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中科院博士李雷,從遺傳學如何看67歲自然受孕生產,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博士李雷
-
我是首爾大學東洋哲學博士生,關於先秦哲學與韓國社會,問我吧!
,關於先秦哲學與韓國社會,問我吧! 我是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東洋哲學專業在讀博士,中國倫理學會會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朝鮮近代儒學等,對道德哲學、電影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問題也多有關注,曾在《哲學研究》等雜誌發表多篇論文,並多次受邀參加世界儒學大會
-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關於光子晶體的問題,問我吧!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
-
我是天體物理學博士孫正凡,關於宇宙探索的問題,問我吧!
我是天體物理學博士孫正凡
-
我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關於黑洞那些事,問吧!
我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
-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關於基因與大腦發育等問題,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員仇子龍
-
記憶晶片技術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記憶晶片技術真的有可能實現嗎?11-26 21:43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記憶晶片技術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
-
40名科學家獲6000萬資助,這個剛成立2年的機構又有大動作
其中有上海腦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副主任馮建峰教授和杜久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張麗清教授、徐天樂教授,同濟大學熊利澤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林龍年教授、蔡清教授,中科院微系統研究所陶虎研究員,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陳椰林研究員,張江實驗室腦智院周熠研究員,中科院腦智卓越創新中心王佐仁研究員、孫衍剛研究員和顧勇研究員。
-
2018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神經所公共技術服務...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是研究所的公共技術支撐機構,現有6個專業技術平臺,包括:光學成像平臺、分子與細胞技術平臺、電鏡技術平臺、腦影像中心、基因編輯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由於中心技術支撐服務的職能拓展,現招聘技術人員一名:一.
-
我是鳥類生態學博士,關於鳥窩以及鳥類的相關知識,問我吧!
我是鳥類生態學博士
-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
希望腦智交叉平臺各參建單位精誠合作,協同配合,共建精品標杆工程,期待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各參與單位打造腦智研究科技創新新生態。懷柔區委書記戴彬彬希望,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的成立成為「四個面向」在懷柔科學城的重要體現。懷柔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大與中科院各院所的合作聯繫,為科學創新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
大腦晶片首次進行人類測試,增強記憶指日可待?
解碼記憶一開始,Berger就知道他所面臨的是個大問題。他們不追求匹配記憶處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但至少要提出一個合適的模型。「當然人們會問:你能用一臺設備來模擬它嗎?你能讓這一設備在任意的大腦中運行嗎?正是這些事情讓人們認為我瘋了。他們認為這太難了。」Berger說,但研究是團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在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許曉鴻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陳愛曉完成,實驗室成員嚴晶晶、張雯、王蕾等做出貢獻。研究得到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竺淑佳,竺淑佳實驗室管家宋楠及研究員徐春的支持。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上海市的資助。
-
Nature發表牛津博士建議:我希望在讀博士之初時就能知道的20件事
如果在讀博士之前,有些人能夠給你一些有益的建議,可能「打怪」之路會順暢一些。 本文作者 Lucy A.Taylor 已經取得了牛津大學跨學科生物科學博士學位,她整理和總結了她最想在讀博士之初就能知道的20件事情,為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建議,這組建議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譯文如下,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因為有多少人被反覆的夢境困擾著,為什麼我老夢同一個夢,還有人有神奇的預知能力,這又是為什麼?還有中國有個少數民族有個再生村,裡面再生人很多很多,都可以記起自己的前世。所以單單拿物質能解釋清楚嗎?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就是有靈魂的存在。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泥人在地上吹一口氣就活了。
-
1nm晶片或成為現實!
nature發布了一篇論文,展示了最新的研發成果,全球最薄、厚度只有0.7納米的超薄二維半導體材料絕緣體,這預示著1nm晶片或將成為現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圖片來自網絡眾所周知,目前能夠做到量產的移動處理器最小為5nm,當然3nm技術也是已經在推進了,但是1nm技術一直是個難題,甚至說1nm是極限,但是這回臺積電的研發表面,很有可能能夠突破
-
採用電子晶片植入記憶
據外灘畫報報導,一位標新立異的神經學家認為,他已經破譯了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代碼。 西奧多·伯傑是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和神經學家。他設想,在不遠的將來,嚴重失憶的病人可以通過植入電子晶片得到幫助。當人們的大腦因為阿爾茨海默氏症、中風或受傷而受到損害,被擾亂的神經網絡往往阻止長期記憶的形成。
-
中科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離職,中美科技博弈之際,為何留不住人才?
提到中科院,在小編眼裡非常的高大上,中科院全稱為中國科學院,可以說是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殿堂,根據2018年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擁有12個院,100多家科學院所以及3所科技大學。而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算作其中之一。在天下無賊的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好,21世紀什麼最貴?那就是人才。那麼為什麼中科院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問吧精選 | 我在高校教殯葬課
問吧精選 | 我在高校教殯葬課 2019-11-19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