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2020-07-16 科學大觀園雜誌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

一些人喜歡結識新朋友,另一些人則厭惡這種想法。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

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然而,將這些區域的變化與自閉症的症狀對應起來,一直是一個挑戰。

神經科學家Damon Page博士等採用了多種創新技術來應對這一挑戰。他們在小鼠身上發現了兩種能夠獨立控制社會偏好的特殊神經通路。兩者都將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思維和決策區域與大腦的情緒調節中心杏仁核相連。

Page解釋說,像小鼠和人類這樣善於交際的動物,通常會尋求社會參與,這會帶來壓力適應能力增強等益處。但在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社交障礙疾病中,一次偶然的社交反而可能催生消極情緒反應。

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的數據,交流困難是自閉症等相關疾病的重要特徵之一,目前,美國每34個男孩中就有1個自閉症患者,每54個女孩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

Page說:「要想正確地理解某件事,你必須得切中要害。為了弄清楚這個神經通路的工作方式,我們提出了以下問題:在自閉症患者中,這些神經通路是如何變化的?對自閉症的治療性幹預如何影響神經通路的功能?」

研究小組發現了連接小鼠邊緣下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的一個神經通路。如果該通路受到抑制,則會損害動物的社交行為。另一個關鍵通路連接了大腦前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論文作者Aya Zucca表示,該通路的激活也產生了類似的對社交行為的損害。小鼠和人類都使用相應的大腦區域來處理社會信息,因此小鼠模型是研究這些問題的理想模型。

Zucca說:「我們將光遺傳學技術應用於小鼠,控制了它們在社交活動過程中產生消極感覺時,被瞬間激活的神經元。這種對神經通路的操縱使小鼠避免了社交。這有點像你看到一張友好的臉,腦海中卻閃現出強烈迴避趨向的感覺。」

Page說:「隨著這種社會偏好通路的成功識別,其他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比如,這種通路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連接的,以及自閉症的遺傳或環境風險因素是否會導致這種通路的錯接。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背後的大腦通路是高度複雜的,但我們已經為弄清這幅通路圖奠定了基礎。」

原創編譯:小貝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細胞報告》

期刊編號:2211-1247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sri-arm0714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自閉症是因為大腦超負荷運作?專家:自閉症者大多都很有天賦
    設想你的世界中,每個聲音都像電鑽一樣刺耳,每絲光線都有如電火花般刺眼,身上的衣物好似砂紙,甚至母親的面龐看上去也裂成一堆令人恐懼的碎片。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卡米拉·馬科拉姆與亨利·馬科拉姆(Kamila and Henry Markram)就是這樣來描繪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感覺。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來源:小柯生命>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 來源:小柯生命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4,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繪製成功,自閉症救治有望 來源:科技工作者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
  • 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原標題: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4月16日電 (徐羽宏 記者張曄)東南大學一間實驗室裡養著數萬隻果蠅,這種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視,甚至惹人厭的小生物,居然藏著大密碼。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
    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於2月19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神經元》。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目前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且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自閉症的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針對自閉症的新藥研發和高度模擬人類自閉症症狀的實驗動物模型成為自閉症研究領域的瓶頸。
  • 自閉症個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非典型神經發生
    自閉症是一組具有複雜分子基礎的異質性疾病的集合。死後大腦研究的證據表明,自閉症患者的早期產前發育可能會發生改變。從患有大頭畸形的自閉症個體中產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也表明產前發育是這種疾病的關鍵時期。但是對於自閉症產前階段早期細胞活動的改變知之甚少。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於2月19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神經元》。
  • 恢復「忠誠基因」,能夠改善自閉症症狀?
    2013年,日本研究者發現催產素可能對提高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催產素可以幫助社交場合因羞澀而受人冷落之人克服社交羞澀感。」也有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的社交功能障礙可能源於體內催產素水平較低。但到底催產素和自閉症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在大腦正常發育過程中,突觸在嬰兒期會過量生成以形成大腦迴路。在兒童時代後期及青春期,部分過量生成的突觸將通過一種稱為「剔除」的生理過程而消失,功能性突觸則得以保留,這一生理過程對於形成穩定的功能性神經元通路及學習記憶非常重要。
  • 破解自閉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鑰」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兒童先天性的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發病率約1%,致殘率高,主要症狀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障礙和行為刻板反覆,部分患者還伴有智力障礙。自閉症至今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上行為訓練和康複方式的效果不確定。近日,浙江大學羅建紅教授團隊在自閉症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這項實驗研究或可為人類治療自閉症提供新思路。
  • 探求自閉症兒童大腦的奧秘
    這群自閉症患者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而且數量不斷增加。這種在全球擁有3500萬患者的神經系統疾病,正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於翔特別關切的科學問題之一。  「我們實驗室是做神經發育方面的基礎研究的,主要研究外界環境對腦發育的影響。」於翔說話簡明扼要又充滿感情和細節。
  • Nature:一種自閉症療法可恢復大腦連接功能
    2017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來自UT西南醫學中心Peter O'Donnell 初級腦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了一組可以恢復自閉症患者大腦功能的療法。這些自閉症患者體內缺乏對維持神經元連接至關重要的基因。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如自閉症)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中國自閉症患者中,青少年患者的比例高達20%,並以每年20萬患者的速度增加。根據個體遺傳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如智力、語言、行為、發育延遲以及顏面部發育缺陷等。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
  • 觀察神經傳導物質活性,有望及早檢出自閉症
    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首次確認了神經傳導物質 γ- 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簡稱 GABA)和自閉症症狀的關聯性。「這是第一次發現人類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和自閉症的行為之間有關聯。增加 GABA 可能可以改善自閉症的症狀。」一名 MIT 的學者 Caroline Robertson 說。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究竟是什麼      神經元之間訊息的傳遞,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通過名為突觸的小空隙而完成的。
  • 失眠抑鬱患者根源在大腦 沈城有了最新檢測
    不B超、不共振「大腦掃描」就能輕鬆查病因,EFG腦神經遞質檢測,掃描9種神經遞質,10分鐘查明病因諮詢電話:024-2255 5959新技術推介:瀋陽市失眠抑鬱患者有救了現在如果聽說患上失眠、抑鬱、焦慮、健忘、恐懼等多種心病,通過掃描大腦就可以查出病因,然後對症治療就可以痊癒,你千萬別驚奇。因為,一種國際前沿醫療技術專利設備「EFG腦神經遞質檢測儀」已經被獨家引進遼寧省總隊醫院,這項技術受到中國、美國、日本及歐盟聯合專利保護,能10分鐘查出失眠、抑鬱、精神障礙等16種病因,治療3~5天見效,一個療程基本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