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驚人發現!蜱傳腦炎病毒或能利用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誘發疾病

2021-01-11 生物谷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致死性的蜱傳播病毒能夠利用宿主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移動其RNA,最終引發病毒的局部繁殖以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蟲媒病毒是全球公眾衛生的重大威脅,有些感染者會出現嚴重甚至致死性的神經系統性疾病,蜱傳腦炎病毒(TEBV)就是蟲媒病毒的一個成員,其會誘發腦部疾病從而使得患者出現畏光、易怒以及睡眠障礙等表現,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蜱傳腦炎病毒的發病機制,也並沒有有效的療法能夠對該病毒引發的疾病進行治療。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小鼠的神經元中蜱傳腦炎病毒的基因組RNAs能夠從細胞體運輸到樹突中,樹突是神經元絲狀突起結構,隨後病毒的RNAs就會在樹突局部位置產生病毒從而感染大腦正常的神經元活動。文章中研究者深入闡明了神經元中病毒RNAs的運輸機制,結果發現蜱傳腦炎病毒能夠利用細胞的運輸系統,正常情況下這種運輸系統能夠被用來移動樹突中的神經元RNAs。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病毒RNAs末端的特異性非編碼序列或許能夠同運輸系統相互作用,當該序列被突變後,受感染的小鼠就會表現出神經系統症狀減輕的情況,在研究人員進行的生物化學實驗中他們還發現,病毒RNAs能夠同形成神經元的一種蛋白結合,而神經元顆粒是神經元運輸系統中的一部分。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神經元RNAs的正常運輸或許還會被病毒的RNAs所影響,從而二者就能夠一起競爭來利用神經元的運輸網絡。最後研究者Kentaro Yoshii教授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讓我們非常意外,我們發現了神經致病性的病毒或許能夠攔截大腦神經顆粒系統來運輸病毒的基因組RNA,進而引發多種神經性疾病的發生;神經顆粒系統的破壞或許同多種非病毒性的神經疾病的發病直接相關,比如阿爾茲海默病等,因此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所闡明的特殊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或許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蜱傳腦炎病毒誘發疾病的機制,並且開發新型療法來對相關疾病進行治療。(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Minato Hirano, Memi Muto, Mizuki Sakai, et al. Dendritic transport of tick-borne flavivirus RNA by neuronal granules affects develop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DOI: 10.1073/pnas.1704454114

