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十三 邊策 魚羊

來源:量子位(ID:QbitAI)

大腦探索,今天更進一步。

最新Science雜誌封面,發布了知名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最新腦科學成果:

他們七年磨一劍,重建了非常複雜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哺乳動物神經線路圖。

此前,人類只知大腦神經元的「樣子」,現在,哺乳動物神經元如何連接——首次得到揭秘,並實現了更大量級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

並且AI的方法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者還說,這種突破還可能進一步為AI發展提供指導:

「揭開生物神經網絡連接秘密,或許可以進一步探明大腦高效計算原理。對於從生物神經網絡中不斷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大趨勢裡,這是第一個裡程碑事件。」

所以這究竟是一項怎樣的突破性研究?

首次揭秘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連接

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過程網絡:又長又薄,有分支,而且非常密集。

這種高堆積密度讓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工作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

以往的研究都停留在整體成像方面,但這一次,科學家們的重建工作真正深入到了神經元的連接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通過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小鼠桶狀皮層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連接。

而且此次的研究所覆蓋的區域,比早期的神經解剖映射嘗試的方法大了整整兩個數量級,是以前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緻密重建體積的300倍

通訊作者莫裡茨·赫爾姆斯塔德特(Moritz Helmastaedter)介紹,這項研究發現,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哺乳動物神經連接組

並且,通過對連接組迴路的分析,這種生物智能方面的研究突破,很有可能遷移到AI領域,對人工智慧產生重大影響。

莫裡茨說:

「映射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是一場重大的科學冒險,我們希望揭開大腦作為一個計算機器高效運作的真相,它的模式與當今的AI如此不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驚人的細節:連接組數據能夠提取幾何信息無法預測的抑制性和興奮性神經元亞型

研究團隊認為,將他們的方法應用到不同大腦區域、皮質層、發育時間點和物種的皮層組織,可以揭示自然進化是如何設計了生物的神經網絡,以及神經網絡的細粒度結構是如何成形的。

「此外,連接組篩查可以揭示神經病和相關腦部疾病的迴路表型,告訴我們某些重要的腦部疾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連接組和神經迴路的影響。」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哺乳動物的大腦由極為密集的神經元網絡組成,包括神經細胞的軸突和樹突。

這些神經細胞的堆疊密度非常之高,過去用光學成像方法只能分辨哺乳動物大腦皮層中神經細胞一小部分。

三維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讓研究人員繪製神經元結構的立體圖像成為可能。

儘管這種顯微技術的程序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過去從2D圖像重建3D圖像容易出錯,導致對3D圖像數據的分析始終受限。

現在,基於AI的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者將人類的數據分析集成到神經連接的數據生成中,並用人機數據分析的效率促進了神經連接組的進展。

他們提升效率的方式如下:

1、提高自動分割質量;

2、分析自動分割中可能存在錯誤的位置,並將人工工作引導到這些位置;

3、通過幫助注釋者來優化人員數據交互,實現內部並行數據的快速傳輸,並最大程度地減少注釋程序查詢之間的延遲。

經過優化後,將近100個學生注釋者,可以在29秒內解決成千上萬個重建問題。

最後,他們只用了大約4000個工作小時內即可在小鼠體感皮層的第4層中重建了總共2.7米的神經元細絲。

這項工作重建的大腦皮層數據比之前大300倍,效率提高了20倍

他們分析6979個突觸前膜和3719個突觸後膜之間的連接體,每個突觸至少與10個突觸相連,總共153,171個突觸連接,然後分析了大腦皮層中的密集迴路結構。

通過利用人機互動對神經元組織進行連接組分析,研究人員獲得了迄今為止大腦皮層最大的連接組數據。

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哺乳動物大腦皮層局部緻密神經元電路的連接表型分析方法,從而為從各種神經組織之間的連接組篩選提供了可能性。

那麼實驗究竟是如何設計並展開的?

