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AI,神經科學與人工神經網絡

2020-12-05 靈聲機器人

隨著言語進入我們的腦海,我們形成了某人對我們所說的話的想法,那到底這些想法是如何在我們腦中產生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詞有多重含義,但可以根據之前所說的內容推斷出那個詞對於那個詞的含義,大腦如何聯繫這些概念的。

人工智慧(AI)能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如何理解語言嗎?神經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AI和神經網絡在預測人類感知方面是有效的嗎?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Alexander Huth和Shailee Jain的研究表明兩者都有可能。

在2018年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NeurIP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學者們描述了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比以往更準確地預測大腦中不同區域如何響應特定單詞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認為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比以往更準確地預測大腦中不同區域如何響應特定單詞。

實驗內容

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實驗,以測試並最終預測大腦中不同區域在聽故事時的反應(特別是蛾類無線電小時)。他們使用從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機器收集的數據,根據神經元的活躍組,捕獲大腦血液氧合水平的變化。這是語言概念在大腦中「代表」的對應物。

研究人員利用德克薩斯高級計算中心(TACC)的強大超級計算機,通過LSTM方法訓練了一個語言模型。當試圖預測下一個詞時,這個模型必須隱含地學習關於語言如何運作的所有其他內容,就像哪些詞語傾向於跟隨其他詞語,而不是實際訪問大腦或任何有關大腦的數據。

基於fMRI數據和語言模型,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系統,可以預測大腦第一次聽到新故事中每個單詞時的反應。

根據新的研究表明,添加語境元素 - 在這種情況下,最多20個單詞 - 可以顯著改善大腦活動預測。他們發現,即使使用最少量的上下文,他們的預測也會有所改善。提供的上下文越多,其預測的準確性就越高。

如果LSTM包含更多單詞,那麼它就能更好地預測下一個單詞,這意味著它必須包含過去所有單詞的信息。

研究進一步深入。它探討了大腦的哪些部分對所包含的上下文量更敏感。例如,他們發現似乎局限於聽覺皮層的概念較少依賴於背景。如果你聽到狗這個詞,這個區域並不關心那之前的10個單詞是什麼,它只會響應狗的聲音,

另一方面,當涉及更多背景時,更容易確定處理更高層次思維的大腦區域。這支持了心靈和語言理解的理論。

要求更高的計算能力

LSTM(以及一般的神經網絡)通過將高維空間中的值分配給各個組件(此處為單詞)來工作,這樣每個組件都可以通過其與許多其他事物的數千種不同關係來定義。

研究人員通過從Reddit帖子中提取數以千萬計的單詞來訓練語言模型。然後他們的系統預測了六個主體大腦中的數千個體素(三維像素)將如何響應模型和個體之前都沒有聽過的第二組故事。因為他們對上下文長度的影響以及神經網絡中各個層的影響感興趣,所以他們基本上測試了每個受試者的60個不同因素(20個長度的上下文保留和3個不同的層維度)。

所有這些都導致大規模的計算問題,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存儲器,存儲和數據檢索。TACC的資源非常適合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Maverick超級計算機(包含用於計算任務的GPU和CPU)和Corral(一種存儲和數據管理資源)來保存和分發數據。通過將問題並行化到許多處理器,他們能夠在幾周而不是幾年內運行計算實驗。

同時為了有效地開發這些模型,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這意味著每次要更新權重時都必須通過整個數據集。

端到端系統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直接預測大腦反應的模型,稱之為端到端系統,而Huth和Jain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採用這種方式。這樣的模型將直接改善其對大腦反應的表現。對大腦活動的錯誤預測會反饋到模型中並刺激改進。這樣的模型將直接改善其對大腦反應的表現。對大腦活動的錯誤預測會反饋到模型中並刺激改進。

