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2020-12-05 腦科學君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20年來,神經所篳路藍縷、勇往直前,不斷發展壯大,歷經了啟動期、成長期、發展期多個階段。20年來,神經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腦科學與腦疾病若干重大科學問題,優化學科布局,堅持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積極探索創新符合學科發展需求的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為科研工作者創造潛心致研的環境和學術氛圍,努力建成國際頂尖腦科學科研機構,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原創科研成果,在特定領域成功實現了國際領跑的目標。

2019年11月27日,神經所在嶽陽路320號舉辦了慶祝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一批從神經所走出去的科學家和優秀畢業生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裡,懷著感恩和無比激動的心情回到神經所參加研討會。

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建所的初心、目標和不同發展階段中的科研布局思路。回顧了他在2002年神經所年會上的講話,分析了20年來的成功和不足。他認為神經所要有更高的站位和追求,應充分考慮社會在腦疾病防治方面的需求,緊密圍繞腦科學和腦疾病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工作,肩負起科研人員應有的擔當和使命;他倡導廣大科研人員要敢於成為開闢全新領域的「探險家」,至少要成為能夠引領大家向一個研究方向前進的「導遊」,避免成為盲目跟風研究的「遊客」;最後,他還分享了他心目中神經科學領域8大重要科學問題。

神經所郭愛克院士以《「敢為天下先」 - 我理解的神經所的科學精神》為題做報告,回顧了建所初期艱難的科研歷程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他的事跡讓所有尚未取得成就的人員備受鼓舞,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幹勁。

神經所張旭院士、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北京大學周專教授、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舒友生教授也作了特邀學術報告,分享了曾經在神經所的心得體會,介紹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學術報告主持人

一批批優秀的學生從神經所畢業,開啟了他們的科研人生,據不完全統計,神經所畢業的433名研究生中,已有78人擁有了自己獨立的研究組。這次,14名畢業生代表回到了科研夢開始的地方,分享了的科研進展。

研討會上,段樹民院士、徐天樂教授代表老師們向神經所贈送了象徵勇攀科學「頂峰」大克鼎仿品,祝賀非人靈長類重大成果的琉璃猴工藝品;賈怡昌代表畢業學生們向神經所贈送了學生自己設計的限量版所慶紀念水杯,寓意喝水不忘挖井人,感謝神經所的培養和關心。

新時代使命崇高,任重道遠。神經所將堅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和G60腦智科創基地為發展契機,用更多璀璨的成果,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徵程中發揮骨幹引領作用。

流金歲月

相關焦點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而從1999年11月27日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及現任所長、神經可塑性研究組組長。他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世界華人科學家中,能夠有如此榮譽者,委實是屈指可數。 1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蒲慕明註定會被寫進中國科學院建院60周年的歷史,成為其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點擊查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去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擁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 蒲慕明院士,B站開講神經生物學,1月就警告新冠病毒進化速度驚人
    現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神經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是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同時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各研究所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所長。而2017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黃海華/上觀新聞 2018-06-12 21:59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當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將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創建非人靈長類動物藥物篩選疾病模型,建立高效的篩選機制,挖掘和驗證藥物新靶點,基於疾病機制,開發原創新藥,同時,還將在平臺共建和人才培養上開展合作。 「中科院神經所和上海藥物所作為各自領域的優勢機構,具有極強的互補性。
  • 新科普 | 中科院院士提醒家長:抓住神經網絡發育關鍵期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上海科普大講壇上拋出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遺傳基因是正常神經網絡形成的必要條件,但形成不同神經網絡的很多因素來自後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藝建議,孩子在10歲前是神經發育的黃金期,培養孩子聰明才智要重點把握這一階段。 蒲慕明告訴聽眾,人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背後的創新路徑。「科學家不能做跟著導遊跑的遊客」2009年,蒲慕明力主建立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時,曾招來種種質疑聲,但蒲慕明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一直以來,研發腦疾病藥物用的是傳統小鼠模型,但小鼠和人相差甚遠。創建這個平臺的初心,正是為了讓生理和大腦結構都與人接近的獼猴,成為有用的動物模型。
  • 加州大學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學術不端;三天送別兩院士
    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研究員剽竊,涉及帕金森治療突破性研究 左:右:中科院神經所青年 PI 楊輝。 圖片來源:UCSD/一席演講 昨日,網絡流傳出一封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的實名舉報信,信中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存在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辦
    夙興夜寐二十載,弦歌不輟薪火傳。2020年12月30至31日,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舉辦了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內容包括30日上午的《解碼生命(第二版)》新書發布會,30日下午的Bio-X二十周年紀念卓越學術論壇與31日全天的高端學術論壇,活動在研究院201會議室舉辦。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所以,在蒲慕明院士看來,我們中國腦計劃很可能在這些優勢領域會有重要的貢獻。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獼猴模式動物的成果2017年11月27日,蒲慕明院士所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迎來一個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自閉症克隆猴已研究成功,未來將公布
    基普·索恩(Kip Thorne)、麗莎·蘭道爾、蒲慕明等全球頂尖科學家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在大會舉行前夕,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接受了新浪科技的採訪。目前,社會各界對我國的「腦計劃」都很關注,相對於美國和歐洲來,我國是後起者。
  • 院士說丨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蒲慕明9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
  • 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慶典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舉辦了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慶典系列活動,「解碼生命再出發」系列活動內容包括30日上午的《解碼生命(第二版)》新書發布會,30日下午的Bio-X二十周年慶典卓越學術論壇與31日全天的高端學術論壇,活動在研究院201會議室舉辦。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神經元,麥可·羅斯巴什,噬,睡眠,神經,疾病,諾貝爾,蒲慕明...
    這肯定是生物、化學結構所造成的,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  麥可·羅斯巴什及其團隊在對果蠅實驗中發現,果蠅雖只有10萬個神經元,僅僅是人類腦細胞的百萬分之一,但這10萬個神經元中,只有75對神經元突觸對晝夜節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此組成晝夜迴路。
  •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10月3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向其他三位腦科學和AI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拋出上述問題。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導讀】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第二天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國際腦計劃合作項目正在推進,鑑於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大量工作,未來有望在國際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中起到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