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院士團隊Adv. Funct. Mater.:TENG調節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用於多功能高靈敏生物傳感器

2021-01-20 材料人
隨著人們對微型化器件的需求日益增長,基於納米材料的功能性器件受到了廣泛關注。一維半導體微納米線(NMW)場效應電晶體在各式高靈敏度傳感系統中具有廣泛應用。基於NMW的傳感器性能受電極/半導體接觸狀態的影響很大,金屬電極與NMW接觸形式主要有兩種:歐姆接觸與肖特基接觸。在過去的研究中,人們常使用歐姆接觸器件放大「柵壓效應」以此實現對帶電/極性分子或生物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檢測,傳感器的性能依賴於NMW體電阻的改變。最近幾年,研究人員發現肖特基接觸傳感器在檢測紫外光,生物分子以及氣體時具有顯著增強的靈敏度。肖特基接觸傳感器的靈敏度主要依賴於肖特基勢壘高度的變化。現有研究表明:肖特基接觸傳感器更適合於檢測低濃度生物分子,而歐姆接觸傳感器在檢測神經電信號時具有更強的靈敏度。這兩種生物信號的高靈敏檢測對神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腦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多巴胺濃度與神經電信號均會發生異常,目前利用同一傳感器件對多巴胺及神經電信號實現高靈敏度檢測依然是一項挑戰,該研究對於多功能化及微型化傳感器的製備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在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與李舟研究員團隊,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張巖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帶領下,通過使用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產生的高壓電脈衝調節肖特基勢壘高度,實現了單個器件在肖特基接觸狀態與歐姆狀態之間的可逆轉變,使同一生物傳感器實現了對神經遞質和神經電脈衝的高靈敏度檢測。實驗結果表明TENG高壓電脈衝作用於氧化鋅(ZnO)納米線器件的時候,ZnO納米線傳感器的肖特基勢壘會降低,TENG處理達到一定次數,ZnO納米線傳感器可由肖特基接觸器件轉變為歐姆接觸器件。當停止TENG對ZnO納米線傳感器的作用後,降低的肖特基勢壘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恢復,歐姆接觸器件可恢復為肖特基接觸器件。這一可逆轉變的機制可能是:TENG產生的高電壓脈衝產生使ZnO內部的氧空位發生擴散,在金屬半導體接觸界面產生極化,使得肖特基勢壘降低;當TENG停止作用後,氧空位向反方向擴散,肖特基勢壘恢復。在本工作中,通過調節肖特基勢壘高度,SOR生物傳感器可以在肖特基接觸狀態與歐姆接觸狀態發揮不同的檢測優勢。作者使用同一個SOR生物傳感器在肖特基接觸狀態實現了對低濃度多巴胺分子的檢測(0.5µmol/mL)。轉變為歐姆接觸狀態之後,SOR生物傳感器對神經電脈衝的靈敏度提高了16倍。該工作提出了一種簡單有效且不易損壞納米器件的肖特基勢壘調控方法,該方法拓寬了基於肖特基勢壘的傳感器應用範圍,也為同一器件實現多功能化的高靈敏檢測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相關成果以 Reversible Conversion between Schottky and Ohmic Contacts for Highly Sensitive, Multifunctional Biosensors 為題發表在了最新一期Adv. Funct. Mater.上。

圖1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概念圖

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生物傳感器(SOR生物傳感器)用於高靈敏度神經遞質和神經電脈衝檢測。

圖2 TENG處理SOR生物傳感器示意圖和基本現象

b–d)不同放大倍數下的SOR生物傳感器光學圖像;e)SOR生物傳感器I-V曲線隨TENG電壓處理次數的變化圖;f)漏極和源極SBHs隨TENG處理次數的變化圖;g)SOR生物傳感器由肖特基接觸轉變為歐姆接觸對應的能帶變化圖;h)SOR生物傳感器從歐姆接觸恢復到肖特基接觸時對應的I-V曲線變化圖;j)SOR生物傳感器從歐姆接觸恢復到肖特基接觸對應的能帶變化圖。

圖3 極化模型和對應SBH變化示意圖

b)TENG產生的高壓脈衝驅動氧空位在接觸界面處累積,使得肖特基接觸轉變為歐姆接觸;c)撤消TENG產生的高壓脈衝後,氧空位向相反方向擴散,接觸界面處正電荷消失,肖特基勢壘升高。