相關焦點

  • 吉林省多措並舉預防森林腦炎
    新華社長春3月5日電(記者趙丹丹)記者日前從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為降低森林腦炎發病率,吉林省正在開展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地區疫情的防控工作。  據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鄧立權介紹,森林腦炎是根據吉林省疫情情況和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列入法定報告和管理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十分重要。為降低森林腦炎在吉林省的發病率,疾控中心將採取以下措施:「一病一策」防控策略;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地區開展疫情監測;做好森林腦炎防控知識普及;對重點人群進行森林腦炎疫苗的免疫接種,等等。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首頁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來源:醫學空間 2008-01-25 09:39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doi:10.1073/pnas.180905011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斑馬魚進行研究發現了神經細胞控制運動的新方式,研究者表示,神經元和肌肉之間的接觸或許比我們想像中更有活力,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我們開發治療脊髓損傷和特定神經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 13歲男孩被蜱蟲咬傷 一個月後生命垂危(圖)
    森林腦炎  潛伏期長的可達35天  森林腦炎是由黃病毒屬中蜱傳腦炎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蜱為其傳播媒介。  潛伏期  一般為10~15天,最短2天,長者可達35天。  預防森林腦炎  可接種疫苗  長春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的專家介紹,預防森林腦炎的疫苗一般在進入森林前接種。初次免疫要接種兩針,兩針間隔14天。接種後,可以預防患上被蜱蟲咬傷引發森林腦炎。一旦被蜱蟲咬傷,再接種疫苗,就不起作用了。「因為抗體形成的時間,沒有發病的時間快!」
  • 科學家創造「誘餌分子」將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從小鼠大腦中引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是一種通過蚊蟲傳播的病毒,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可以感染大腦,成為致命的病毒。眾所周知,它很難治療,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所吸附的蛋白質--並利用它創造了一種誘餌分子,將病毒從小鼠大腦中引開。
  • 科學家創造「誘餌分子」 將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從小鼠大腦中引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是一種通過蚊蟲傳播的病毒,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可以感染大腦,成為致命的病毒。眾所周知,它很難治療,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所吸附的蛋白質--並利用它創造了一種誘餌分子,將病毒從小鼠大腦中引開。
  • 「草爬子」不用怕 森林腦炎疫苗為龍江林區職工構築蜱蟲「防火牆」
    東北網4月10日訊(馬洪亮 張忠林 記者 霍梟涵) 為有效預防森林腦炎疾病的發生,切實保護從事野外生產作業職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期,東方紅、柴河等林區相繼為機關、各基層單位、林場(所)從事野外生產作業的職工進行免費注射森林腦炎疫苗。森林腦炎疫苗。
  • 揭秘輪狀病毒誘發嚴重胃腸道疾病的分子機制!
    ,尤其是在兒童群體中,每年其大約會誘發12.8萬人死亡;這種病毒會通過感染小腸中的腸細胞來引發疾病,但僅有一小部分易感細胞會攜帶病毒,20世紀90年代中期,科學家們提出,這一小部分被感染的細胞能通過發送信號幹擾鄰近未感染細胞的功能從而來促進嚴重疾病的發生,但關於這種信號的特性一直是一個謎題。
  • 奪命蜱蟲 被蜱蟲咬傷如何處理?
    而武漢胡女士端午爬山時被蜱蟲咬傷,幾天後才發覺,只能被迫挖肉取蟲。蜱蟲有芝麻綠豆大小,頭部會扎進肉中,被咬後嚴重可致人死亡,2010年蜱蟲就曾致河南18人亡!  蜱的危害  蜱叮人後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症狀,更為嚴重的是蜱可傳播多種疾病。
  • PNAS:打破認知!脂質或在帕金森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Brekk指出,這項研究中我們揭示了帕金森疾病中不同類型腦細胞之間脂質的協同使用、儲存和運輸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闡明了平衡細胞脂質,尤其是中性脂質的分子機制,目前科學家們在理解神經變性疾病中脂質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 被蜱蟲咬傷喪命 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喪命
    被蜱蟲咬傷喪命 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喪命蜱蟲為什麼蜱蟲叮咬後會生病呢?小小蜱蟲究竟是什麼?咬一口怎麼還會致命?原來,蜱蟲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 Cell:曹務春/趙方慶團隊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特點使蜱攜帶了最廣泛的病原體種類,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傳播40餘種疾病,如森林腦炎、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發熱伴減少症候群、萊姆病、立克次體病、無形體病、巴貝西蟲病等,可導致死亡或慢性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 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張振威 攝據曹務春研究員介紹,蜱是一種傳播人獸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攜帶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種類的病原體,傳播森林腦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萊姆病、立克次體病、無形體病、巴貝西蟲病等40餘種疾病。
  • :SNORA31罕見突變削弱皮層神經元的天然免疫導致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發生
    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腦炎(HSE)是典型的散發性疾病。儘管少見,HSE卻是西方國家甚至全球最常見的偶發性病毒性腦炎。在未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HSE的死亡率達100%。目前臨床上普遍採用阿昔洛韋治療HSE,然而HSE倖存者都表現出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 我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蜱是一種傳播人獸共患病的重要媒介,能傳播40餘種疾病,如森林腦炎、發熱伴減少症候群、萊姆病等,可導致死亡或慢性後遺症。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急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 狗狗被蜱蟲咬了該怎麼辦?
    但是現在狗狗越來越多是作為寵物在飼養,跟人的生活越發密切,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並重視狗狗的寄生蟲問題。在幾種比較常見的寄生蟲問題當中,蜱蟲算是常見又最危險的一種,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關於蜱蟲的問題。(為了避免閱讀不適,所以不會出現密集、可怕的蜱蟲圖片)【一】蜱蟲是一種怎麼樣的寄生蟲?
  • PNAS:新發現!關閉基因組中「垃圾DNA「的表達或能促進游離幹細胞...
    2020年7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中的每個細胞來說都有一個時刻,其都必須決定自己餘生要做的事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古老病毒基因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系列臨床前實驗
  • 野外考察 學生被要求扎森林腦炎疫苗
    原標題:野外考察 學生被要求扎森林腦炎疫苗   眼看進入野外實習考察階段,瀋陽某研究機構的幾名大學生正準備遠行計劃。6月10日他們被告知:夏季去森林活動之前,必須要注射一種叫「森林腦炎」的疫苗,否則一旦被吸血昆蟲(蜱)叮咬,就可能被傳染上「森林腦炎」,嚴重者或危及生命。
  • PNAS:發現蝙蝠中的一種新型逆轉錄病毒不僅感染蝙蝠細胞,也能感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伯納特研究所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蝙蝠攜帶著一類導致考拉患上愛滋病樣疾病(AIDS-like disease)的致命性病毒。這一發現對於保護這種標誌性的有袋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還發現了逆轉錄病毒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這是第一種發現在蝙蝠體內循環的具有傳染性的逆轉錄病毒。
  • 軍科院曹務春與中科院趙方慶團隊合作發表6大蜱種高精度基因圖譜
    作為嚴格的吸血性節肢動物,蜱幾乎可以叮咬陸地上所有的動物,且吸血時間長、吸血量大、生活史複雜。這些特點使蜱攜帶了最廣泛的病原體種類,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傳播40餘種疾病,如森林腦炎、發熱伴減少症候群、萊姆病、立克次體病等,可導致死亡或慢性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