Jain說道「大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計算機器,人工智慧的目的是建立能夠完成大腦所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的機器,但是,我們對大腦並不了解很多。因此,我們嘗試使用人工智慧來首先質疑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然後,根據我們通過這種審訊方法獲得的見解,以及通過理論神經科學,我們使用這些結果來開發更好的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對人工神經網絡「開刀」,利用神經科學消融法檢測人工神經網絡
    在他們發表在 arXiv 上的論文中,研究者在人工神經網絡中使用了名為「消融」(ablation)的技術,原本是應用於神經科學的一種技術,即在神經網絡中切除大腦的某些神經元來確定它們的功能。「我們的想法源自於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該領域的主要目標是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 AI的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是模擬人和動物的神經網絡的某種結構和功能的模擬,所以要了解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生物神經元。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而人工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對生物神經元進行儘可能的模擬,當然,以目前的理論水平,製造水平,和應用水平,還與人腦神經網絡的有著很大的差別,它只是對人腦神經網絡有選擇的,單一的,簡化的構造和性能模擬,從而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多種類型的,不同層次的神經網絡模型。
  • 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成就AI小白鼠,試毒不再愁
    目前最為先進的人工智慧可以說就是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仿生學的一個概念,是一類由多層神經元互聯組件構成的機器學習算法,而「神經元」最早就是來自大腦結構的啟發。儘管人工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的工作方式肯定不同於實際人腦的工作方式,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將二者放在一起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神經科學,還有助於打造出更加智能的AI。
  • 科技:人工神經網絡的進步
    這些重大新故事中的一些與人工神經網絡有關,人工智慧研究中的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正在推動從娛樂到醫學等許多領域的各種進步。人工神經網絡依賴於這樣的思想:技術可以使用對應於個體人類神經元和神經元組的小單元來模擬人類大腦的生物學工作,以基於輸入產生輸出。
  • 人工神經網絡的定義
    人工神經網絡的定義   人工神經網絡(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簡寫為ANNs)也簡稱為神經網絡或稱作連接模型,是對人腦或自然神經網絡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擬。
  • 重建腦科學與AI之間的橋梁,人工神經網絡比機器學習更優嗎?
    ,當時的研究人員也一直試圖模仿大腦的功能,構建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橋梁。1943 年,美國神經科學家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邏輯學家皮茨(Water Pitts)在 「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一文中提出了神經元的數學模型,受人體大腦神經元的啟發,機器學習領域早期的重要算法 ——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 研究不同神經元在人工神經網絡中的作用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一直在開發越來越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ANNs),這種計算方法旨在複製人類大腦的生物機制和功能。雖然其中一些網絡在各種任務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預測背後的決策過程並不總是很清楚。
  • Nature通訊:判別神經網絡間的個體差異——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例如現在如果想研究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如何區別貓和狗的,可以去考察判別貓和狗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工作的。然而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的論文指出,由於神經網絡的訓練初始條件和超參數不同,即使具有相近的判別精度,不同的神經網絡也存在顯著差異。該研究還指出在比較網絡結構差異性時,需要考慮對比多組而不是多個神經網絡間的區別。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關鍵是有機大腦的結構和先天能力,這種觀點在當今的AI社區中大多被駁回,而人工神經網絡主導了這一論點。神經科學冷泉港實驗室教授Anthony Zador在同行評審期刊《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大腦,可以使動物成為非常高效的學習者。
  • 人工神經網絡發展歷程及特點
    人工神經網絡ANN簡稱為神經網絡或類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實際上是深度神經網絡DNN,即深度學習從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發展起來的,因此有必要對人工神經網絡ANN作進一步探討。 人工神經網絡ANN從信息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絡進行抽象,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接方式組成不同的網絡。人工神經網絡ANN是一種運算模型,由大量的節點(或稱神經元)之間相互聯接構成。每個節點(神經元)代表一種特定的輸出函數,稱為激勵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
  • 初識人工神經網絡
    對於大腦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相比於計算機,大腦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學習和理解一些複雜的東西,在此基礎之上大腦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對外界輸入做出響應。例如大腦可以很容易就能準確地識別出圖片中的物體,即使是圖片中包含以前不曾見過的物體。 這類對於計算機而言非常複雜的問題,對大腦而言卻非常的容易。這也就是神經網絡的魅力所在。
  • Nature子刊批人工神經網絡:先天結構比後天訓練更重要
    Zador,對當下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思路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批判:大多數動物行為不是通過監督或者無監督算法就能模擬的。具體來說,動物天生具備高度結構化的大腦連接,使它們能夠快速學習。從出生下時的神經結構就決定了動物具有哪些技能,再通過後天學習變得更加強大。
  • 模仿人腦視覺處理,助力神經網絡應對對抗性樣本
    在 bioRxiv 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介紹了 VOneNet,一種結合了當前深度學習技術和神經科學啟發的神經網絡的架構。IBM 麻省理工學院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mit-IBM Watson AI Lab)主任David Cox向 TechTalks 表示: 「深層神經網絡(尤其是卷積神經網絡)已經成為視覺皮層令人驚訝的優秀模型,它們往往更適合從大腦中收集的實驗數據,甚至比專門用於解釋神經科學數據的計算模型更好。」。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目前哪怕是做出一個200多層的好用的人工神經網絡都已經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的事情,而大腦中的神經元如果硬要分層,不知道可以分成多少層了,當然,雖然人工神經網絡的靈感來源於人的神經網絡,但它們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是很像。
  • MIT重磅研究: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探索抑制神經元的生物學意義
    在近幾年,人工神經網絡——一種參照大腦運作模式而建成的計算模型——已經成為了最為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系統,並且應用於從語音到圖像的各個領域。雷鋒網消息,MIT CSAIL 於今日發布了一個重磅研究成果: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個大腦神經迴路的計算模型,它揭示了抑制神經元的生物意義。
  • 網絡神經科學 Network neuroscience
    網絡神經科學通過將神經解剖學和複雜網絡相結合,從大腦拓撲結構角度整合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描述、記錄、分析和建模神經生物學系統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網絡神經科學特種了新的工具去創建全面的圖譜來記錄分子、神經元、大腦區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動態模式。同時網絡神經科學使用現代網絡科學的原理框架和計算工具對問題進行處理。
  • 怎樣辨別生物和人工神經網絡中的遞歸?
    遞歸是神經網絡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在機器學習和神經科學領域有著不同的含義。然而,隨著用於實際應用的人工神經網絡(ANNs)越來越複雜,且在某些方面更像生物神經網絡(BNNs),這種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但總體上仍存在巨大差異)。
  • 你的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有本質區別嗎?答案令人驚訝!
    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研究人員創建了深層神經網絡,在特定的任務達到甚至超過了人類的表現。 但是,用於深度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是否類似於我們大腦中的生物神經網絡?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人工智慧的研究者。 許多人認為人工神經網絡是對大腦結構的粗略模仿,人工神經網絡只是個統計推理引擎,大腦的許多功能都沒有。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
  • ...神經網絡重現生物視覺系統,發《自然:神經科學》後再中NeurIPS...
    在這 36 篇 Oral 論文中,來自 MIT McGovern大腦研究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部 James DiCarlo 教授團隊的論文《Brain-Like Object Recognition with High-Performing Shallow Recurrent ANNs》(用高表現的淺層循環結構人工神經網絡實現類似大腦的物體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