圖4 歐姆接觸相比,肖特基接觸傳感器在檢測低濃度多巴胺(DA)分子時靈敏度更高

b)肖特基接觸生物傳感器在不同濃度的鹽酸多巴胺中I–V曲線變化圖;d)肖特基接觸狀態下的生物傳感器在不同濃度鹽酸多巴胺中的I–t曲線圖;e)歐姆接觸狀態下的生物傳感器在不同濃度的鹽酸多巴胺中的I–t曲線圖;f)歐姆接觸狀態下的生物傳感器檢測鹽酸多巴胺前後的的I–V曲線變化圖;g)(d)和(e)中肖特基接觸和歐姆接觸生物傳感器在不同濃度鹽酸多巴胺中的絕對和相對電流響應(ΔI/I0)對比圖。

5 歐姆接觸狀態下的SOR器件在檢測神經電脈衝時具有更強的靈敏度

b)SOR器件轉變前後的I–V曲線變化圖(肖特基接觸:橙色,轉變後的歐姆接觸:紫色);c,d)在不同電壓(0.1~1 V)的脈衝刺激下,同一SOR器件在肖特基接觸狀態和歐姆接觸狀態下傳感器測得的牛蛙坐骨神經信號的響應曲線;e)不同電壓(0.1~1 V)脈衝刺激下,同一SOR器件在肖特基接觸(橙色)和歐姆接觸(紫色)狀態下傳感器測得的牛蛙坐骨神經信號的電流響應幅度對比圖;f)在不同的電刺激(0.6、0.8和1.0 V)下,SOR傳感器轉變為歐姆接觸前後測得牛蛙坐骨神經信號電流響應的增強倍數。

6 同一SOR生物傳感器在肖特基接觸時對神經遞質高靈敏檢測, 轉變為歐姆接觸後神經電脈衝高靈敏度檢測

a)同一SOR生物傳感器用於高靈敏DA分子和神經電脈衝檢測示意圖;b,c)肖特基接觸SOR生物傳感器在不同鹽酸多巴胺濃度中的I–t曲線圖與絕對電流及相對電流響應(ΔI/I0)變化圖;d)SOR生物傳感器接觸狀態轉變前後的I-V曲線變化圖(肖特基接觸:橙色,轉變後的歐姆接觸:紫色);e)電刺激神經纖維的電壓脈衝(1 V,1 Hz,0.1 ms)波形圖;f,g)用肖特基接觸和歐姆接觸傳感器測得的牛蛙坐骨神經信號的響應曲線;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簡單有效且不易損壞納米器件的肖特基勢壘動態調控方法,該研究實現了單個器件在肖特基接觸狀態與歐姆狀態之間的可逆轉變。TENG電壓脈衝可有效降低器件的SBH,停止TENG處理後SBH會隨著時間逐漸恢復。這一可逆轉變的機制可歸因於TENG產生的高電壓脈衝使ZnO內部的氧空位發生擴散。在本論文中,同一個SOR生物傳感器在肖特基接觸狀態實現了對低濃度多巴胺(0.5 µmol mL-1)的高靈敏度檢測,經TENG處理轉變為歐姆接觸後,SOR生物傳感器對神經電脈衝的靈敏度提高了16倍。神經遞質濃度與神經電信號的高靈敏檢測對神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腦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方法拓寬了基於肖特基勢壘的傳感器應用範圍,並有望用於改善傳感系統、整流器、光電探測器和其他相關電子器件的性能。文章第一作者為趙璐明、李虎、孟建平和Aurelia Chi Wang,通訊作者為張巖、王中林和李舟。文獻連結:Reversible Conversion between Schottky and Ohmic Contacts for Highly Sensitive, Multifunctional Biosensors(Adv. Funct. Mater., 2019,DOI:10.1016/j.nanoen.2019.104325)

李舟,博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獲得武漢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和北京大學博士學位,曾留學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現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納米能源與生物系統實驗室負責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從事植入式和穿戴式電子醫療器件、生物傳感器、自驅動和可降解電子器件的研究,探索新型微納傳感技術與生物測量方法。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子刊),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Nano, Nano Energy,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共發表SCI文章80餘篇,子刊和IF>10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論文共38篇,引次數超過3000次。獲得2017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省部級,第一完成人)、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發明協會金獎(排名第一)、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 「科技新星」和生物醫學工程大會青年論文競賽一等獎等獎勵和榮譽。現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青年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青年委員。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基金課題的經費支持。

