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繁育出轉基因猴子:自閉症有救了

2020-11-22 驅動之家

多達200隻雌性猴子,8個致病基因在大腦過度表達的轉基因猴子……來自上海仇子龍團隊對轉基因猴子的研究首次表明MeCP2基因的過量表達導致了類似自閉症的譜系障礙,也為人類自閉症等疾病的治療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研究中使用的轉基因自閉症獼猴。(仇子龍供圖 來源:果殼網)

2016年1月25日,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刊發了來自中國讎子龍團隊的一篇論文,論文介紹了一種轉基因猴子,它們體內的MeCP2基因過量表達,產生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的表現,並且將這種基因改變遺傳給它的下一代。這種轉基因猴子和它們的後代出現行為變化,大體上同人類的自閉症很類似:社會交往的減少、不斷的來回走動。這項研究發現顯示了利用遺傳工程改造非人類靈長類從而研究神經發育障礙的可行性。

自閉症譜系障礙研究中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缺乏可以忠實地再現人類患者中發現的自閉症症狀的動物模型。雖然在嚙齒類動物模型方面(小白鼠)已經有了很多進展,但是可以更好呈現這些複雜障礙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一直沒有出現。


仇子龍研究員在實驗室。(仇子龍供圖 來源:果殼網)

此次,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仇子龍和他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靈長類動物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的模型,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是一種兒童疾病,其核心症狀和自閉症譜系障礙一樣。研究團隊用基於反轉錄病毒慢病毒的轉基因方法,創造了8個在大腦中過度表達MeCP2基因的食蟹猴。

這些轉基因猴子的認知功能大體是正常的,但是研究者從它們身上觀察到很多與焦慮相關的行為增加,而他們的社會互動減少。此外,研究者也顯示其中一隻轉基因雄性食蟹猴可以通過生殖將改變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並且這些下一代在進行成對測試時,也表現出社會互動的減少。

而針對此次仇子龍的研究,《自然》雜誌舉辦了一次國際電話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針對此次轉基因猴子的研究提出了諸多問題,記者節選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

Q:為什麼用猴子作為實驗對象不是非常用的小白鼠?

A:用猴子進行實驗主要是考慮到猴子不同於常見的小白鼠,它們具有可觀察到的社交活動,並能在行為上表現出很多與焦慮相關的行為,而這點用小白鼠進行研究並不能做到。無論是在基因上還是行為表現上,猴子要比小白鼠更加的「親人」,而這項研究的目的本質是要運用轉基因的方法探索治療人類自閉症的可能,那麼用分屬靈長類的猴子更加合適。

Q:猴子較小白鼠還有哪些優點?

A:自閉症本身就是一項精神類的疾病,在判斷疾病上首先就需要了解病人的行為。但是白鼠本身並不具備人類可以充分解讀的「表徵」,用通俗一些的方法講就是一隻小白鼠本身的情緒表達就不夠徹底,這是其一。

其二,小白鼠的基因組相對比較簡單,而猴子作為靈長類動物同人類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一些方面可以得到借鑑。以此次的研究來講,MeCP2基因的過量表達在猴子身上得到顯現: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猴子表現出來的有關焦慮的行為,這種遺傳基因在下一代上也能觀察到,這就是其中一項具有價值的收穫。

Q:用猴子進行研究較小白鼠有哪些困難?

A:首先是繁育周期上,猴子較實驗用小白鼠要長。一般的實驗用猴子繁育周期大約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這較小白鼠2-3個月性成熟的周期要長很多,此次實驗選取了一種周期相對較短的食蟹猴,但是也需要2-3年的時間。

其次繁育時間的增加也直接導致研究成本的上升,繁育猴子提出的要求從各個方面講要比小白鼠多很多,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外,在行為觀察上,猴子的智力程度比小白鼠高,行為表現也比後者複雜。在觀察轉基因猴子的行為表現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了諸多的實驗,才得到了論文中所述的結論。

Q:MeCP2過量表達的猴子有哪些表現?

A:通過我們的觀察,首先轉基因猴子在認知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卻表現為不斷的重複這繞行的運動,類似人類的來回走動,應激反應也相對增加。而當我們將正常的猴子與轉基因猴子放置在用一個籠內,正常的猴子之間可以進行一定的社交活動,但是轉基因猴子在這類活動的表現上卻很少,將轉基因猴子放到一起時社交活動依然很少,這都是焦慮行為的一些表現。

Q:除了此次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轉基因猴子是否還可以進行諸如帕金森病等病症的研究?

A:目前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都是根植於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的,如帕金森病在基因層面的研究本身並不徹底,或者說並沒有確定哪個基因一定會導致家族性帕金森病的發生,但是轉基因猴子仍能為人類疾病的研究提供幫助。當然,我們仍可以在這些試驗用猴子身上進行其他疾病的研究,這也從一個側面將總成本降低。

Q:目前研究所的規模如何?

