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2020-12-05 青瞳視角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六大廣泛分布的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首次闡明了它們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相關成果8月18日發表於《細胞》期刊。

作為一種人獸共患病的重要傳播媒介,蜱能傳播40餘種疾病,可導致死亡或慢性後遺症。而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急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但此前全球只發布了1個蜱種(肩突硬蜱)的基因組。

上述兩個中國團隊自20多年前就啟動了新蜱媒傳染病發現與溯源研究,鑑定了10餘種新蜱媒傳染病病原及其流行特徵。該研究採用三代測序結合Hi-C技術輔助基因組組裝,最終獲得了六大蜱種高精度基因組圖譜,包括全溝硬蜱、長角血蜱、森林革蜱、亞洲璃眼蜱、血紅扇頭蜱和微小扇頭蜱。

研究人員系統闡釋了不同蜱種的演化歷史及分化時間,並通過比較基因組和差異轉錄組分析,從血紅素利用、鐵代謝、活性氧平衡、細胞與體液免疫幾方面揭示了蜱專性吸血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首次為識別蜱攜帶的大量微生物與新發病原體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組數據,為建立重點物種、熱點地域的蜱媒傳染病風險識別與預警提供了重要基礎。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雷嘉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報告六大蜱種基因組
    本報訊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六大廣泛分布的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首次闡明了它們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8月18日,相關成果發表於《細胞》。
  • 曹務春/趙方慶合作團隊首次闡明6大蜱種基因組多樣性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6大廣布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包括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亞洲璃眼蜱(Hyalomma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張振威 攝解放軍報北京8月24日電 特約記者 張振威、王靜怡、記者 邵龍飛報導: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 Cell:曹務春/趙方慶團隊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亟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的深度認識,然而蜱基因組研究一直是一項空白,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 軍科院曹務春與中科院趙方慶團隊合作發表6大蜱種高精度基因圖譜
    防控蜱及蜱媒傳染病,亟需對蜱生物特性的遺傳背景、物種基因組多樣性、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等關鍵問題的深度認識。然而蜱基因組研究一直是一項空白,全球也僅有肩突硬蜱1個蜱種的基因組發布,嚴重製約了蜱及蜱媒傳染病的防控工作。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黃松 攝   中新網成都8月1日電 (記者 賀劭清)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2018年8月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關於溫泉蛇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解析變溫動物蛇類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溫泉蛇。
  • 我國六大廣布蜱種首獲「基因身份證」
    記者25日從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遺傳結構以及病原體分布特點。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近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曹務春研究員介紹,蜱是一種傳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攜帶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傳播40餘種疾病。
  •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2019-06-25 22: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泊靜   中新網長春6月25日電 (記者 郭佳)歷經十餘載研究,中國科學家測定並分析出了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序列
  • 今日科技話題:穀神星、領雁AG50輕型運動飛機、蜱及蜱媒傳染病、靈芝酸、血癌患者、烏龜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3我國科學家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圖片來源:搜狐網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在蜱及蜱媒傳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
  • 全面解讀無形體病 被蜱蟲咬了該怎麼辦?
    據河南省疫控中心負責人介紹,自2007年5月首次出現疫情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和報告245例疑似無形體病例,死亡2例,主要集中在信陽市商城、溮河區、光山和平橋區。(據新華網)  昨日,長沙市疾控中心有害生物防治科李平非副主任醫師說,長沙也分布有蜱,但沒有發現因蜱咬傷而患上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患者。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繪製出鐵皮石斛全基因組圖譜
    央廣網深圳1月12日消息(記者鄭柱子 通訊員謝高昌)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繪製出鐵皮石斛全基因組圖譜,在藥用開發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成果於1月12日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Nature(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公開發表。這是世界蘭科植物基因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 中國科學家繪製成首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2007-10-12 08:45:56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彭勇   中國科學家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蜱傳腦炎病毒或能利用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誘發疾病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致死性的蜱傳播病毒能夠利用宿主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移動其RNA,最終引發病毒的局部繁殖以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 廣東18年不見蜱感染 瀋陽曾現「食人蟲」就是蜱
    省疾控專家稱,山區的蜱多如蚊子,未必都帶毒,不必聞蜱色變新快報訊 (記者 陳楊)昨日記者從廣東省疾控中心獲悉,廣東曾在野鼠身上發現帶「毒」蜱蟲,但18年來沒有接到人感染的病例報告。何劍峰說,一些農村小孩還曾拿蜱來玩,農村人也常說「牛蜱」、「羊蜱」、「草蜱」,其實就是附在各種動物或植物上的蜱。據悉,廣東省疾控中心從1992年已開展對蜱及其傳播的疾病的研究和監控,發現蜱既可以傳播細菌,也可以傳病毒,還可以傳播立克次體(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物質)。
  •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由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資助的一個國際科研組織11月8日宣布,他們完成了12種「近親」果蠅的基因組對比研究工作,其中有10種果蠅的基因組是首次測序。對比分析確定出了數千個新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件,並揭示了進化過程在果蠅基因組上留下的痕跡。相關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11月8日的《自然》雜誌上。 NHGRI主任Francis  S.
  • 奪命蜱蟲 被蜱蟲咬傷如何處理?
    而武漢胡女士端午爬山時被蜱蟲咬傷,幾天後才發覺,只能被迫挖肉取蟲。蜱蟲有芝麻綠豆大小,頭部會扎進肉中,被咬後嚴重可致人死亡,2010年蜱蟲就曾致河南18人亡!  蜱的危害  蜱叮人後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症狀,更為嚴重的是蜱可傳播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