2017年: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青年論文競賽」一等獎2016年: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2016年:研究成果入選北京市自然學科基金「十二五」期間優秀成果選編2012年:國際醫學物理學會與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會(IFMBE)青年研究者獎(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2010年: 論文被材料科學頂級學術期刊Advance Materials評選為 「Top Articles」Yang Zou, Puchuan Tan,Bojing Shi, et al, Yubo Fan*, Zhong Lin Wang* and Zhou Li, * A bionic stretchable nanogenerator for underwater sensing and energy harvest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269, DOI: 10.1038/s41467-019-10433-4. IF 11.878Han Ouyang, Zhuo Liu, Ning Li, Bojing Shi,et al, Zhong Lin Wang*, Hao Zhang* and Zhou Li,* Symbiotic cardiac pacemak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821, DOI: 10.1038/s41467-019-09851-1. IF 11.878Guomin Wang, Hongqing Feng, et al,Zhou Li* and Paul K. Chu*, An antibacterial platform based>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055, DOI: 10.1038/s41467-018-04317-2. IF 11.878Kuan Hu, Yixiang Jiang, et al,Zhou Li, * Xinwei Wang, * Zigang Li*,Tuning peptide self-assembly by an in-tether chiral center. Science Advances2018;4: eaar5907. IF 12.804Qiang Zheng, et al,Zhou Li* and Zhong Lin Wang*, Biodegrad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s a life-time designed implantable power source, Science Advances, 2016, 2, 3, e1501478, DOI: 10.1126/ 1501478. IF 12.804