實驗方法解讀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首先對小鼠的組織進行了取樣染色

在固定48小時後,將大腦從顱骨中取出,並使用玻璃纖維刀將其冠狀切片。

使用1毫米活檢穿刺機從距離大腦前部5毫米,厚度為1毫米的切片中提取兩個樣本,目標是右半球的體導皮層(somatosen-sory cortex)第四層。

然後將提取的組織染色,在60℃條件下硬化48小時。

而後是3D電子顯微鏡實驗

將嵌入的樣本放置在一個鋁存根(aluminum stub)上,並進行修剪,使樣本的四面都能直接暴露組織。

樣品的側面用濺射鍍膜機塗上了金,並將其放入SBEM裝置中。

SBEM:連續塊面掃描電子顯微鏡,是一種從小樣本生成高解析度三維圖像的方法。

在EM概覽圖像中, L4和L5A之間的過渡是通過兩層之間的體細胞密度突然下降來識別(圖1C)。

在這個過程中,共採集了3420個圖像平面,共計194GB數據。

接下來就是圖像對齊(alignment).

在獲取3D EM數據集後,對所有圖像進行人工檢查並標記成像過程中,樣品表面出現的碎片造成的成像偽影。

從前一平面或後一平面,在具有相同位置的圖像上替換了帶有碎片偽影的圖像。

主要應用了如下修改方式:

「當獲得偏移量超過100個像素的移位矢量時,通過手動將最小二乘鬆弛(relaxation)中相應條目的權重減小1000倍(直到剩下的最高殘留誤差小於10像素),來迭代地校正這些錯誤。」

下圖便是有效重建密集連接組(connectomic)的方法。

有效重建密集連接組(connectomic)的方法。

首先使用自動的啟發式方法檢測血管和細胞體,然後使用基於機器學習的圖像分割方法處理剩餘的圖像量,該處理的結果是1500萬個片段,對應於軸突、樹突和體細胞。

在此基礎上,構造了片段之間的鄰域圖,並計算了直接相鄰片段間的界面性質。

基於這些特徵,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連接分類器(ConnectEM,上圖中的A和B)來確定兩個片段是否應該連接,或者是否應該斷開連接。

使用SynEM分類器,研究人員確定了兩個分離過程之間的一個接口是否對應於一個化學突觸,如果是,就確定哪個是前突觸,哪個是後突觸。

接下來就是細胞神經元的重建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組簡單的增長規則(growth rule)來自動連接神經突片,這些規則基於片段到片段的鄰近圖以及連接和神經突類型分類器。

結果就是獲得了神經元的體細胞和樹突狀過程的全自動重建。

對於89個細胞,只需9.7小時的額外人工修正,就可以在不存在合併錯誤的情況下重建這些新分子的樹突軸,而保留分裂錯誤37個,樹突長度召回率為87.3%。

而後就是密集組織重建

從細胞體重建神經元並不是主要的挑戰。

軸突和樹突與數據集中的細胞體不連接,並在組織中密集分布,在這部分皮層中約佔總神經元路徑長度的97%(上圖中的G)。

為了重建絕大多數的神經突(上圖中的H),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的連接性和神經突類型分類器(ConnectEM和TypeEM),將神經突碎片合併成更大的樹突和軸突團聚體(dendritic and axonal agglomerate)。

研究人員還對突觸檢測突觸後目標類型連接體做了重建。

考慮到在組織中重建的突觸前和突觸後神經元,研究人員還提取了它們的連接體。為此,使用SynEM檢測軸突突觸前突和突觸後突之間的突觸。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使用只包含軸突觸和soma突觸的訓練數據訓練了一個專門的軸突觸接口分類器。

毫無疑問,如此多種方法完成的大進展,也是跨學科、交叉創新下的結果。

跨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工作持續7年之久,研究團隊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

四位共同一作分別是:

亞歷桑德羅·莫塔(Alessandro Motta),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在讀博士生,師從通訊作者莫裡茨·赫爾姆斯塔德特(Moritz Helmastaedter)。

曼努埃爾·伯寧(Manuel Berning),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同時是一位程式設計師。2014年至2017年間在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讀博,現為SAP(德國軟體公司)數據科學家。

凱文·布爾根斯(Kevin M. Boergens),2018年從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博士畢業,現就職於美國腦機接口企業Paradromics,擔任機電工程師。

