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個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非典型神經發生

2021-01-11 騰訊網

自閉症是一組具有複雜分子基礎的異質性疾病的集合。死後大腦研究的證據表明,自閉症患者的早期產前發育可能會發生改變。從患有大頭畸形的自閉症個體中產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也表明產前發育是這種疾病的關鍵時期。但是對於自閉症產前階段早期細胞活動的改變知之甚少。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Deepak P. Srivastava教授團隊在《Biol Psychiatry》發表了一篇題為「Atypical Neurogenesis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utistic Individuals」,通過研究由患有自閉症但沒有大頭畸形的個體產生的iPSCs,表明與自閉症相關的獨特發育差異可能在產前早期就建立了。

自閉症iPSC衍生神經元的神經發育基因表達和神經玫瑰花環的形成

從來自3個獨立隊列的9名自閉症患者(包括4名遺傳背景不明的孤獨症患者和5名高危基因位點拷貝數變異的孤獨症患者)和6名典型對照者個體中產生了iPSCs。對孤獨症iPSC皮質神經元進行RNA測序,發現了與死後大腦研究類似的自閉症特異性特徵,這表明了潛在的共同生物學機制。

iPSCs向神經細胞的分化首先導致神經上皮細胞的產生,這些細胞形成被稱為「神經花環」的結構,這些結構在決定皮層神經發生和不同細胞命運的產生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第9天檢測了對照組和自閉症iPSCs中玫瑰花環的形成,對照組的iPSCs牢固地形成神經花環結構,其內腔通過ZO-1染色確定。神經祖細胞在內腔周圍呈放射狀自組織,典型的細胞採用頂端-基底極性組織。相反,自閉症iPSCs在管腔形成和頂端-基底極性的建立方面顯示出顯著的異常。使用HCS方法評估玫瑰花環結構,顯示9個自閉症IPSC系中玫瑰花環結構異常。自閉症iPSCs表現出形成神經玫瑰花環的能力受損。

Figure 1. Differentiation of iPSCs into cortical lineage reveals gene expression and neural rosette for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 and autism.

孤獨症iPSCs前腦前體譜系的改變

孤獨症iPSCs中觀察到的異常玫瑰花環結構可能提示孤獨症IPSCs中神經元分化的早熟或不典型。為了研究這種可能性,使用基於HCS的方法,在皮質分化的關鍵階段-第9天、第21天和第35天-分析了皮質分化的iPSCs的基本發育標誌物(AX6和Tuj1)。

結果表明,對照iPSC來源的前體細胞在分化早期表達PAX6和Tuj1,而自閉症iPSCs在同一時期表達較低的PAX6和Tuj1。超過這一階段,自閉症iPSCs中PAX6和Tuj1的獲得率更高,而對照組和自閉症iPSCs之間的差異在第21天大幅縮小。

Figure 2. Atypical cortical differentiation of autis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研究將GABA(γ-氨基丁酸)-穀氨酸能前體細胞和神經元功能失衡與大頭畸形相關的細胞增殖表型聯繫在一起,Dwaipayan Adhya等人也探討了在自閉症iPSCs中是否可以觀察到類似的GABA-穀氨酸能前體細胞存在的失衡。通過研究表達 EMX1和 GAD67的前體細胞的發育情況,前者表達於前腦背側(穀氨酸能)神經元和前體細胞,後者是GABA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已知表達在GABA能細胞。

結果顯示,與觀察到的PAX6和Tuj1表達細胞相似,自閉症組與對照組的EMX1和GAD67的表達也表現出明顯的變異性。第9天,對照組的EMX1表達明顯高於自閉症神經前體,第21天,兩組EMX1的表達似乎保持穩定,對照前體僅略有減少,而自閉症組則略有增加;在這一階段,對照神經前體細胞的EMX1表達明顯高於自閉症神經前體細胞。在第35天的未成熟神經元中,與第9天和第21天的前體細胞相比,對照和自閉症神經元中EMX1的表達都減少了;然而,自閉症組的減少明顯更嚴重,GAD67在自閉症IPSCs和對照組IPSCs中的表達趨勢與之相反。

總之,自閉症iPSCs在皮質前體細胞和前腦背側和腹側前體細胞的細胞類型分配率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細胞表型發生在皮質分化過程中細胞增殖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這與以前的研究不同。

Figure 3. Atypical differentiation into dorsal and ventral forebrain precursors in autism.

