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2020-12-06 澎湃新聞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ION,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仇子龍。我主要研究自閉症、瑞特症候群等神經系統疾病。這些疾病跟基因有關,跟發育有關。
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變異,會改變人類的行為與認知能力。目前掌握了基因組測序與基因組精確編輯能力的人類,將如何面對未知的未來?通過構建動物模型,我們試圖找到攻克這些疾病的更多線索。
我構建了全球第一例自閉症基因工程猴模型,在《Nature》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在一席上做過講座,我也關注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公益活動。
關於大腦發育、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基因與基因組等,你有什麼好奇,來問我吧!

相關新聞

新穎、大膽、專業、有趣的好問題更有機會獲得回復,開始提問吧!

256個回復 共360個提問,

熱門

最新

仇子龍 2017-07-04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5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8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6個回答

仇子龍 2016-09-04

說你什麼好呢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3個回答

仇子龍 2016-09-04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仇子龍 2016-09-03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仇子龍 2016-09-04

說你什麼好呢

仇子龍 2016-09-03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仇子龍研究員和於翔研究員分別從基因角度和外界環境角度做了《基因、大腦、社會—走近自閉症》、《環境對早期大腦發育的影響》的科普報告,他們將之前收集到患者家長的十多條建議融入到課件中,以便講座更加符合聽眾的需求。
  • 【果殼網專訪】仇子龍:自閉症猴子模型有什麼用?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患者會表現出社交障礙、重複刻板行為、語言發育遲緩等情況,全世界有很多兒童和家庭深受影響。目前來說,自閉症仍是一種神經基礎還很不清楚的症候群。視頻提供:仇子龍自閉症猴子行為。視頻提供:仇子龍接下來是社交行為,這在以前定義得很少,我們在這方面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胡新天老師合作。他們一直在研究猴子的行為,2011年在PNA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報導了小猴子如果從小就和媽媽分開,成年後的情緒會受到影響,他們用到的分析就是猴群中的交互行為。
  • 我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關於黑洞那些事,問吧!
    我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
  • 用基因編輯、人造血、大腦晶片打造超級人類?美國人不太接受
    用基因編輯、人造血、大腦晶片打造超級人類?你願意把大腦晶片植入到健康個體,增強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嗎?你願意輸入人造血液,以提高人體機能嗎?對於這三個問題,美國人的回答很保守。相比利用這些新技術來進一步提升人類的各項機能,打造「超級人類」,他們更傾向於僅以此來改善現存問題或是解決某種殘疾。目前,這三項新興技術都尚未真正進入臨床應用。
  • 蘇州市自閉症研究會仇子龍博士講座
    講座嘉賓介紹仇子龍 博士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仇博士主要從事自閉症
  • 仇子龍:最後的前沿
    人類的大腦功能不僅僅是由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決定的,更被編碼蛋白質的遺傳物質——基因組所決定。基因組代表先天因素,從父母遺傳而來無法輕易改變;連接組象徵後天因素,是我們在這個繽紛世界中接受無數外界信息後塑造的大腦。  在這個問題上,並非說基因組和連接組就是誰壓倒誰的問題,而是在何種層次上相互協調貢獻大腦功能的問題。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新科普 | 中科院院士提醒家長:抓住神經網絡發育關鍵期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上海科普大講壇上拋出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遺傳基因是正常神經網絡形成的必要條件,但形成不同神經網絡的很多因素來自後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藝建議,孩子在10歲前是神經發育的黃金期,培養孩子聰明才智要重點把握這一階段。 蒲慕明告訴聽眾,人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 我是中科院腦智中心在讀博士,記憶晶片有可能成為現實嗎,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腦智中心在讀博士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哺乳動物的神經發育是一個受到精確調控的過程,需要神經前體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遷移和成熟,最終形成整個神經網絡。
  • 大腦如何自動分區 已找到控制腦部發育關鍵基因
    大腦如何自動分區 已找到控制腦部發育關鍵基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11:10 來源:     來源:解放日報     圖為動物早期胚胎神經發育示意圖,有關基因在「菱腦峽」內調控不同腦區發育    神經系統發育中有一個「謎」:胚胎中那根單一的神經管,如何被細分為不同部分,進而發育成結構和功能各異的腦區?
  •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
  • 我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研究員夏季GG,DNA裡藏著哪些秘密,問我吧!
    我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研究員夏季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今天我要給你們看兩篇科技文章。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但在兒童和青少年期間,大腦需要開始修整這些突觸,限制他們的數量,這樣大腦中不同的區域就能擁有其特定的功能且不會因為刺激而導致大腦超負荷。
  • 納米載體的表面功能化修飾為推進基因神經調控掃除障礙
    Magnetic PLGA-PEI Nanoparticles on Primary Hippocampal Neurons: Reduced Nano-neurotoxicity and Enhanced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ith Magneto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徵研究組與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遺傳發育所腦腫瘤抑制因子調控突觸發育研究獲進展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突觸生長過程的精確調控對於神經環路的形成和可塑性至關重要,突觸發育和功能的異常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經變性病等。因此,尋找和鑑定突觸發育和功能調控基因一直是神經生物學家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去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擁有中國國籍的公民。
  •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關於光子晶體的問題,問我吧!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