本尼迪克特·斯塔夫勒(Benedikt Staffler) ,本科數學專業,擁有數學物理學碩士學位,博士期間開始涉獵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現為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博士,也是博世人工智慧中心(BCAI)的研究工程師。

通訊作者是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主任莫裡茨·赫爾姆斯塔德特,1978年出生於德國柏林。2011年從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博士後出站,2014出任腦研究所主任。

論文的另外幾位作者分別是馬塞爾·貝寧(Marcel Beining),薩希爾·隆巴(Sahil Loomba),海科·威斯勒(Heiko Wissler),和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菲利普·亨尼格(Philipp Hennig)。

2019,腦科學研究突破的大年

今年,在腦科學方面的科學突破就不止一次引起人們的驚嘆。

7月,在歷時8年的研究之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終於畫完了秀麗隱杆線蟲全部神經元的完整圖譜,以及全部神經元之間所有的7000個連接,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解釋了大腦功能是如何從神經迴路的運作中產生的。

8月,谷歌基於果蠅的大腦切片,自動重建了完整的果蠅大腦神經圖。整個腦神經圖擁有40萬億像素,重建過程使用了數千塊TPU。

現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以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小鼠桶狀皮層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連接,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哺乳動物神經連接組。

這些不斷問世的驚人研究,也都指出當前的種種成果,僅僅是一個開始。

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從未止步。

我們越接近大腦的真相,生物的奇妙之處,也便有了更深入的註解。

你怎麼看呢?

傳送門

Science論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9/eaay3134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ial_block-face_scanning_electron_microscopy