中腦底板前體細胞的生成顯示對照組和自閉症iPSCs之間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接著,Dwaipayan Adhya等人試圖確定對照組和自閉症患者的iPSCs是否都能有效地分化為另一種神經元的神經前體細胞,特別是中腦多巴胺神經元(由位於神經管底板腹側中線的細胞產生的中腦底板前體細胞(mFPPs)產生的)。對照組和自閉症mFPPs中轉錄因子LMX1A 和FOXA2的表達沒有差異,顯示對照組和自閉症iPSCs在中腦譜系分化方面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了來自獨立隊列和患有自閉症但沒有大頭畸形的個體的iPSCs,發現自閉症誘導多能幹細胞向大腦皮層分化,而不是向中腦分化,導致非典型神經發生過早成熟和神經前體細胞異常分化。這些細胞/分子表型的鑑定使我們能夠在具有異質遺傳背景的隊列中找到共同的細胞通路。未來,類似設計的研究將有助於確定哪些細胞通路構成這些表型的基礎,並可能有助於提高診斷水平,進一步了解自閉症的起源。

文章信息:

Adhya D, Swarup V, Nagy R, et al. Atypical Neurogenesis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utistic Individual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23]. Biol Psychiatry. 2020;S0006-3223(20)31702-9. doi:10.1016/j.biopsych.2020.06.014

