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麥可·羅斯巴什,噬,睡眠,神經,疾病,諾貝爾,蒲慕明...

2020-12-07 東方網

原標題: 睡不好,腦子為啥就不好使?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為什麼人越老生物鐘越弱?為什麼睡不好腦子就不好使?晝夜節律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什麼關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圓桌論壇上,頂尖專家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麥可·羅斯巴什教授2017年因發現了「生物體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直言,「我們看到晝夜節律的周期是24小時,為什麼不是20小時或27小時?這肯定是生物、化學結構所造成的,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

  麥可·羅斯巴什及其團隊在對果蠅實驗中發現,果蠅雖只有10萬個神經元,僅僅是人類腦細胞的百萬分之一,但這10萬個神經元中,只有75對神經元突觸對晝夜節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此組成晝夜迴路。「這與我們35年前的預測十分相似,這些就是果蠅關鍵的晝夜神經元,它主宰著睡眠、覺醒,它們從外部世界接收輸入因素,比如光和黑暗的信息,同時也接收來自內部的輸入,比如果蠅的神態狀態。」

  節律亂了會不會病情加重

  時至今日,很多論文顯示晝夜節律加強,可能緩解神經退行性疾病。麥可·羅斯巴什說,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常常睡眠不好,白天總想睡覺;如果晚上儘可能減少光照,可能緩解這方面的症狀。不過至今還沒有足夠的臨床研究支持這一背後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教授對此提出疑問,「不斷打破晝夜節律,是不是會加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症狀?文獻當中肯定提及過,但現實例子又不一樣。例如飛行員這類工種,經常會有時差問題,但並沒有數據顯示這一群體更易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

  在蒲慕明看來,理論上衰老是由能量消耗所驅動的,例如「吃得少一點」可以控制亨廷頓舞蹈症,也可能是一種延緩衰老方法;原理可能是吃得少,線粒體降低了應力。同理,長期睡眠缺乏會加速衰老、縮短壽命,畢竟睡眠需求應該是基本的代謝方面需求。

  可否通過激活神經元治病

  麥可·羅斯巴什分析,從快半世紀的睡眠研究來看,可以找到睡眠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縮短壽命。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假設。「嚴謹角度分析,我們無法直接做出這樣的結論,因為不知道是否有潛在疾病引起睡眠模式的改變,或者疾病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更為關鍵。」

  有沒有方法可以啟動和激活神經元,緩解神經退行性疾病?大隅良典教授2016年因「對闡明自噬的分子機制及其生理意義」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幾乎所有細胞都有自噬,但神經元沒有自噬。所以,神經元當中的自噬行為非常特殊,神經元不會分裂,沒有稀釋機制。」他認為,「自噬對於神經元反而更加重要,這樣就可以保證神經元的細胞質清潔。」

  可否在特定的模型(比如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中增加或減少自噬,以此看到疾病的緩解或加重?大隅良典認為,這是很好的解決之道,但自噬當中需要哪個蛋白質降解,迄今在化學領域研究還很匱乏。「或許研究一些特定神經元的自噬機制,再去看看細胞中的自噬調節機制,將能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靈感。」

  光遺傳學創始人之一吉羅·麥森伯克教授表示,此前已有研究顯示,降低氧化還原反應的壓力,果蠅會睡眠障礙,壽命也會縮短,「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話,就可以預測到通過控制在源頭的氧化還原反應,改善晝夜節律。

相關焦點

  • 華裔科學家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2015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卡拉·沙茨說,蒲慕明「極大促進了大家對神經環路可塑性的認知」。68歲的蒲慕明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ION)所長,還曾多年擔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部教授。身在上海的蒲慕明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出一封電子郵件,說他對獲得格魯伯神經科學獎感到「榮幸和高興」。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自1999年擔任中科院神經所首任所長。眼下已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蒲慕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是時候恢復中國國籍了」「如果以美國國籍身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科學家為中國腦計劃發聲,有些不合適。」這些年,蒲慕明一直參與中國腦計劃的規劃,他覺得是時候恢復中國國籍了。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蒲慕明院士具體介紹道,前5年計劃,中國腦計劃主要是聚焦在基礎研究方面,包括在認知的神經環路,與認知相關的很多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抑鬱症、孤獨症等都是將來腦計劃重點要研究的對象。另外就是和認知直接相關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現在非常強大,在一些單一功能方面比人類要強的多。但是目前人工智慧的現狀還是依賴於大數據跟強大的計算能力。
  • PNAS:神經元數量在激活誘導大腦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重要性
    2020年8月3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蒲慕明研究組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同步激活大量神經元細胞群引起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
  • 睡個好覺竟也成了天大的難事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寧講述「睡眠的科學」
    生物鐘,掌握著睡眠節奏  11日下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麥可羅斯巴什教授,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作了「生物研究的諾貝爾歷程」精彩講座。麥可羅斯巴什是美國遺傳學家和時間生物學家,2017年10月,他與傑弗裡豪爾和麥可揚因發現控制生物晝夜節律的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 剛剛,2017諾貝爾醫學獎頒布!(與我們研究方向一致!)
    斯德哥爾摩快訊——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1984年他和麥可·羅斯巴什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
  • 2017諾貝爾醫學獎公布,這三位科學家老厲害了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1999年11月,隸屬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的神經研究所正式成立。「儘管當時在嶽陽路320號大院裡的震蕩很大,神經研究所的開張也意味著腦研究所的結束,據說有些人甚至醞釀舉行一場遊行示威。」蒲慕明回憶說。但即便是困難重重,並不挫蒲慕明矢志改革創新之銳氣。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
    原標題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7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說明了睡眠為什麼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並指出睡眠是為了對我們大腦受損神經進行修復和清理
  • 蜱傳腦炎病毒或能利用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誘發疾病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致死性的蜱傳播病毒能夠利用宿主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移動其RNA,最終引發病毒的局部繁殖以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隻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生物鐘相關基因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於1940年代的這三位美國科學家才從果蠅中分離出一種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由此逐步揭示了生物鐘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