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自閉症克隆猴已研究成功,未來將公布

2020-11-27 IT之家

北京時間11月4日消息,今天,2018騰訊WE大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基普·索恩(Kip Thorne)、麗莎·蘭道爾、蒲慕明等全球頂尖科學家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在大會舉行前夕,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接受了新浪科技的採訪。

目前,社會各界對我國的「腦計劃」都很關注,相對於美國和歐洲來,我國是後起者。對此,蒲慕明院士表示第一個「腦計劃」已經準備了4年多了,至今還沒有啟動,是因為我們要做一個大計劃,而且是20-30年的國家大計劃,所以需要準備充分。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目前「中中」和「華華」狀況如何,對此,蒲慕明笑稱,他們過的很好,他倆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寶貝。另外,蒲慕明透露,馬上他們要公布一批新的克隆猴,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克隆猴是帶著自閉症疾病的猴子,將為自閉症的研究提供相關研究模型。

圖為蒲慕明在演講現場

網上流傳了蒲慕明寫給實驗室年輕人的信,對此,蒲院士表示,他確實寫過這封信,但中間有很多內容被其他人進行了篡改。他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投入,這就是他那信中最精髓的目的。蒲慕明笑稱,他年輕的時候,一個星期曾7天都待在實驗室,他希望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可以全身心投入進行,這樣能儘早出成果,儘早成功。(趙河雨)

以下為蒲慕明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剛才大家聽了很多著名科學家談到對於外在宇宙的理解,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還包括了生命的起源,我們有一個內在的宇宙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為什麼有這個能力去理解外界的世界?人的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

這個是我們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

在過去的這四五年來,全世界掀起的一個浪潮,除了人工智慧浪潮以外,還有腦科學的浪潮,這個浪潮在歐美、日本都引發了國家性的腦科學計劃。我們中國科學家在過去四年裡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籌劃一個中國的腦科學計劃,我們希望這個計劃更為完善,成為對於社會更有貢獻的一個腦計劃。我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腦計劃是怎麼回事。

中國腦計劃可以說是一個「一體兩翼」的結構。這個「一體」就是主體是基礎研究,理解我們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為了研究各種人類的認知功能,我們需要建立各種平臺,同時我們也想理解認知的能力是怎麼樣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就是認知的發育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理解人的大腦,你必須知道它的結構。任何時候你不知道結構是怎麼樣的,你很難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所以這個結構是什麼?就是大腦的網絡,成千億的細胞怎麼樣連在一起,它有什麼樣的規則,怎麼樣處理信息,做這個結構我們就需要一個圖譜,就是一個連接的圖譜。

就像我們看到計算機裡面它的結構是什麼,我們要分析他的功能必須知道計算機的結構,對於大腦的功能我們必須要知道大腦的網絡結構,這就叫做「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也是我們這個大計劃的一部分。

當了,這個主體的基礎研究在它的「兩翼」:

第一,我們對社會的需求非常重要,就是理解怎麼樣去做重要的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現在的社會面臨了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各種腦疾病都沒有辦法治療,診斷也很難早期幹預,就是在基礎研究上能夠有所貢獻。

第二,我們有另外一個社會需求,就是我們人工智慧的發展非常紅火,各種應用剛才我們也聽說了,都可以有很好的應用。但是我們從長遠來說,人工智慧現在是一個非常專用性的、做某一種問題的專用智能,不像我們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通用的智能。我們的大腦可以舉一反三,用很少的能量我們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不需要很多的數據我們也可以做很多的決策,這個是怎麼來的?

所以,未來人工智慧要進一步發展的話,就需從腦科學得到啟發,包括機器學習的過程,怎麼從腦啟發的這個概念來設計新的計算模式,新的類似人腦的神經元結構的器件、晶片,甚至是機器人。

這個領域我們叫做腦機智能技術,所以這個「一體兩翼」是中國腦科學、腦計劃中,我們大家都有共識的。

當然我們先講什麼是認知,大家都知道認知科學非常重要,認知到底可以怎麼看呢?我可以分成三個層面。

層面一:認知是對外界世界的認知,包括我們的感知覺,對外界各種感官所收到的信息,怎麼樣在大腦中引起反應,我們把各種感知覺怎麼樣整合,感知覺之後怎麼樣變成運動。有兩塊,這些東西要注意,對外界世界應該注意什麼地方,學習記憶各種分類,做簡單的決策,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從果蠅到魚到鼠都有這種功能,這種保守的認知功能可以在各種模式裡研究。過去這幾十年來,在用小型的動物來研究對外界世界的認知,已經有很成熟的進展了。

