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
一些人喜歡結識新朋友,另一些人則厭惡這種想法。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
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然而,將這些區域的變化與自閉症的症狀對應起來,一直是一個挑戰。
神經科學家Damon Page博士等採用了多種創新技術來應對這一挑戰。他們在小鼠身上發現了兩種能夠獨立控制社會偏好的特殊神經通路。兩者都將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思維和決策區域與大腦的情緒調節中心杏仁核相連。
Page解釋說,像小鼠和人類這樣善於交際的動物,通常會尋求社會參與,這會帶來壓力適應能力增強等益處。但在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社交障礙疾病中,一次偶然的社交反而可能催生消極情緒反應。
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的數據,交流困難是自閉症等相關疾病的重要特徵之一,目前,美國每34個男孩中就有1個自閉症患者,每54個女孩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
Page說:「要想正確地理解某件事,你必須得切中要害。為了弄清楚這個神經通路的工作方式,我們提出了以下問題:在自閉症患者中,這些神經通路是如何變化的?對自閉症的治療性幹預如何影響神經通路的功能?」
研究小組發現了連接小鼠邊緣下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的一個神經通路。如果該通路受到抑制,則會損害動物的社交行為。另一個關鍵通路連接了大腦前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論文作者Aya Zucca表示,該通路的激活也產生了類似的對社交行為的損害。小鼠和人類都使用相應的大腦區域來處理社會信息,因此小鼠模型是研究這些問題的理想模型。
Zucca說:「我們將光遺傳學技術應用於小鼠,控制了它們在社交活動過程中產生消極感覺時,被瞬間激活的神經元。這種對神經通路的操縱使小鼠避免了社交。這有點像你看到一張友好的臉,腦海中卻閃現出強烈迴避趨向的感覺。」
Page說:「隨著這種社會偏好通路的成功識別,其他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比如,這種通路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連接的,以及自閉症的遺傳或環境風險因素是否會導致這種通路的錯接。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背後的大腦通路是高度複雜的,但我們已經為弄清這幅通路圖奠定了基礎。」
原創編譯:小貝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細胞報告》
期刊編號:2211-1247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sri-arm0714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