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自閉症研究會仇子龍博士講座

2021-02-12 蘇州市自閉症研究會

講座嘉賓介紹

仇子龍 博士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仇博士主要從事自閉症、瑞特症候群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研究,研究成果闡述了自閉症等神經發育疾病的分子、環路機制,並建立了自閉症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在Nature, Developmental Cell等國際生物學期刊上發表通訊作者文章十餘篇。自閉症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工作入選科技部以及中國科協2016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長期致力於社會大眾的自閉症與基因科學科普工作,撰寫了大量自閉症與生命科學方面的科普文章。

學術及社會機構任職: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未來論壇青年理事,果殼網科學顧問 

上海市徐匯區第十四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徐匯區科協常委, 上海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 理事,兒童認知與腦功能障礙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 理事,中國實驗動物學會 理事 

中國醫促會 認知障礙分會 常務委員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仇子龍:自閉症猴子模型有什麼用?
    對於研究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來說,一大挑戰是缺乏良好的動物模型,新發表的這項工作第一次構建出了一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將為自閉症提供一個與人類更為接近的平臺,將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和幹預能力大大推進一步。這項工作的主要完成人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仇子龍研究員。在新浪微博自稱「求導」的仇子龍或許是國內做自閉症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中最熱心科學傳播的。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此次科普講座獲得了上海廣播新聞中心、上海科技報、新民晚報、新聞晚報、文匯報、家庭用藥、自閉症論壇等大眾媒體的無償支持。  神經所副所長王以政主持了此次科普講座。
  •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
  • 「深度」解碼基因是自閉症的救命稻草嗎?
    微博帳號@求導 的私信郵箱內就常常塞滿了自閉症患者家屬的求助信件。它的主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仇子龍會每日翻看回覆郵件。這位中國自閉症基因領域的專家,從基因的微觀層面解碼「自閉症」。而回歸成一個科普者,他試圖去構建普通社會對自閉症更全面的認識、用科學態度矯正偏見的自我定位。
  • 自閉症與基因和遺傳有重要關係
    一位生於1992年的自閉症患者的繪畫作品 本文圖表來自講座PPT那麼,基因檢測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能幫助人們預防和治療自閉症呢?在未來是否可以幫助趕走自閉症及其他精神類疾病呢?10月24日下午,在上海圖書館,由科幻愛好者組織「蘋果核」所主辦的科普活動「蘋果派」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向大家介紹了自閉症的相關知識,以及基因測序對自閉症研究的影響。
  • 中國繁育出轉基因猴子:自閉症有救了
    多達200隻雌性猴子,8個致病基因在大腦過度表達的轉基因猴子……來自上海仇子龍團隊對轉基因猴子的研究首次表明MeCP2基因的過量表達導致了類似自閉症的譜系障礙,也為人類自閉症等疾病的治療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研究中使用的轉基因自閉症獼猴。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教授吳柏林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此研究首次對 DYRK1A 這一重要自閉症候選基因的相關突變進行神經發育相關的功能研究,為深入研究 DYRK1A 基因功能及探索自閉症的致病分子細胞機理提供了重要基礎。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遺傳性症候群和神經精神發育類疾病,多發於兒童早期,臨床診斷由三個典型特徵所判定,分別是社交障礙、重複刻板行為以及語言溝通障礙。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 仇子龍:最後的前沿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可以通過模式生物的大腦,如大、小鼠,人類的近親——猴等,來對大腦中的特定神經連接環路進行研究,包括在高等認知功能中有哪些神經連接組成的環路發生了激活與抑制,在病理狀態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自閉症、抑鬱症及精神分裂症中,大腦中哪些神經連接組成的環路發生了破壞性的改變等問題。
  • 自閉症與食蟹猴的故事
    比如,最初人們認為自閉症是由於父母照顧不周、關心不當導致的性格問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漸漸了解到,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發育障礙,與父母的養育方式並無直接關係。而且,自閉症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不僅每位自閉症孩子的表現各有不同,與自閉症有關的基因更是多達上百個,可以說,對自閉症的研究是一個充滿了未知的領域,等著我們去探索。
  • 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周講座、活動預告