層面二:非我的認知,這就不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比如說我們有同情心、同理心,別人想什麼,我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我們可以參與很複雜的社會行為,以及「我跟你是有差別的」,對自己有一個自我意識。這些是怎麼來的?這些就不是所有動物都有的,可能我們要到靈長類才有,所以我們叫做非靈長類應該是最好的模式。

獼猴是最靠近人類的實驗動物,我今天要特別講非靈長類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個裡面我們希望中國的腦計劃,把這個也當成一個重心,因為中國在靈長類的研究現在是世界領先,而且我們的資源也是最豐富的,所以我們有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層面三:更進一步,這個層面的認知,我們叫語言的認知。只有人類才有語音交流,有豐富的句法、文法,可以有無限的句型的變化。這不是(自然界)所有的語音交流,動物也有語音交流,有聲音交流,但是它沒有語言,語言只有人類有,連黑猩猩(最靠近人的動物)都沒有,都不能做到這一點。

那我們怎麼樣理解語言呢?語言的理解、語義的理解,也是人工智慧裡面臨最大的問題。語音識別可以,面孔識別可以,你要講一句話,你讓一個機器懂你,真正能夠完全理解你的意思,這還很困難,原因是我們對於語言的理解還是不夠。

所以在個領域,對語言的認知理解,會對未來的人工智慧,包括你可以想像一下,將來的一個機器人,你講什麼話,它都懂你的話,它可以學,將來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人,這是我們想像中的未來,這都要靠著我們對最上層的語言、認知的理解。

我們可以在人身上來理解。人類因為疾病損傷造成了語言障礙,你可以研究怎麼回事兒,哪個腦區有問題,但是我們真正要理解語言的來源,我們必須要用動物做實驗。

比如說我們把一個猴子,不會說人話的猴子,我們把人類跟語言相關的基因放在猴子的大腦裡面,也許它的網絡結構就變化了,它發音的能力也變化了,(從中)也可以看到人的起源是什麼樣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未來領域。

要理解人類的大腦,我們說的這個圖譜,這個圖譜是什麼意思?我們說人的大腦圖譜可以有三個層面。

大家很熟悉的去醫院裡面做核磁成像,它可以給你一些大腦大致的結構,非常宏觀的結構,但是真正要理解大腦必須要有一個介觀的理解,我們就叫介觀層面的理解,就是腦圖譜最關鍵的一個內容,就是叫有細胞分辨度。要知道是哪一類的細胞跟另外一類細胞之間的連接,這個叫介觀的連接圖譜,這個也是在中國腦計劃裡面一個核心項目。

當然,我們可以看得更細,到微米、納米以下的微觀層面的圖譜,這個就更複雜了,現在還沒有到能夠分析微觀層面。所以這個層面也是未來的10年、20年來,中國腦計劃和世界腦計劃都關心的內容。

舉個例子,這個大腦複雜性可以從這麼一個圖看出來,這裡只有52個神經細胞,它在全腦的投射我們把它畫出來了,你可以看它的複雜性。我們的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所以你可以想像大腦的複雜性,要理解它是有很大的工作要做的,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圖譜呢?而且我們要以獼猴來做呢?

獼猴是最靠近人類的實驗動物,因為它跟人類最靠近,理解它的結構我們就可以更容易理解人的結構,最終我們還是要理解自己的大腦。所以(我們把)做獼猴的全腦圖譜作為一個目標,這個是我們中國腦計劃的目標。由於這個動物的模型跟人類比較靠近,所以我們可以對高等的認知功能,我剛才講的對自我、非我的認知,對語言的認知我們可以有進一步的理解。

腦疾病出了問題,這個獼猴也是一個很好的模型。獼猴的疾病模型,我們可以研究它這個問題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像剛才我們講到的,你可以用光遺傳的方法刺激某一個環路,讓某一個功能恢復。

到最後,現在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宏觀圖譜,就是你在醫院裡面可以拿到這些MRI的圖譜,我們不能夠完全理解它的意義,因為它是非常宏觀的,而且每一個分辨度不夠。所以我們有了獼猴的宏觀圖譜加上我們的介觀圖譜,知道有細胞分辨度的聯繫圖譜了,我們就可以理解我們很多在醫院裡面得到的信息,大量的信息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意義,怎麼樣去診斷各種疾病,這是一個很有使用價值的圖譜。

