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神經所最新研究成果:大腦通過統計推理表徵「自我」

2020-12-05 腦科學君

9月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對自我身體表徵的統計推理》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完成,博士後方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計搭建的虛擬實境呈現系統,在人類和獼猴被試上建立身體幻覺行為學範式,並首次在獼猴上對其身體「擁有感」 (ownership) 進行定量行為學測量和計算建模。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通過電生理記錄的方式,發現了獼猴大腦前運動皮層的群體神經元以貝葉斯因果推斷的方式對身體擁有感進行編碼。

我們的大腦究竟如何感知自己?自我意識的神經機制是什麼?這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中最激動人心的問題之一。雖然意識問題極其複雜,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廣泛,但其中最為核心之一的是我們對於自我身體的感知。在利用身體錯覺現象考察自我身體感知的研究中,前人發現我們對身體的感知並非一成不變。在特定條件下,大腦也會將外界物體感知成自身身體的一部分,或者失去對自己身體部位的感知。雖然腦影像研究已經發現,身體錯覺實驗中對例如非身體物體(例如橡皮手)擁有感的強弱與人腦前運動皮層的激活程度有關;獼猴前運動皮層和頂葉皮層的電生理工作也顯示,這些區域中神經元對手臂空間位置的編碼同時受到本體感覺手臂位置和視覺手臂信息的調製;但我們對於自我身體表徵(Bodily self-representation)的計算和神經編碼機制卻仍不清楚。

為了在神經元和大腦環路水平上探究自我身體表徵的機制,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計搭建的、能誘導手臂感知錯覺的虛擬實境呈現系統(圖1A),通過目標點指向任務(圖1B),開展了讓獼猴匯報自身手臂位置而推理其身體幻覺強度的研究。在行為學任務中,被試通過伸手指向視覺目標點來確認自己手臂的位置。當被試在視頻反饋系統中所見的視覺手臂和真實手臂發生偏差時,被試因為身體錯覺而導致其確認的手臂位置(目標點)與實際手臂位置間產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即本體感覺偏移(圖1C)。對人和獼猴行為結果的分析顯示,當視覺-本體感覺偏差較小時,本體感覺偏移基本上由視覺信息主導,即被試認為視覺手臂為自己的手臂;而當偏差逐漸增大時,本體感覺偏移卻不再增大或甚至減小,表明了被試更多地利用了本體感覺手臂而忽略視覺手臂信息,即失去了對視覺手臂的擁有感。該項研究通過客觀測量的方式,首次證實了獼猴也能產生與人類相似的身體幻覺。

圖1. A. 基於虛擬實境系統的身體幻覺研究平臺。B. 指向任務中正確區域定義及本體感覺偏移的測量。C. 行為學結果以及兩種模型(CI:貝葉斯因果推斷模型,FF:最優整合模型)的擬合結果比較。D. 模型擬合的Pcom與人類被試的錯覺打分非常類似。左側圖為兩名典型被試,紅色線為Pcom,藍色先為錯覺打分;右側圖為被試間的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定量的描述手臂擁有感與本體感覺偏移以及視覺-本體感覺信號輸入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利用貝葉斯因果推理模型對人和獼猴的行為結果進行了擬合(圖1D)。該模型認為當視覺-本體感覺信息的空間位置越接近,大腦認為兩者來自同一來源(common source)的概率越高,從而有更高的概率認為視覺手臂和本體感覺手臂兩個信息來自同一來源,那就自我的身體(圖2A)。擬合結果顯示,人和獼猴對手臂視覺-本體感覺信息的整合都符合貝葉斯因果推斷理論,並且模型所預測的視覺-本體感覺來自同一來源的後驗概率(Pcom)與人類被試通過問卷匯報的身體擁有感打分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些結果第一次發現,通過客觀的行為學指標可以定量地測量獼猴對手臂的主觀擁有感。