A:目前在上海有30個研究室,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數量上,大約有200隻雌性猴子,在進行繁育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定的數量保證。當然,這得益於各方面的支持以及中國對於這方面疾病的重視。

Q:目前研究進展到哪個階段?接下來將要進行哪些工作?

A:現階段我們仍在對轉基因猴子進行觀察,從而取得更多關於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的信息,在遵循國際規則的前提下進一步進行試驗,得到更有價值的結論。

一旦得到進一步的證據,我們將會在轉基因猴子身上進行藥物實驗,觀察一些藥物對於轉基因猴子的病症是否有效。不過就現階段而言仍處在「研究猴子」的進程中。

Q:用轉基因猴子進行研究意義何在?

A:到目前為止得到的結論對於研究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自閉症等疾病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我們運用轉基因的方法將MeCP2基因進行反轉錄,但並不是所有得到的轉基因猴子都有研究「希望出現」的行為表現,不過我們認為不論多少,這項研究本身都是值得的。

目前中國MeCP2基因重複綜合症的案例雖然有,但是並不多見,世界範圍內的案例也不多,但運用可以控制飼養繁殖的猴子進行實驗,本身就更加的便捷。況且,隨著研究本身的深入進行可以為人類疾病的治療帶來參考,也為我們探索一些可能的治療方法提供了一道出口。


轉基因自閉症猴。(仇子龍供圖 來源:果殼網)

針對此次仇子龍、蒲慕明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仇子龍團隊此次的研究成功地製造了轉基因猴子,這點首先應予以肯定。而另外一項重要的貢獻仍不能忽視,那就是此次研究首次表明MeCP2基因的過量表達導致了類似自閉症的譜系障礙,這為未來運用相關技術進行實際治療提供了幫助。