所以,我們這個圖譜包括了幾種圖譜,一種我們要知道這個大腦裡面各種基因的分布是怎麼樣的,大腦到底有多少種類的細胞,這個是很奇怪的,我們現在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對於我們大腦的理解,它的原件我們還搞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細胞,現在有人說幾百種,有人說是上千種不同的細胞,因為細胞不同功能就不一樣,做出來的連接就做不同的事兒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細胞的種類分清楚,這個是細胞類型的圖譜。

當然這個圖譜做出來,我們最終要追蹤它的連接,連接是關鍵。所有的大腦功能都是靠連接出來的。所以知道是哪一類細胞能夠做細胞特異性連接的追蹤,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所謂的連接圖譜。當然,有了這個結構圖譜,我們還知道它的功能,我們需要用各種方式來調控,看特殊連接上,它的活動是什麼樣子,(運行)怎麼樣功能的時候對應什麼樣的活動,出了問題我們可以調控它的活動,所以這就是功能性的研究。

當然,做這個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平臺要建立,我就不細講了,這些平臺都是全世界都在努力建立的,關於腦研究的平臺,包括你怎麼樣觀測、調控大腦的神經細胞,怎麼樣追蹤它的連接。

最後,我們有特色的非人靈長類的基因操作平臺,因為我們可以把跟疾病相關的基因,在猴子裡面敲出或者敲入,改變它,使它產生有人類疾病的症狀,我們就可以拿來做研究,研究怎麼樣的方法可以治療這個疾病,做好了以後我們開始運用到人的身上。

所以這是在疾病方面,我們希望能夠針對幾種重要的疾病進行研究。在發育期間,我們大家都知道有孤獨症、智障,這些問題是我們現在社會面臨的,至少有1%的小孩子、年輕的兒童有孤獨症的徵象,我們將來要有能夠診斷治療的方法。我們在中年有各種精神類的疾病(比如抑鬱症、各種成癮,包括網絡成癮,這些都是未來要面臨的問題。還有老年的退行性疾病,神經元退化死亡造成的老年痴呆,這些都是需要能夠解決的。

我們要能夠理解發病的原理,要能夠找到各種診斷的方法。我們要有各種幹預的方法幫助早期診斷,病還沒有真正發生的時候,早期的幹預是將來腦疾病診斷最好的方式。像退行性疾病,細胞都死亡了,你要怎麼治療,你最好在還沒有死亡的過程之中就早期地幹預,使它死亡緩慢,退化緩慢,就可以推遲腦疾病的出現。

所以早期診斷與早期幹預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工具必須要在動物的模型上先做,不能直接在人身上做,所以我們就需要有各種動物的模型,非人靈長類的模型,來研發、檢測藥物的效果或者刺激幹預的效果,是不是能夠在動物疾病模型的猴子上做成。我們也希望建立各種臨床平臺,包括各種數據平臺、血樣平臺、腦庫、訓練中心。

我剛才講的是應用在腦疾病的方面,中國腦計劃將來要做的。我們當然也希望做成另外一個應用,腦機智能技術。這裡面包含了各種跟腦機相關的研究,首先就是腦機接口跟腦機融合的技術,用大腦的信息控制機器、假肢等等,這就是腦機接口。

當然我們還有各種電的、磁的、超聲的調控大腦的器件,這可以幫助治療各種疾病。我們知道它的環路技術,我們可以刺激特殊的環路,這就不是整個藥物的治療、幹預,而是物理、生理的幹預。這種幹預有特異性,可能比藥物更好。現在腦疾病的藥物都很少有非常有特異性的,常常有副作用,有效性也很有問題。

當然我們現在在不斷地研發藥物,同時我們需要有各種物理刺激的方法。

腦啟發的人工網絡的模型和計算方法,這個是現在的深度網絡的計算模型,是一個非常固化的一個連接模型。我們人類大腦的連接是可以變的,有很大的可塑性,怎麼把人腦或者從動物模型裡面得到的、真實的生物腦的連接模式,怎麼樣應用到人工網絡計算,機器學習的方式上,這就是將來要做的。

我們當初說要做各種計算的方式,是一個方面,器件也是一個方面。怎麼樣做出晶片、器件、處理器跟大腦神經元的結構是比較類似的,就像類腦的器件,怎麼樣最終做出一個類腦的機器人,這都是這個領域需要做的。

