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2021-01-09 科學網

 

 

    結合高通量功能成像技術製作的皮層神經元網絡,達到單細胞的解析度,其中每一根「線」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都能看見,一些神經元根據它們在活腦中的活動方式被編成不同顏色。這也是功能連接組學上的最新樣本。

據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消息,由該所和哈佛醫學院(HMS)、弗蘭德斯神經電子學研究所科學家(NERF)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最大的腦皮層神經元連接網絡研究報告,揭示了腦網絡組織中的一些關鍵因素。

腦皮層是對外界信息進行高級處理的地方,最簡單的神經網絡也包含了數百萬個連接,研究這些巨大的網絡是理解大腦如何工作的關鍵。研究工作從識別小鼠視覺皮層的神經元開始,然後製作超薄腦切片,對目標細胞和突觸拍攝大量圖像,重建了三維圖,跟蹤各個神經元定位它們之間的連接。

分析這些數據產生了許多成果,包括首個支持以往觀點的直接結構證據:那些執行相似任務的神經元之間,比執行不同任務的更容易形成連接,而且執行相似任務的神經元連接更多。

NERF首席研究員溫森特·博寧說:「我們首次發現了一些解剖證據,在皮層網絡中存在模塊化結構,神經元之間存在支持特定功能連接的結構基礎。我們的方法能確定神經迴路的組織原則。現在我們打算找到皮層連接的基本圖案,作為大腦網絡功能的結構單元。」

這一腦網絡計劃開始於近10年前。艾倫腦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雷·雷德說,這些成果是該計劃的一個高潮。他們用了高通量技術,收集了多個關於腦活動和腦連線的大資料庫。研究在規模和細節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時他們也學到了大量腦網絡方面的知識,可幫助掌握腦結構與功能間的關係。