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王中林院士/孫其君研究員團隊Adv. Funct. Mater.:機械塑性...
    一般而言,STP被認為是調節期間瞬時傳送處理(到秒從毫秒)的動態突觸效能,通過低通或高通時間濾波功能,在生物感覺系統、神經形態計算或人工神經網絡(ANN)中起著重要作用。相反,LTP提供相對穩定的突觸傳遞功能,有助於對空間記憶/遺忘特徵進行編碼或削弱所選的目標突觸。模擬突觸可塑性以實現複雜的認知功能和適應性行為,對於人工突觸的進化、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演變是至關重要的。
  • 王中林院士團隊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成果簡介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導讀: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報導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全納米纖維的透氣、可生物降解和抗菌的電子皮膚,其製造方法是將銀納米線(Ag NW)夾在聚乳酸-乙醇酸(PLGA)和聚乙烯醇(PVA)之間。具有微米級至納米級的分層多孔結構,電子皮膚具有高比表面積的接觸帶電和大量的毛細通道用於熱溼傳遞。
  • 考納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款基於石墨烯-有機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傳感器
    考納斯理工大學(KTU)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款基於石墨烯-有機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傳感器,其效率高於目前市場上的紅外傳感器
  • 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
    (KTU)材料科學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新的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比目前市場上使用的紅外傳感器更有效。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考納斯工業大學(KTU)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改進這些傳感器。 該研究小組的首席研究員ŠarûnasMeškinis博士認為,與其他紅外傳感器相比,肖特基接觸傳感器的製造技術非常簡單。這些傳感器的許多陣列可以製成在半導體板上,例如矽板。肖特基接觸傳感器的一個重要優點是開關速度快。 「但是,這些傳感器的主要缺點之一是靈敏度低。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近日,為克服傳統電池的限制,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唐偉副研究員,鄧超然(共同一作)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自供能足底壓力成像系統,可以滿足連續長時間的實時監測的需求(DOI:10.1002/adfm.201801606)。
  • 中科院北京納米所王中林院士團隊《AFM》:自供電電子皮膚
    隨著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興起,柔性耐用和可穿戴電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Funct. Mater.觸覺傳感器。通過優化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SI-TENG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例如可拉伸性(≈800%),超薄(≈89µm)和輕巧(≈0.23g),它們可以貼在人體上皮膚而不會干擾其接觸。通過TPU的同步電紡絲和AgNW的電噴塗,製造了可拉伸的複合電極,該電極由銀納米線(AgNW)與熱塑性聚氨酯(TPU)納米纖維網絡均勻纏繞而成。
  • 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ACS AMI》:低成本高靈敏碳基層狀多功能傳感...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利用高彈性的氨綸織物作為柔性基底,通過原位還原法和「浸漬-提拉」法製備了rGO/石墨/PVA複合層狀導電織物,實現了低成本和高靈敏的目標。該導電織物以莫代爾/氨綸混紡針織物作為柔性基底,先通過原位還原法沉積還原氧化石墨烯層,再利用簡單高效的「浸漬-提拉」法沉積自製「磚-砂-漿」結構導電納米碳基墨水與PVA的混合溶液,通過改變浸漬次數調節織物電導率,得到具有較高導電性和柔性的耐洗導電織物。圖1 多功能傳感織物的製備流程示意圖、微結構表徵及可靠性測試。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王中林院士:講述TENG的誕生記
    王中林: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傳統發電機大部分是電磁發電機。我們在中學學習物理的時候,就知道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這一知識的發現要追隨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科學家利用這一原理髮明出了電磁發電機,利用動力發電。可以說,這是把水力、風力、火力、核能變成電能最根本的技術。
  • 肖特基勢壘的計算-金屬源漏接觸
    【金屬-半導體接觸】金屬與半導體的接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歐姆接觸,指的是其接觸面的電阻值遠小於半導體本身的電阻,在器件工作時,大部分的電壓降在有效區域
  • 哈工大潘昀路教授團隊《Adv. Funct.Mater.》:可在人類汗液中檢測的柔性可再生石墨烯生物傳感器
    石墨烯由於其優異的電學性能和對分子敏感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生化傳感器中。石墨烯生物傳感器在個人健康,醫療檢測設備,可穿戴和植入式檢測器件等應用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然而,由於目標分子所處的檢測環境複雜,大量非目標分子對傳感信號的幹擾,實現石墨烯生物傳感器在人體真實體液中的原位傳感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潘昀路教授課題組近日在《Adv. Funct. Mater.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一種可伸縮、耐清洗且超薄仿造皮膚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SI-TENG),其可以收集人體運動能量在施加力為8 N和1 Hz的負載頻率時,接觸面積為2×2 cm2的SI-TENG的開路電壓(Voc)、短路電流(Isc)和功率密度可以分別達到95 V、0.3 µA和6 mW m-2。通過集成信號處理電路,SI-TENG具有出色能量收集和自供電感應能力,可用於檢測人類動作的觸覺傳感器陣列。因此,SI-TENG在人機界面和安全系統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dv. Funct. Mater.》: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拉脹超材料
    受生物組織捲曲、纏繞狀的膠原纖維啟發,將波浪狀韌帶引入手性結構中並結合4D列印技術,設計製備了具有力學性能(非線性應力-應變行為、泊松比)可調節、可編程和可重構的拉脹力學超材料。超材料的微結構由波浪狀韌帶和圓環節點組成,具備旋轉對稱特性。根據圍繞在每個節點的韌帶數量可以分為六韌帶(圖1a,b)和四韌帶(圖1c,d)結構。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dv.Funct.Mater.: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
    受生物組織捲曲、纏繞狀的膠原纖維啟發,將波浪狀韌帶引入手性結構中並結合4D列印技術,設計製備了具有力學性能(非線性應力-應變行為、泊松比)可調節、可編程和可重構的拉脹力學超材料。超材料的微結構由波浪狀韌帶和圓環節點組成,具備旋轉對稱特性。根據圍繞在每個節點的韌帶數量可以分為六韌帶(圖1a,b)和四韌帶(圖1c,d)結構。
  • 唐本忠院士團隊Adv.Funct.Mater.: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苝二醯亞胺(PDIs)和萘二醯亞胺等亞芳基二醯亞胺由於其原料易得,化學合成簡單且易修飾,高電子遷移率和優異的化學/光穩定性等優點,被廣泛用於構建OFETs和OPs等半導體器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大π-骨架和強π-π分子間相互作用會減弱其固態發射。
  •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成果簡介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
    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一種可伸縮、耐清洗且超薄仿造皮膚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SI-TENG),其可以收集人體運動能量,並作為一種高度敏感的自供電觸覺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