基於上述身體擁有感的行為學指標,研究人員記錄了獼猴前運動皮層中神經元在行為任務中的放電反應。分析結果顯示,單個神經元和群體神經元的放電活動與手臂擁有感指標Pcom顯著相關。在獼猴行為表現出較高Pcom的試次中(圖2A,下方圖中顏色較紅的試次),其神經元的反應也更接近整合視覺手臂時的放電活動;而在獼猴行為表現出較低Pcom的試次中(圖2A,下方圖中顏色較藍的試次)其神經元的反應也更接近分離視覺手臂信息時的放電活動。利用支持向量機的解碼分析同樣表明,群體神經元的放電反應能夠準確解碼其對應行為結果中Pcom的動態變化(圖2B)。

圖2. A. 貝葉斯因果推斷模型示意圖及群體神經元在不同行為表現下的放電反應。B. 群體神經元反應能準確解碼行為結果中「一個源」的後驗概率(Pcom)。C. 木塊條件下群體神經元的活動更接近「視覺和本體感覺手臂來自不同來源」時放電反應;插圖為木塊條件示意圖。

貝葉斯因果推理模型和前人的研究都提示,當視覺信號的生理屬性和大腦中身體內在表徵不一致時,大腦認為視覺-本體感覺來自同一來源的先驗概率(Prior)顯著減小,因此其對視覺手臂的擁有感也將顯著降低。因此,研究人員還嘗試將視頻中的手臂畫面替換成了身體無關的視覺刺激——與真手大小相似的木塊。研究人員發現,當視覺信號與身體生理屬性不一致時,人和獼猴的本體感覺偏移顯著降低。貝葉斯因果推斷模型的擬合結果也顯示,木塊條件下「一個源」的後驗概率(Pcom)和先驗概率(Prior)都顯著低於手臂組(圖2C)。這些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模型中的Pcom與手臂擁有感的相關性。此外,獼猴的電生理結果也顯示,前運動皮層中單個神經元和群體神經元在木塊條件下的放電反應整體都更接近視覺手臂擁有感較低時的放電反應。

該研究中的行為學和電生理結果表明,大腦對身體擁有感以及身體空間位置的編碼不僅依賴於外界的視覺-本體感覺信息輸入,還受到內在已有的身體表徵的影響,並以多層級的貝葉斯因果推理的方式整合不同輸入和不同層次的信息。這一發現第一次為自我身體感知的理論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行為學和電生理證據,也為進一步研究身體自我意識的神經機制提供了行為學範式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在自我身體相關的精神疾病治療以及神經義肢的開發中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項工作由方文博士在王立平研究員指導下完成,研究實習員李俊汝在數據分析上提供了重要幫助,博士生齊光耀和李晟豪也部分參與課題。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百人項目、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和上海市重大基礎專項的資助。