研究數據即將放到網上,與其他研究人員共享。論文第一作者、HMS神經生物學博士李韋忠(音譯)說:「雖然這是整個研究中的一個裡程碑,但它只是開始。通過發現腦迴路、神經元和網絡計算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有了可以對大腦逆向工程的工具。」(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最新Science雜誌封面,發布了知名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最新腦科學成果:他們七年磨一劍,重建了非常複雜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哺乳動物神經線路圖。對於從生物神經網絡中不斷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大趨勢裡,這是第一個裡程碑事件。」所以這究竟是一項怎樣的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秘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連接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過程網絡:又長又薄,有分支,而且非常密集。
  • 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測量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顧鋼)哺乳動物的大腦具有大量神經細胞和極高的通信密度,是已知最複雜的網絡。德國馬普腦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是繪製哺乳動物大腦的腦組織圖,記錄局部結締組織,並對其進行分析,以尋找之前學習過程的痕跡。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科學》雜誌上。大腦研究到目前為止僅能檢查大腦網絡的一部分。「連接組學」這一新領域正致力於測量不同大腦區域和動物中更大的迴路。
  • 大腦與AI,神經科學與人工神經網絡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Alexander Huth和Shailee Jain的研究表明兩者都有可能。在2018年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NeurIP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學者們描述了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比以往更準確地預測大腦中不同區域如何響應特定單詞的實驗結果。
  • 「冪律與臨界」支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技術要向大腦學習
    導語近年來,怎樣讓深度學習的系統借鑑大腦的編碼機製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最近,研究人員從大腦的視覺神經網絡中發現了令人驚訝的臨界現象和冪律,這一發現對於深度學習系統的設計和穩定性分析都有重要的啟發。這讓人類的大腦可以優先處理刺激信號中最顯著的部分,而不是沒完沒了地區分別細枝末節。人腦的這種工作方式,為人工智慧系統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科學家們最初的工作並不是為了發現這種平衡行為。一開始,他們只是在研究一個簡單的課題:視覺皮層到底是用不同的模式表示不同的刺激,還是重複使用相同的模式?
  •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榜單首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徐文東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團隊的相關研究位列在名單首位。中國大陸此前尚無報導有研究成果獲此殊榮。據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受矚目文章評選是由雜誌社編委會從全年發表的200餘篇文章中,挑選其認為對於促進醫學發展和患者關懷最有意義的文章,每年僅10篇左右。評選從2015年開始,迄今有45篇文章入選。
  • 中科院神經所最新研究成果:大腦通過統計推理表徵「自我」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計搭建的虛擬實境呈現系統,在人類和獼猴被試上建立身體幻覺行為學範式,並首次在獼猴上對其身體「擁有感」 (ownership) 進行定量行為學測量和計算建模。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通過電生理記錄的方式,發現了獼猴大腦前運動皮層的群體神經元以貝葉斯因果推斷的方式對身體擁有感進行編碼。
  • MIT 重磅研究成果:已開發出大腦神經迴路計算模型
    AI科技評論消息,MIT CSAIL 於今日發布了一個重磅研究成果: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個大腦神經迴路的計算模型,它揭示了抑制神經元的生物意義。這個模型是由一組輸入神經元陣列與同等數量的輸出神經元組成,採用「競爭學習規則」(winner-take-all)來操作。也就是說,網絡的輸出神經元之間相互競爭以求被激活,但在每一時刻只有一個輸出神經元被激活。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這是由於人們大腦接收到的來自客觀世界的感覺信息紛繁複雜,而人們能夠形成的概念和採取的行動則數目有限,為了形成有意義的認知來指導行為,大腦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的組織管理,而其中最基本的過程就是範疇化(categorization),簡單來講,就是對外來刺激進行分類與定位,從而可以從外部信息中高效地抽提出最相關的信息,形成感知判斷。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近日,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大腦基因組分析工作宣告完成,來自15個機構的多學科研究人員對大腦的發育分子機制以及自閉症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示蹤劑(18F-FDG)可參與正常組織代謝,由於結構不同於葡萄糖便會在腦組織內蓄積、顯影。在發作間期,致癇區神經元功能異常和超極化抑制作用,腦組織血液灌流減少,圖像上表現為低代謝;在發作期,致癇區過度放電會導致血流增加,圖像上表現為高代謝。
  • 科學家們使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來翻譯大腦活動中的語言
    最近發表的三項研究集中於使用人工智慧(AI)神經網絡從大腦信號中產生音頻輸出,結果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即在80%的時間內產生可識別的聲音。研究的參與者首先在大聲朗讀或聽特定單詞時測量了他們的大腦信號。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和紐約霍夫斯特拉諾斯韋爾醫學院(Hofstra Northwell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第一項研究中,五名癲癇病人在聽別人給他們講故事和數字時,他們的聽覺皮層會記錄下大腦發出的信號。將信號數據提供給神經網絡進行分析,重建出75%的參與聽者準確識別的音頻文件。
  • 展望未來:神經網絡外科-轉自腦機接口社區
    目前,關於大腦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的預測和診斷、大腦結構與功能性網絡的動力學分析、腦的損傷以及基於神經網絡研究神經導航技術,神經調控手術中精確定位大腦神經網絡及其關鍵節點,完成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產生了神經網絡外科。
  • 華中大教授《自然》發文,讓科學家重新思考大腦如何傳遞信息
    話說昨天,我校基礎醫學院有位美女教授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大腦的研究論文,小科準備認真拜讀一下,也許擁有「超強腦力「的大秘密就藏在這裡吶!別猶豫,快跟小科一起來學習吧。神秘的大腦對科學家來說充滿了吸引力,對它的研究迄今只是冰山一角。
  • 大腦網絡的朋友圈三定律
    這些細胞形態各異,通過神經纖維和神經突觸,構成了一張複雜而精細的網,網中隱藏著一個個「朋友圈」,分別負責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記憶、語言等重要腦功能。顯然這張網不是雜亂無章的,我們的基因和後天經歷都是這張網的「架構師」,而我們每時每刻的腦活動也在不斷改變這些朋友圈內外的連接關係。我們用最快速最精準的的觀測手段,發現這個腦網絡的朋友圈遵循簡單的三定律。
  •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部「調色板」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與研究較深入的運動和形狀視覺相比,顏色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認知層面上的「色調圓盤」的,迄今仍然是謎。
  •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24:3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
  • 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大腦的網絡神經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究大腦的功能連接呢?在被試休息的狀態,研究者們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獲取被試在時間序列上的靜息態大腦影像,通過分析不同腦區共同激活的程度,可以了解到腦區之間神經活動的模式,以及各個腦區是否在分享信息【1】 。
  • 鳥有大腦皮層,那它有意識嗎?
    這句玩笑話產生的原因,或許是鳥類大腦不像哺乳動物大腦那樣具有明顯的分層,因此人們僅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來描述哺乳動物大腦中的分層結構。通常認為,行使認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大腦皮層。但是,一些鳥類,例如鴉科的渡鴉,雖然沒有大腦皮層,但在認知能力上卻與猴子,甚至類人猿(great apes)相差無幾。「沒有大腦皮層,卻有認知」——關於鳥類的這一矛盾觀點困擾學界已久。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
  • 模仿人腦視覺處理,助力神經網絡應對對抗性樣本
    「但並不是所有的深層神經網絡都能很好地匹配大腦數據,而且大腦和 dnn 之間存在一些持久的差異。」其中最突出的差距是對抗性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微小的幹擾,如一小塊或一層不易察覺的噪音,可能導致神經網絡錯誤分類他們的輸入。這些變化通常不為人們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