我現在大致總結一下,我們這個研究在中國可能大家會注意到,發展非常地迅速,而且很可能是世界領先的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我們希望能夠做到的是什麼呢?通過這個能夠理解高等生物的認知功能,在世界的前沿上能理解得更清楚,我們才會產生各種模型。動物模型都是帶著疾病的,然後我們研究各種治療幹預的方法,這個是我們未來中國非靈長類研究的方向。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最近做的非靈長類的,我們把人的基因跟自閉症的基因在猴的受精卵裡面表達,得到有自閉症的猴子出現。人的自閉症基因這上面是各種染色體裡面都插入外來的基因,插入之後這個猴子它有各種表情,包括重複活動、反覆的動作。

自閉症最常見的就是喜歡做同樣的動作,這個猴子同樣在籠子裡面同樣地打轉,同一個方向不斷地轉這種活動,它也有很高的焦慮症,焦慮性要比其它的猴子要高,它跟其它猴子在一起玩耍的時間特別少,它喜歡單獨在一邊,跟其它的野生猴或者其它的轉基因猴不一起玩耍。社會的孤獨症反應在它的行為上面,所以這種猴子我們現在可以說是一種模型,但是我們需要很多這樣子的模型。

我們也有的猴子它的睡眠睡不好,在睡覺的時候它會有動作,它的動眼睡眠、非動眼睡眠都達到了下降,它是怎麼來的呢?是把一個焦慮的基因從胚胎中把它消除了。我們知道人身上所有的組織裡都有焦慮的激素,這個激素隨著時間的波動,白天晝夜都不一樣的,波動是非常明顯的,白天跟黑夜這個波動在這個猴子身上就消失了。

這種猴子我們現在你可以看到它。最左邊是運動的軌跡,野生猴在籠子裡到處跑;另外一個是消除這個基因的母猴子,它躲在一邊它不動,有人來往就往籠子上面跑。這個症狀兩隻對照,雌猴都是活動很少,有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像這個猴子我們現在已經在做它的克隆,因為它的症狀非常明顯了。它克隆出來了一批,這個結果還沒有公布,我們今年年底之前要有一個新聞發布會,以這個猴的模型來克隆的猴,如果有一批猴子出來的話,我們可以做疾病的研究,這就是我們說克隆猴的模型我們在世界上是領先的。

我們最後給大家看一下我們做的克隆猴,什麼叫克隆呢?也就是把一個猴身上的體細胞,大家都記得吳承恩的《西遊記》,孫悟空把身上的毛一拔、一吹,出來一大批猴子,那就是克隆。500年前的神話,體細胞的克隆。我們現在實現了,你可以把它的體細胞放在碟子裡面養,把它的細胞裡面的核,帶著它的基因,把這個核放到一個卵裡。卵自己的核拿掉了,把體細胞的核跟卵融合,進到重新重建的新卵中。把這個卵放到代孕的猴子裡面,讓它懷孕出生下來,它的基因表達都是體細胞,你有一大堆成纖維細胞,出來就是一大群同樣的(猴子),像雙生的孩子一樣。

我們現在第一批克隆猴是兩個,中中華華大家都知道,中中華華的基因表現很清楚,你看它的DNA指紋檢測,完全是體細胞的基因,不是它代孕媽媽的基因。中中華華現在活得很好,它現在跟野生猴子在一起,你都分不出來它跟野生猴的差別。我們不能在它身上做實驗,我們把它當作寶貝,我們絕對要讓它過最好的生活,活得最長。

這是我們的兩個英雄,都沒有出過國留學的年輕科學家,土生土長的,我們自己培養的科學家。劉真是博士後,孫強是我們的平臺主任,他們兩個人帶著一群工作人員,20個人左右的工作人員,把這個東西做成。我們做了5年,在國際上20年來大家都想做,但是沒有做成,但是我們做成了,非常高興。

克隆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我們現在同樣齊全背景的猴子,我們可以很快得到一批,在一年之內就可以得到這樣一批猴子,這個猴子拿來有什麼好處?我們可以研究神經生物學的問題,也可以研究疾病問題。因為我們拿的是體細胞,體細胞我們可以在體外編輯出很精確的基因編輯,編輯好了我們才移植到卵裡面,讓它存活。非常準確的基因編輯產生的猴的模型,可以做臨床前的藥效或者治療效果的檢測用。

最後,我們為了研究圖譜,基因的背景都不一樣,做出來的圖譜都不一樣,看你怎麼決定,所以我們要有標準猴來做圖譜,就是要做各種工具猴。研究獼猴大腦的圖譜,我們也在走重要的一步。