最後姜韜還提到,從此次的研究到最終實現治療的過程中還有兩個基礎:一個是徹底了解MeCP2基因的功能是什麼?另外MeCP2突變和過量表達導致疾病的分子機制也需要弄清楚,「比如我們感冒常吃的對乙醯氨基酚,退燒效果很好。這個藥物的結構也非常簡單,但是迄今為止人們還是不清楚其退燒的分子機制。這說明了解病因距離能夠治療未必很近,但是起碼這次的研究為未來可能的治療方法打開了一扇門」。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仇子龍:自閉症猴子模型有什麼用?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患者會表現出社交障礙、重複刻板行為、語言發育遲緩等情況,全世界有很多兒童和家庭深受影響。目前來說,自閉症仍是一種神經基礎還很不清楚的症候群。別的不說,為了證明轉入的突變基因是否有可能遺傳,他們一直等到第一代轉基因猴生下了第二代小猴子並進行分析,耗時之長可想而知。有參與課題的學生說,這是一個勵志經典。轉基因自閉症猴子,有什麼特別?果殼網科學人:為什麼說對於自閉症的研究,靈長類動物模型比過去用大鼠、小鼠做的動物模型更為重要?
  • 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原標題: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4月16日電 (徐羽宏 記者張曄)東南大學一間實驗室裡養著數萬隻果蠅,這種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視,甚至惹人厭的小生物,居然藏著大密碼。
  • 轉基因食蟹猴的構造----自閉症離藥物治療還有多遠
    為了進一步了解造成自閉症的基因或者基因群,發現自閉症的發病機制,並為藥物開發提供支持,和其他疾病一樣,建立動物模型是必然的而且重要的一步。   迄今為止, 科學家們已經構造出了11種不同的轉基因自閉症小白鼠模型。
  • Nature: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猴子模型可用於治療自閉症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基因組編輯系統CRISPR,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自閉症的猴子模型。這些猴子表現出一些特定的,類似於患有自閉症的人類患者的行為特徵和大腦連接模式。此前,基於自閉症和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小鼠模型,科學家們研究出了許多候選藥物用於臨床試驗,但它們都沒有成功。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和孫強等基於慢病毒感染策略,構建了大腦中過表達人類MeCP2的轉基因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些轉基因猴子表現出重複性循環運動的頻率增加,焦慮增加,社交互動減少和相對較弱的認知等ASD樣行為並呈現出轉基因的種系穩定遺傳。
  • 自閉症與食蟹猴的故事
    | 王立銘》),正是利用基因編輯工具,科學家把小鼠體內與人類自閉症對應的同源基因進行敲除與突變,這些基因突變的小鼠的確展現出與瑞特症候群非常相似的表型。同時, MECP2基因過量表達的小鼠模型模型也展現出明顯的社交功能障礙。
  • 我國首批轉基因克隆牛成功繁育後代 三大突破
    光明網北京9月18日電(張景華)近日,由北京農學院倪和民教授主持的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課題「優質高效轉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取得新突破,2012年出生的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A-FABP)的體細胞轉基因克隆牛「妞妞」成功繁育了後代,於2015年8月28日,順利產下第二代「轉基因小牛」,體重17kg
  • 「深度」解碼基因是自閉症的救命稻草嗎?
    根據臨床研究,科學家推測,自閉症與基因明顯相關。但這一論斷對與自閉症的基因解碼還只是第一步。20世紀90年代,科學界擁有了對全基因組進行測序的能力後,從基因層面對自閉症進行研究正式成為課題。截止2017年,世界範圍內的研究人員已經統計出與自閉症有強烈關聯的65個基因,以及超過200個與自閉症有較弱關係的基因。
  • 中國轉基因熱點事件盤點
    其中,7家單位的9個玉米、棉花轉基因試驗作物已經依法銷毀,其餘6家單位的6個涉嫌樣品正在進一步檢驗檢測核實中。2014年3月1日,崔永元在網上公布其赴美調查美國人對轉基因態度的紀錄片,3月4日,在政協無黨派組小組會議上,他再次炮轟轉基因商業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濫種轉基因作物最嚴重的國家。
  • 關愛來自「星星」的孩子 這些自閉症謠言不要再傳了
    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 (孝金波 楊思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自閉症會傳染?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今天是第十一屆「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主題是「有你,我們不孤獨」。「求真」欄目盤點了近年來關於自閉症的不實傳言,希望大家能夠關愛、接納那些「來自遙遠星球」的自閉症患者。
  •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該研究整合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與精神疾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數據,國際上首次設計猴-人跨物種的機器學習分析流程,為自閉症、強迫症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開闢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臨床應用的新途徑。自閉症(ASD)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的發育性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同時自閉症患者常伴隨強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等併發症,這給臨床診斷和病理機制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
  • 陪猴子的時間多於家人,最驕傲的是這個團隊|專訪克隆猴團隊負責人...
    若當時做出了轉基因猴,也許沒有後來的克隆猴 在孫強的辦公桌上,只擺放了一張和我國第一隻試管猴的合影。這是孫強第一個重要的科研成果,於他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2001年,國外有了轉基因猴,當時中國不僅沒有轉基因猴,連試管猴也未見報導,而後者早在1984年的國外就有了。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自閉症克隆猴已研究成功,未來將公布
    另外,蒲慕明透露,馬上他們要公布一批新的克隆猴,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克隆猴是帶著自閉症疾病的猴子,將為自閉症的研究提供相關研究模型。最後,我們有特色的非人靈長類的基因操作平臺,因為我們可以把跟疾病相關的基因,在猴子裡面敲出或者敲入,改變它,使它產生有人類疾病的症狀,我們就可以拿來做研究,研究怎麼樣的方法可以治療這個疾病,做好了以後我們開始運用到人的身上。所以這是在疾病方面,我們希望能夠針對幾種重要的疾病進行研究。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目前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且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自閉症的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針對自閉症的新藥研發和高度模擬人類自閉症症狀的實驗動物模型成為自閉症研究領域的瓶頸。
  • 【中國吉林網】世界首例賴氨酸轉基因克隆奶牛在吉大農學部培育成功
    【中國吉林網】8月6日晚7點48分,吉林大學農學部奶牛繁育基地成功獲得一頭攜帶轉入賴氨酸基因克隆牛犢。這頭克隆牛毛色黑白相間,出生時體重為31.5公斤,健康活潑。作為人類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的世界首例賴氨酸轉基因克隆牛,其誕生標誌著國際克隆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
  • 美國科學院宣布轉基因食品無害,中國專家如何解讀
    美國國家科學院5月17日發表報告,宣布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無害,食用轉基因食物不會增加患癌症、肥胖症、消化道疾病、腎病、自閉症和過敏症的風險。 自1996年最早在美國開始進行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種植,到2015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已經增加到29個,全世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累計種植近300億畝,至今未發現被證實的轉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 轉基因概念股有哪些? 轉基因概念股一覽
    目前轉基因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物工程領域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轉基因動物、轉基因植物、轉基因種子、轉基因飼料/化肥領域。目前我國還沒有開放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轉基因棉花開放目前種植絕大多數棉花為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技術是一個中性技術,技術本身沒有錯,人們擔心的是技術被濫用和監管的缺失,一旦政策與監管跟上,有相關技術儲備的上市公司或率先受益。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特別是在中國各項都十分落後的六、七十年代,開展這項研究是多麼的困難。然而經過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如今我國的雜交稻技術體系處於國際領先地位。L:袁隆平和雜交水稻;R:「黃金大米」轉基因水稻則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從分子水平上將其他物種基因導入水稻基因組內培育出的水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