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2020-08-19 今日科學

本報訊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六大廣泛分布的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首次闡明了它們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8月18日,相關成果發表於《細胞》。

蜱是一種傳播人獸共患病的重要媒介,能傳播40餘種疾病,如森林腦炎、發熱伴減少症候群、萊姆病等,可導致死亡或慢性後遺症。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急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該合作團隊20餘年來聚焦於新蜱媒傳染病發現與溯源研究,鑑定了10餘種新蜱媒傳染病病原及其流行特徵。在此基礎上,該研究採用三代測序結合Hi-C技術輔助基因組組裝,最終獲得了六大蜱種高精度基因組圖譜,包括全溝硬蜱、長角血蜱、森林革蜱、亞洲璃眼蜱、血紅扇頭蜱和微小扇頭蜱。

依託該圖譜及相關數據,研究人員系統闡釋了不同蜱種的演化歷史及分化時間,並通過比較基因組和差異轉錄組分析,從血紅素利用、鐵代謝、活性氧平衡、細胞與體液免疫幾方面揭示了蜱專性吸血的遺傳學基礎。

研究人員基於宏基因組學技術分析了全國範圍內六大蜱種的病原體分布與構成,發現它們均具有蜱種特異性和生態地域性。比如,全溝硬蜱攜帶的病原體種類最多,血紅扇頭蜱最少,森林革蜱中立克次體的豐度和佔比很高;生活在不同生態地域的同一蜱種,攜帶的立克次體種類也有所不同。

該研究還結合微生物組學分析和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研究了我國已報導蜱媒傳染病分布地域與蜱攜帶病原體豐度之間的關係,發現高豐度和低豐度的病原體,都可以經蜱傳播在當地引發蜱媒傳染病,因此需要建立更敏感的檢測方法監測低豐度的病原體,用於蜱媒病的防控。

專家表示,該研究首次為識別蜱攜帶的大量微生物與新發病原體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組數據,為建立重點物種、熱點地域的蜱媒傳染病風險識別與預警提供了重要基礎。

(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23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六大廣泛分布的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首次闡明了它們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相關成果8月18日發表於《細胞》期刊。
  • 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張振威 攝解放軍報北京8月24日電 特約記者 張振威、王靜怡、記者 邵龍飛報導: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 曹務春/趙方慶合作團隊首次闡明6大蜱種基因組多樣性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6大廣布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包括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亞洲璃眼蜱(Hyalomma
  • 我國六大廣布蜱種首獲「基因身份證」
    記者25日從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近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曹務春研究員介紹,蜱是一種傳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攜帶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傳播40餘種疾病。
  • Cell:曹務春/趙方慶團隊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亟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的深度認識,然而蜱基因組研究一直是一項空白,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 軍科院曹務春與中科院趙方慶團隊合作發表6大蜱種高精度基因圖譜
    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亟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的深度認識。然而蜱基因組研究一直是一項空白,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今日科技話題:穀神星、領雁AG50輕型運動飛機、蜱及蜱媒傳染病、靈芝酸、血癌患者、烏龜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3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圖片來源:搜狐網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責編 | 奕梵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我國科學家首次破譯南極衣藻的基因組
    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消息,7月2日,該所研究團隊聯合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daptation to Extreme Antarctic Environments Revealed by the Genome of a Sea Ice Green Alga」的研究成果,首次對南極海冰生態系統特有的南極衣藻進行了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
  • 全面解讀無形體病 被蜱蟲咬了該怎麼辦?
    據河南省疫控中心負責人介紹,自2007年5月首次出現疫情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和報告245例疑似無形體病例,死亡2例,主要集中在信陽市商城、溮河區、光山和平橋區。(據新華網)  昨日,長沙市疾控中心有害生物防治科李平非副主任醫師說,長沙也分布有蜱,但沒有發現因蜱咬傷而患上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患者。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 科學家首次測出初代青黴菌的基因組序列
    據外媒報導,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最初發現青黴素的黴菌在經過冷凍乾燥後其樣品的基因組的序列已首次被測出,此舉可能為抗生素生產帶來新創新。在醫療史上最偶然的時刻之一,1928年的一次簡單的事故導致了一項發現,而這項發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激發了現代抗生素工業並幫助改變了醫學的發展進程。
  • 中外科學家合作繪製萬種鳥基因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合作,構建起了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了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要少。
  •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由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資助的一個國際科研組織11月8日宣布,他們完成了12種「近親」果蠅的基因組對比研究工作,其中有10種果蠅的基因組是首次測序。對比分析確定出了數千個新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件,並揭示了進化過程在果蠅基因組上留下的痕跡。相關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11月8日的《自然》雜誌上。 NHGRI主任Francis  S.
  • 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黃琨 • 2019-02-20 08:25:25 來源:前瞻網 E1402G0
  •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genome provides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