相關焦點

  • 克隆猴誕生之後 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也將建在上海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目前上海正在籌劃構建「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進展順利的話,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公布。該中心有望形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以靈長類為模型的研發基地和產業鏈,為全球科學家製作克隆模型猴。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2017年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未來還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點擊查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去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擁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最了解它們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騰訊WE大會上透露,「中中」、「華華」目前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他透露,今年年底前還將有相關重要成果發布。作為「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蒲慕明還介紹了該計劃的籌備情況,並對我國科研界「暗箱操作」發表了看法。
  • 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將促進疑難病症新藥開發
    2018年1月25日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 克隆猴成功,新藥研發提速的關鍵一步
    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裡,科學家們陸續成功克隆出牛、豬、小鼠等超過20種哺乳動物,但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克隆一直停滯不前。   2000年1月14日,美國俄勒岡地區靈長類動物園研究中心科學家宣布,一隻克隆獼猴在美國呱呱墜地。當時,研究者將這隻利用胚胎分裂方法獲得的克隆猴取名為「泰特拉」(Tetra),這也一度被視為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克隆在基因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
  • 中國克隆猴技術領先世界 將解決實驗動物模型缺失問題
    新華社供圖這些和普通的猴子一樣能正常地生長的小傢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體細胞(分化細胞)的核作為供體而獲得克隆猴,被稱作「裡程碑式」的研究結果,一經公布就引發世界關注。「這項成果將不僅為動物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會促進人類疾病治療新方案的開發。」《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說。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我國研究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人員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而美國的科研經費是我們的20倍,這就需要我們找到重大科學問題,合力攻關。」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背後的創新路徑。「科學家不能做跟著導遊跑的遊客」2009年,蒲慕明力主建立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時,曾招來種種質疑聲,但蒲慕明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
  • 克隆猴在中科院誕生,複製人還遠麼?
    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在Cell雜誌發布了題為「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的重要成果,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完成了克隆猴。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創造歷史!蒲慕明:它將助力腦疾病研究
    《未來說·執牛耳者》節目組2020-08-26 20:02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帶著團隊熬過了十五年的孤獨衝刺,終於在2017年創造了歷史,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中國的消息震撼了世界。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對媒體表示,「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加速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 蒲慕明院士,B站開講神經生物學,1月就警告新冠病毒進化速度驚人
    早在1月份,蒲慕明和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仲義院士在《國家科學評論》撰文,呼籲同行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儘快公開。1998年,當時的中科院腦研究所找不到路標——優秀的科研人員紛紛離開,整個腦研究所只剩下3個研究組,科研陷入了困境。1999年11月27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研究所成立,年逾50歲的蒲慕明愉快地接受邀請,出任首任所長至今。按中科院院士吳建屏的話來說,稱得上「臨危受命」。
  • 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22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向外張望。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兩隻克隆猴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第三隻克隆猴最早月底誕生  新京報訊 昨天,世界頂尖生物學術刊物《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獼猴的成果。
  •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這一次,仍然是來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他們通過基因編輯敲除「關鍵基因」的方法獲得生物鐘紊亂特徵明顯的一隻獼猴,然後採集其體細胞的細胞核,克隆出5隻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鐘紊亂疾病猴。目前年齡最大的已超半歲,年齡最小的也已超過3個月。為什麼要克隆容易「失眠」的猴子?科學家說,因為人類健康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亟需得到它們的幫助。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成功誕生背後的艱辛歷程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一群猴子的神話成真!談到體細胞克隆猴背後的艱辛歷程,讓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匯報中一度哽咽落淚。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經過五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了兩隻食蟹猴,這也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對於構建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人類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提供「「中中」」和「華華」體細胞的獼猴沒有完全發育就已夭折,但它的克隆體如今卻正在健康的成長,這就是科學的神奇之處。既然克隆猴已經出來了,那麼是否意味著複製人離我們已經不遠了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卻並不這麼認為。
  •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這一次,仍然是來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他們通過基因編輯敲除「關鍵基因」的方法獲得生物鐘紊亂特徵明顯的一隻獼猴,然後採集其體細胞的細胞核,克隆出5隻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鐘紊亂疾病猴。目前年齡最大的已超半歲,年齡最小的也已超過3個月。  為什麼要克隆容易「失眠」的猴子?科學家說,因為人類健康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亟需得到它們的幫助。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一年後,「中中」「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國頂級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再次成為焦點。 「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對加快新藥研發等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