    1992年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自1995年起任教於龐培法布拉大學,2009-2017年期間擔任該校副校長。現任上海歌舞團藝術總監,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全國青聯常委、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中小學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青年文化藝術聯合會會長、關愛兒童自閉症患者形象大使。
  • 講座!Brain Bee腦神經科學大賽3小時留學
    人類大腦是人體中最為複雜且尚未完全認知的器官之一,諸如憂鬱症、自閉症、帕金森綜合症、阿茲海默症等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均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相關。Brain Bee大賽也成為腦科學愛好者互相交流的大舞臺。 @ 報名參加 @2017年度的Brain Bee大賽將於3月25日-26日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為了幫助全國各地學生更好的了解大賽,中國賽組委會將舉辦一系列校外講座,具體講解比賽概況,
  • 「玖富公益·六等星自閉症兒童專項基金」公益巡診濟南站啟動
    講座活動現場9月21日,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晚霞、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童醫療中心兒童保健及發育行為科主任曹愛華博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資深兒科知名專家王玉瑋教授針對疑似患兒或確診患兒,進行了自閉症兒童的篩查
  • 轉基因食蟹猴的構造----自閉症離藥物治療還有多遠
    前言:自從1947年, 約翰霍普金斯的Leo Kanner教授第一次定義自閉症以來, 科學家們就一直對造成自閉症的原因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基因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迄今為此,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近百種基因和自閉症有關。
  • 調查顯示:九成家長擔憂自閉症孩子未來
    > 李連杰、文章和自閉症兒童一起過節。記者軒慧 攝  壹基金髮布「中國自閉症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  昨日是第六個國際自閉症關注日,深圳壹基金聯合百餘家民間公益機構共同發起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大型倡導活動——藍色行動。
  • 海豚樂樂:以家庭為核心,五大名校畢業的碩博精英為何選擇自閉症領域?
    2016年夏天的某個夜晚,北大畢業的陳杰接到老家(廣西)的一個電話,伴隨著隱忍許久控制不住的哭聲,最要好的中學同學告訴他,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這是陳杰第一次那麼近距離的接觸自閉症,網上查閱資料、在北京四處打聽名醫、不斷地安慰......  2017年,因工作關係,陳杰協助策劃和組織了再北京舉行的一場自閉症專家講座。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北京│人類大腦的治癒與增強時間:8月18日(周六)13:30-16:30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嘉賓:方方(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仇子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次講座邀請到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導方方老師,帶來主題為「學習與人類大腦的可塑性」的演講,同時邀請到國內自閉症基礎科學研究的代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仇子龍研究員,帶來「基因、大腦、社會」的演講。
  • 「玖富公益·六等星自閉症兒童」專項基金公益巡診第三站落地鄭州
    2019年12月28日-12月29日,為期兩天的「玖富公益·六等星自閉症兒童」專項基金公益巡診鄭州站在河南省兒童醫院正式啟動。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河南省兒童心理行為中心、河南省兒童醫院及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家長講師團等機構和自閉症患者家庭共百餘名相關人士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首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知名專家韓穎博士、河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朱曉華及方拴鋒等知名專家為疑似孤獨症兒童進行一對一的篩查。
  • 關愛來自「星星」的孩子 這些自閉症謠言不要再傳了
    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 (孝金波 楊思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自閉症會傳染?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今天是第十一屆「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主題是「有你,我們不孤獨」。「求真」欄目盤點了近年來關於自閉症的不實傳言,希望大家能夠關愛、接納那些「來自遙遠星球」的自閉症患者。
  •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舉行
    河北新聞網10月17日訊(通訊員王豔君)今天,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八屆(2018年)全國學術年會在灤州市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中陶會全國參會教師代表近1000人參加了年會。活動將持續至19日。
  • 程田林/仇子龍/王小林團隊合作推動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協同優化
    2020年11月17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程田林實驗室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實驗室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小林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