https://scitechdaily.com/deep-inside-the-brain-unraveling-dense-networks-in-the-cerebral-cortex-video/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結合高通量功能成像技術製作的皮層神經元網絡,達到單細胞的解析度,其中每一根「線」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都能看見,一些神經元根據它們在活腦中的活動方式被編成不同顏色。 據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消息,由該所和哈佛醫學院(HMS)、弗蘭德斯神經電子學研究所科學家(NERF)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最大的腦皮層神經元連接網絡研究報告,揭示了腦網絡組織中的一些關鍵因素。
  • 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測量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顧鋼)哺乳動物的大腦具有大量神經細胞和極高的通信密度,是已知最複雜的網絡。德國馬普腦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是繪製哺乳動物大腦的腦組織圖,記錄局部結締組織,並對其進行分析,以尋找之前學習過程的痕跡。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科學》雜誌上。大腦研究到目前為止僅能檢查大腦網絡的一部分。「連接組學」這一新領域正致力於測量不同大腦區域和動物中更大的迴路。
  • 3981小時重建了500000立方微米小鼠大腦
    哺乳動物的大腦,從神經細胞數量和它們之間連接的密度來看,是已知的最複雜的網絡。500000立方微米的體積,比以前從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進行的密集重建約大300倍。使用這種靈活的注釋結構,獲得了2.69m的密集神經元突起的重建(圖1,G和H),人工工作投入的時間僅為3981個小時。這比2017年K. Eichler等人重建果蠅幼蟲大腦的工作快了10倍,比2013年科學家完整重構哺乳動物小塊視網膜的工作快了20倍。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目前,人腦仍然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最大靈感來源。人腦大約由100億個神經元組成,而其中的每個神經元又與約100~10000個其他神經元相連接,如此構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神經元網絡。神經科學方法嘗試在人工智慧模型中重建人腦的某些機制。
  • 重建腦科學與AI之間的橋梁,人工神經網絡比機器學習更優嗎?
    1943 年,美國神經科學家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邏輯學家皮茨(Water Pitts)在 「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一文中提出了神經元的數學模型,受人體大腦神經元的啟發,機器學習領域早期的重要算法 ——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 科學家們使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來翻譯大腦活動中的語言
    最近發表的三項研究集中於使用人工智慧(AI)神經網絡從大腦信號中產生音頻輸出,結果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即在80%的時間內產生可識別的聲音。研究的參與者首先在大聲朗讀或聽特定單詞時測量了他們的大腦信號。然後,所有的數據都被交給一個神經網絡來「學習」如何解釋大腦信號,在此之後,最後的聲音被重建,讓聽者識別。這些結果為腦-計算機接口(BCIs)領域帶來了希望,在這個領域,基於思維的交流正迅速從科幻小說領域轉向現實。把人腦和電腦連接起來的想法並不新鮮。事實上,近年來已經取得了一些相關的裡程碑,包括使癱瘓的人能夠用他們的腦電波操作平板電腦。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我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 模仿人腦視覺處理,助力神經網絡應對對抗性樣本
    今天,深度神經網絡已經成為許多計算機視覺應用的關鍵組成部分,從照片和視頻編輯器到醫療軟體和自動駕駛汽車。神經網絡大致模仿了大腦的結構,已經更接近於像人類一樣看待世界。但是它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它們在人類永遠不會犯錯的情況下也會犯錯。這些情況,通常被稱為對抗性樣本,以令人困惑的方式改變了人工智慧模型的行為。對抗性的機器學習是當前人工智慧系統的最大挑戰之一。
  • 大腦與AI,神經科學與人工神經網絡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詞有多重含義,但可以根據之前所說的內容推斷出那個詞對於那個詞的含義,大腦如何聯繫這些概念的。人工智慧(AI)能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如何理解語言嗎?神經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AI和神經網絡在預測人類感知方面是有效的嗎?
  • 科學家繪製哺乳動物腦組織圖
    哺乳動物的大腦具有大量神經細胞和極高的通信密度,是已知最複雜的網絡。德國馬普腦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是繪製哺乳動物大腦的腦組織圖,記錄局部結締組織,並對其進行分析,以尋找之前學習過程的痕跡。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科學》雜誌上。   大腦研究到目前為止僅能檢查大腦網絡的一部分。「連接組學」這一新領域正致力於測量不同大腦區域和動物中更大的迴路。
  • 鳥有大腦皮層,那它有意識嗎?
    這句玩笑話產生的原因,或許是鳥類大腦不像哺乳動物大腦那樣具有明顯的分層,因此人們僅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來描述哺乳動物大腦中的分層結構。通常認為,行使認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大腦皮層。但是,一些鳥類,例如鴉科的渡鴉,雖然沒有大腦皮層,但在認知能力上卻與猴子,甚至類人猿(great apes)相差無幾。「沒有大腦皮層,卻有認知」——關於鳥類的這一矛盾觀點困擾學界已久。
  • 「冪律與臨界」支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技術要向大腦學習
    導語近年來,怎樣讓深度學習的系統借鑑大腦的編碼機製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最近,研究人員從大腦的視覺神經網絡中發現了令人驚訝的臨界現象和冪律,這一發現對於深度學習系統的設計和穩定性分析都有重要的啟發。 我們可以用臨界點來刻畫人類的大腦活動:高活躍度還是低活躍度;密集網絡還是稀疏網絡;有序還是無序,這些不同狀態之間的分界線就是臨界點。現在,通過分析有史以來最大數目的神經元的放電模式,研究者發現了另外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表現在神經編碼中——傳入大腦的感覺信息和信息的腦神經表徵之間的數學關係。
  • 怎樣辨別生物和人工神經網絡中的遞歸?
    生物神經網絡中的遞歸  在神經科學家中,遞歸有一個更寬泛的定義:基於生物神經網絡(BNNs)中神經元之間幾乎各向同性的連接模式。神經元向其他神經元的軸突投射非常豐富,可以向前或向後、短距離或長距離傳送。雖然有證據表明,大腦皮層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存在粗糙的分層結構,但大腦皮層顯然沒有被安排成神經元的有限層(組)。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讓人們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展望未來:神經網絡外科-轉自腦機接口社區
    目前,關於大腦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的預測和診斷、大腦結構與功能性網絡的動力學分析、腦的損傷以及基於神經網絡研究神經導航技術,神經調控手術中精確定位大腦神經網絡及其關鍵節點,完成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產生了神經網絡外科。
  • 自動化所通過結構化神經信息解碼技術重建自然及人臉圖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神經計算與腦機交互團隊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結構化神經解碼模型,實現根據腦活動模式,進行自然圖像、人臉等複雜視覺刺激的高質量重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上。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