編譯作者:PiKa(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圍產組織來源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閉症新進展
    持續的神經炎症可能會導致部分個體出現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症狀,間充質幹細胞已被證明具有調節神經炎症的能力。 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組異質性的未分化的多能細胞,可以從體內不同的組織中分離出來。
  • 厲害了中國科技:誘導多能幹細胞助推再生醫學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供圖如何又快又好地誘導多能幹細胞,最近有了新方法。科研人員們開發了一套「魔法藥水」,用它依次為細胞「洗澡」,便可又快又好地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的「返老還童」。裴端卿說:「全能幹細胞,比如受精卵,是幹細胞的最高狀態,它能最終發育成完整個體以及胚外組織;多能幹細胞,如胚胎幹細胞,是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個體的所有器官和組織;單能幹細胞,如造血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僅具有分化為有限的幾種密切相關的細胞類型。」
  • 這十年,誘導多能幹細胞如何改變整個世界?
    2016年6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誘導多能幹細胞被期望可以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但在其發現十年後,誘導多能幹細胞慢慢開始轉變為生物學研究兩周前,Takahashi從成體小鼠組織中獲得了皮膚細胞,隨後利用病毒感染細胞引入了24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基因,如今這些皮膚細胞已經開始發生轉變,這些細胞的行為看起來和胚胎幹細胞多潛能細胞非常相似,其有能力分化成為皮膚、神經、肌肉或者任何一種類型的細胞;研究者山中伸彌在Takahashi之前就非常希望看到這種細胞鍊金術。
  • 幹細胞與自閉症|幹細胞療法開啟自閉症治療的新篇章
    這種先天性的神經發育疾病困擾著全世界難以數計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症,而在我國的自閉症患者達到了150萬,這一龐大的數字後面,是一百五十萬張迷茫、困惑、哀傷的面容。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3D細胞培養技術顯著提高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效率
    誘導多能幹細胞具有在體內分化為任何類型細胞的功能,這為藥物研究和再生醫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不過目前要在實驗室大規模地將誘導多能幹細胞誘導分化為特定細胞並非易事。為了解決這一挑戰,新加坡A*STAR的一個幹細胞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的細胞分化方法。利用這種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在3D生物反應器中增殖並有效行程神經祖細胞。
  • 我科學家開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
    多能幹細胞可以用於再生新的組織和器官,為疾病治療和再生醫學提供「種子」細胞來源,因此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如何對體細胞等進行誘導,使其「返老還童」成為多能幹細胞,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焦點。曾有科學家利用化學小分子誘導出了多能幹細胞,但存在步驟多、時間長、效率低、機理不清楚等缺點。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如自閉症)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中國自閉症患者中,青少年患者的比例高達20%,並以每年20萬患者的速度增加。根據個體遺傳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如智力、語言、行為、發育延遲以及顏面部發育缺陷等。
  • 獲諾貝爾獎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現在能用來治病嗎?
    Gurdon)和日本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獲獎,理由是,「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編程變為多能性」。     戈登和山中伸彌獲獎的成果可以概括為,他們創造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為人類生命現象提供了極富想像力的憧憬——人類既可以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疾病,還可能讓穿越在生命中得到體現。
  • 最新研究成果:圍產組織幹細胞改善自閉症患兒的症狀
    日前,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對於4-9歲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很好的神經炎症調節能力,通過臨床I期實驗證實了50%的患兒接受靜脈注入人臍帶組織間充質幹細胞後,自閉症譜系障礙核心症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表明了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輸注在醫學上是耐受良好的
  • ...Regen Res:神經營養因子3誘導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樣細胞的分化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於2012年7月19期出版的一項關於「Effects of neurotrophin-3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s and oligodendrocytes」的研究報告。
  • iPS細胞研究中心公布誘導多能幹細胞照片
    iPS細胞研究中心公布誘導多能幹細胞照片/3)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10月9日,日本東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和應用中心公布了來源於成年人類皮膚成纖維細胞的誘導多能幹細胞
  • 幹細胞在治療兒童自閉症等神經類疾病中取得進展,被證明安全有效
    自閉症佔我國兒童精神殘疾首位,具備極高致殘率、高發病率等特點。有限的自閉症治療現代醫學有關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群體中有大概25%-35%的比例是遺傳因素造成的,其它方面的因素包括環境有害因素、孕期不良用藥等。自閉症具有高度的臨床異質性,神經免疫調節異常、神經營養因子缺乏、興奮與抑制失衡、神經發生異常等都參與了自閉症的病理發生機制,但其具體的發病機制仍不明。
  • Sci Adv:新型動態Fas信號網絡調節神經幹細胞增殖及記憶
    哺乳動物齒狀回未成熟神經元中的Fas活化引發哺乳動物帕雷黴素靶點mTOR激活及隨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持久的Fas活化誘導神經幹細胞外的信號調節酶Erk磷酸化。這種信號網絡的重複激活導致小鼠神經幹細胞增殖並短暫增加空間工作記憶。該研究證實了一種齒狀回新型Fas信號網絡,並闡明了該信號網絡對成年神經發生和記憶增強的影響。
  • 新研究用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免疫細胞
    新華社東京5月2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一個研究團隊最新宣布,他們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一種輔助性免疫細胞。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成果有望應用於治療癌症。  免疫細胞中有負責攻擊癌細胞等的「殺手T細胞」,還有負責發出攻擊命令的「輔助性T細胞」。
  • 我國成功利用人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記者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這項研究成果30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再生》上。
  • 我科學家利用人體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再生牙樣結構來源示意圖 製圖:張芳曼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生十年 它怎樣改變了世界?
    許多人曾以為誘導多能幹細胞會引導一場醫學革命。但是發現10年後,它們卻在改變生物研究。兩周前,高橋從成年小鼠的皮膚上採集了細胞,並用一種病毒將其感染。這些病毒經過設計,引入24個精心挑選的基因。現在,細胞的改造完成,它們的外貌和行為都和胚胎幹細胞(embryonicstem,ES)相似。它們是多能細胞,能夠發育成皮膚、神經、肌肉或者其他任意細胞類型。山中凝視著眼前用細胞完成的「點石成金」的魔法。「那時候我想著,『一定是搞錯了,』」他回憶道。
  • Stem Cell Rep:供體亞型或可控制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分化
    2016年1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來源於不同細胞的多能幹細胞容易發生改變。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報導,研究結果推翻了一種假設--來自不同組織類型的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會顯著影響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的分化。在實驗室條件下,iPS細胞可來自人類細胞。這樣的iPS細胞可以無限量的培養,如果有必要的話,它們可以分化成所需的細胞類型,如心臟、肝臟或神經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