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此次科普講座獲得了上海廣播新聞中心、上海科技報、新民晚報、新聞晚報、文匯報、家庭用藥、自閉症論壇等大眾媒體的無償支持。

  神經所副所長王以政主持了此次科普講座。仇子龍研究員和於翔研究員分別從基因角度和外界環境角度做了《基因、大腦、社會走近自閉症》、《環境對早期大腦發育的影響》的科普報告,他們將之前收集到患者家長的十多條建議融入到課件中,以便講座更加符合聽眾的需求。講座詳細介紹了大腦的神經結構,自閉症產生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自閉症的症狀與早期診斷標準;並通過形象生動的小鼠實驗結果,展示了與自閉症相關的神經科學最新研究進展,各種環境因素對大腦發育的調節與影響;另外還介紹了很多自閉症患者的康復途徑及美麗人生。隨後,兩位研究員認真回答了有關康復、疫苗、食品影響、行為方式、社會溝通、教育方法等自閉症患者家長日常遇到的問題。三個小時的講座結束後,家長們紛紛圍繞著兩位研究員繼續交流。此次講座讓兩個研究員深深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存在價值,以及社會公眾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他們將繼續通過科研創新科普推廣服務好社會大眾。

報告人與主持人

專家解答問題

現場聽眾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科普志願者赴位育初中開展科普講座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科普志願者赴位育初中開展科普講座 2017-05-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通過現場與學生的熱烈互動,讓學生們體會了學習記憶的能力受限性,了解了睡眠的周期和重要性,感知了眼睛的發育過程和大腦認知產生的錯覺。對於每個問題,同學們踴躍討論、發言。一些課外知識豐富的同學更是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困惑。科普講座不僅激發了同學們對生活中科學知識的探索欲,了解到不少生活中的科學常識,更增長了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2017-11-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10月28日,大豐區教育局局長王國平帶領局領導班子來到上海,與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黨委副書記王佐仁籤訂科普共建協議,旨在通過研究所的專家引領,促進大豐當地的教師隊伍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素質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引導者和倡導者,從而營造崇尚科學、運用科學的社會氛圍;通過科普實驗,讓中學生親自動手,接觸最新的科學理念、新奇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的魅力以及實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充分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兩位青年科學家應邀為上海市小學教師講科普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兩位青年科學家應邀為上海市小學教師講科普 2016-09-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60多名上海市小學自然課教師開設科普講座。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探求自閉症兒童大腦的奧秘
    這群自閉症患者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而且數量不斷增加。這種在全球擁有3500萬患者的神經系統疾病,正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於翔特別關切的科學問題之一。  「我們實驗室是做神經發育方面的基礎研究的,主要研究外界環境對腦發育的影響。」於翔說話簡明扼要又充滿感情和細節。
  • 上海生科院舉辦「傳播神經科學,喚起科學熱愛」科普演講比賽
    上海生科院舉辦「傳播神經科學,喚起科學熱愛」科普演講比賽 2018-05-0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經過激烈角逐,李澄宇組鄒詩敏的《工作記憶: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自閉症是因為大腦超負荷運作?專家:自閉症者大多都很有天賦
    多數自閉症理論都認為患者有某種類型的神經功能缺損,也就是說,患者大腦的某個區域不能正常工作(見「自閉症的五種主流理論」)。而馬科拉姆夫婦的理論則認為,大腦不是工作得不夠,相反,是工作得太累。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然而在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和神經命運決定過程中,組蛋白(K3K9)乙醯化作為基因開放表達的分子標記,如何參與細胞的神經命運決定目前仍不清楚。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Anna Molofsky解釋道,「我們研究的大多數精神疾病都存在著某種神經發育障礙,不論早期的童年經歷是否會增加你日後產生抑鬱和焦慮的傾向,也不論大腦發育異常是否導致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Ari Molofsky注意到,「免疫系統不僅僅用於抵抗感染,而且還能影響正常的組織發育和重塑。這項研究表明免疫系統也會塑造發育中的大腦。」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根據對她進行MRI掃描,發現她小腦體積很小,證明她小腦發育不良,繼而發現她神經前庭系統會出現問題,那麼我們就針對她的小腦進行幹預。我們採用神經可塑性技術,沒有添加運動項目,不是一定要讓孩子上平衡球、平衡車、或者是蹦床這樣的設施來鍛鍊她的小腦,這樣對她的傷害太大了。
  • 2019年上海松江腦科學科普夏令營舉辦
    上海市松江區第二中學、上海市松江區第四中學、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等學校的高一學生參加夏令營。  開營儀式上,松江區科委科協黨組書記、區科協常務副主席潘永儉,松江區教育局副局長付炳建致歡迎辭;腦智卓越中心主任、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向夏令營學生代表授營旗,並為廣大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從大腦到人工智慧》科普講座,為大家揭示了大腦皮層發育的機理,闡述了腦科學如何助力類腦智能。
  • 講座預告 【生物】睡眠可以修復受損的大腦嗎?
    ,獲取相關學術講座信息。【生物】油菜素甾醇信號轉導網絡與植物發育時間:3月26日 星期四 16:00地點: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三期大樓215報告廳主講人:王學路教授(華中農業大學)Neural Circuit Mechanisms of Susceptibility and Resilience
  • Cell Rep:與自閉症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能控制胚胎大腦的生長和發育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相關的基因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表示,研究人員此前在發育大腦的神經元中對名為Foxp1的基因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如今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Foxp1基因對於一類大腦幹細胞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