPs浮柵,可以同時實現機械增塑的STP和LTP。此外,構建了一個人工神經網絡以通過TENG位移實現突觸權重的增加,在此基礎上成功地證明了機械轉換(AND,OR)。機械塑性人工突觸以一種主動的、自我驅動的方式實現了對突觸重量的直接機械行為調節,這在感覺性突觸設計,先進的神經形態計算,潛在的學習和記憶刺激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

文獻連結:「Mechanoplastic Tribotronic Floating-Gat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Adv. Funct. Mater.2020,10.1002/adfm.202002506)

本文由CYM編譯供稿。

投稿郵箱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相關焦點

  • 王中林院士團隊Adv. Funct. Mater.:TENG調節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用於多功能高靈敏生物傳感器
    近日,在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與李舟研究員團隊,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張巖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帶領下,通過使用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產生的高壓電脈衝調節肖特基勢壘高度文章第一作者為趙璐明、李虎、孟建平和Aurelia Chi Wang,通訊作者為張巖、王中林和李舟。文獻連結:Reversible Conversion between Schottky and Ohmic Contacts for Highly Sensitive, Multifunctional Biosensors(Adv. Funct.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李崢巍 張舵)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24日在京表示,能源安全將是未來各國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同於發達經濟體,中國應當將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應該探索有別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能源發展路線。他認為,摩擦發電技術或為這個戰略作出貢獻。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一沙一世界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對記者說。他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解決了藍色能源開發和能量搜集的難題,通過高效搜集一片安靜海面的能量,就能點亮萬家燈火。  王中林還說:「所長可以不當,院長可以不當,教授不能不當。為什麼?因為我熱愛科研,熱愛這些年輕的學生,喜歡和他們在一起談笑、說話、討論、研究。這是我一輩子最好的選擇,也最適合我自己的選擇。」
  • 王中林院士團隊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由於NGs領域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人員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平臺和溝通渠道,所以很難同時具備優異的電輸出性能和紡織品相關性能的纖維/織物基NGs。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2015諾獎預測:中科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成熱門
    央廣網北京9月27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南寧12月12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在大禮堂舉行。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委員會在認可王中林在科技領域貢獻的同時,也對他在物理學領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他首先證明了納米發電機起源於麥克斯韋的位移電流,建立了利用機械能為移動傳感器供電的原理和技術路線圖;給出了2600年以來首個對摩擦帶電物理學的科學闡釋,為摩擦電納發電機奠定了理論基礎。
  • 唐本忠院士團隊Adv.Funct.Mater.: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成果簡介】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通訊)和趙徵博士(第一)以及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高希珂教授 (共同通訊)等人在Ad. Funct.Mater., 17 January, 2018 , DOI: 10.1002/adfm.201705609)【課題組長及團隊介紹】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化學系與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院長。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是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並且是多個國際大獎的獲得者。王中林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700篇期刊論文﹐45篇書章節﹐36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已被邀請做過700多次學術講演和大會特邀報告。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48,000次以上。
  • 2016北京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研究組博士後招聘2人啟事
    因科研發展的需要,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王中林院士研究組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一、基本條件1.學歷要求:博士2.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生物傳感,電分析化學,摩擦發電機,壓電電子學,摩擦電子學等。
  • 王中林獲「能源界諾貝爾獎」 系獲該獎首位華人科學家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時,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 Award)在義大利羅馬市奎裡納爾宮頒發,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科學家獲得該獎。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 「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成為諾獎熱門。而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入選,但發明者之一的張鋒教授卻榜上無名。
  • 呂堅院士團隊《尖端科學》新型納米結構,同時提升鎂合金強度塑性
    通過結合異質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類似的新型納米結構可以得到高強度高塑性銅(見補充材料)。這一合金設計理念有望在其他合金體系實現高強度與高延伸性的結合。呂堅院士團隊在先前工作中發現非晶包裹納米晶的超納雙相鎂合金可實現近理論強度(Nature 545, 80-83 (2017))。
  • 王中林獲埃尼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埃尼獎獎章。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供圖  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點,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頒獎典禮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出席活動。  馬塔雷拉為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獲獎科學家頒發了獎章。
  • 中科院北京納米所王中林院士團隊《AFM》:自供電電子皮膚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Funct. Mater. (IF 16.836)上發表題為「Stretchable, Washable, and Ultrathi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s Skin‐Like Highly Sensitive Self-Powered Haptic Sensors」的研究論文。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獎金為2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53萬元),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統與藍色能源兩大原創領域,並把納米發電機應用於物聯網
  • 中科院院士攜國內頂尖學者帶你走近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中...
    王中林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納米能源領域著名刊物 Nano Energy (IF:15.548)的創刊主編和現任主編。  王中林院士是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首次提出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概念,將納米能源定義為「新時代的能源」。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近日,為克服傳統電池的限制,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唐偉副研究員,鄧超然(共同一作)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自供能足底壓力成像系統,可以滿足連續長時間的實時監測的需求(DOI:10.1002/adfm.2018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