來源:腦智卓越中心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AAAI 2020|通過解糾纏模型探測語義和語法的大腦表徵機制
    已有神經影像學的研究證明大腦處理語義和語法的神經基礎是不同的,但是目前關於自然語言中語義和語法是否在大腦中分開編碼以及具體編碼的腦區並沒有一致的結論。由於大腦語言處理過程十分複雜,傳統認知神經科學使用人工設計的語料來收集神經影像數據進而研究這個問題。
  • 反事實推理、特徵分離,「因果表示學習」的最新研究都在講什麼?
    幾十年來,因果推理一直是統計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公共政策和經濟學等許多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借鑑近年來產生式對抗性神經網絡等深度表徵學習方法,通過學習所有協變量的平衡表徵來調整共焦變量,使得在學習表徵的條件下,處理任務獨立於共焦變量。在機器學習中,數據越多越好。然而,在因果推理中,僅僅有更多的數據是不夠的。擁有更多的數據只會有助於獲得更精確的估計,但在因果推理的框架下,如果使用傳統機器學習技巧,不能確保這些因果估計是正確和無偏的。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這也是功能連接組學上的最新樣本。 據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消息,由該所和哈佛醫學院(HMS)、弗蘭德斯神經電子學研究所科學家(NERF)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最大的腦皮層神經元連接網絡研究報告,揭示了腦網絡組織中的一些關鍵因素。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最初,尋找基本情緒表徵的元分析研究大多沒有得出十分有力的結果。這些研究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為單變量分析,且混合了情緒的不同方面。而神經科學則為基本情緒表徵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近期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情緒不是由單一的腦區負責的,對情緒神經基礎的研究也轉向不同情緒神經活動的差異和相互有重合的部分。恐懼與杏仁核。
  • 科學家通過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得到了什麼結論?
    哈維切除了愛因斯坦的大腦,稱了重量,將其帶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切片。 他聲稱希望大腦皮質細胞結構學研究能揭示出有用的信息。 哈維從各個角度為大腦拍了照片。 他將大腦切了240塊(每塊大約1 cm3),並用一種叫做珂珞酊的類似塑料的材料封裝了起來。 後來經過統計,全世界有數十個研究者得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 其中有三個人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瘋子哈維自己卻沒有做任何研究。
  • 中科院計算所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之後有望成為主流的機器學習晶片。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刊發了中科院計算所特別研究助理嚴明玉、研究員範東睿以及研究員葉笑春,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人工智慧「認知智能」階段起飛的推進劑》。
  •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
  • 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從平行到交叉 在很長時間內,人腦的科學研究和人工智慧的研究,猶如兩條平行線,幾乎看不到實質性的交集。 人類研究腦的運行機制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出於健康的考量,腦科學的發展很快,也越來越受重視。 1956年,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在達特茅斯 (Dartmouth)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慢性疼痛會損害大腦
    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的「人腦疼痛和感覺圖譜」課題組在中科院B類先導「腦功能聯結圖譜」項目的支持下,對多種類型的慢性痛病人展開了大範圍和大樣本的跟蹤性腦結構和功能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慢性痛的病因與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學術雜誌《人腦聯結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
  • 【芥末翻】通過大腦預測誤差來進行社會學習(2)
    我們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如何發掘其他動物的內在狀態和經歷,長期以來都是傳統發展心理學在涉及自我和他人的學習和決策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綜述中,研究者探究了心理學如何概念化表徵他人的過程及神經科學如何揭示強化學習原理,從代表自我和他人獎勵相關信息的角度探索社會學習潛在的神經機制。特別是,研究者討論了多個大腦結構中的自我參照和他人參照的獎勵預測誤差類型,探究了如何有效運用強化學習算法調解社會學習。
  • OpenTalks | 神經群體編碼與刺激的表徵和推斷
    我們將邀請國內外的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進行在線學術報告與討論。學術報告的主題涉及可重複性、神經影像等。分享語言以中文為主,分享人偏好英文時,將使用英文。歡迎大家推薦報告人或者自薦作為報告人。計算神經科學通過建立理論和數學模型來探尋大腦信息處理的一般性原理。這樣不僅為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實驗觀測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實驗預測,而且可以從大腦得到啟發來發展新的類腦人工智慧算法。
  • OpenTalks | #16:神經群體編碼與刺激的表徵和推斷
    我們將邀請國內外的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進行在線學術報告與討論。學術報告的主題涉及可重複性、神經影像等。分享語言以中文為主,分享人偏好英文時,將使用英文。歡迎大家推薦報告人或者自薦作為報告人。計算神經科學通過建立理論和數學模型來探尋大腦信息處理的一般性原理。這樣不僅為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實驗觀測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實驗預測,而且可以從大腦得到啟發來發展新的類腦人工智慧算法。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科學網—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人類的高級指揮部——「大腦」每天都在繁忙而高效地進行著,諸如:東南西北、左右上下等等很多不同的空間坐標系信息處理。科學界認為,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的半球額部有一塊皮層,叫大腦前額葉,它與靈長類高度發達的智力有明顯的關係,被稱為「腦中之腦」。然而,關於前額葉的功能,儘管人們已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但對其功能仍然不十分清楚。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