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神經元數量在激活誘導大腦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重要性

2020-12-01 騰訊網

2020年8月3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蒲慕明研究組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同步激活大量神經元細胞群引起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研究文章。

這項工作利用光遺傳技術,通過同步激活小鼠不同皮層區域的神經元細胞群,發現大量神經元群被重複激活會造成局部和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現象。這種增強效應需要大腦皮層同一區域或者不同區域的大量神經元被共同激活,還依賴於NMDA受體的活性。皮層-丘腦-皮層環路也可能對這種增強效果做出貢獻。

大腦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具有活動依賴的結構和功能可塑性。這種可塑性體現在重複出現的感覺刺激會使大腦產生適應性改變,從而使得大腦皮層神經元在以後出現同樣刺激時做出更有效的響應。該項研究結果強調了神經元數量在共同激活誘導大腦神經元興奮性增強方面的重要性。該結果表明一定數目皮層神經細胞的同步電活動可以廣泛影響整個大腦皮層這一結果可能為局部經顱磁刺激(TMS)和經顱電刺激(tDCS)有效影響整個大腦功能提供潛在作用機制。

該工作張燈、閆行健為共同第一作者,在蒲慕明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本課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的資助。

圖註:左邊,在小鼠大腦皮層表面給予的4種不同空間分布的雷射共刺激。藍色方塊表示雷射刺雷射斑,4種共激活刺激使用的光斑總面積相同;右邊,4種不同的雷射共刺激後,得到的結果趨勢相同。即共同刺激之後,測試刺激誘導產生的神經元反應增強。小鼠大腦上的藍色方塊為檢測刺雷射斑,下方放大的圓圈中為神經元與記錄電極示意圖。紅色為表達光激活通道ChR2的神經元,右側方框中顯示了檢測光斑引起的神經電活動在共刺激前(虛線)後(實線)的比較。灰色虛線為刺激起始時間,藍色橫線為刺激時長。

報導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此外,在其它痛覺相關神經元,如ACC神經元軸突末梢主要表達HCN2,而海馬顆粒細胞和內嗅皮層神經元的軸突末梢主要表達HCN1。然而,目前對於HCN3亞型的研究較少,尚無其在神經元軸突末梢表達的報導。 HCN通道在痛覺相關神經元的樹突也有分布,這是其調控樹突整合和突觸可塑性的前提條件。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該研究發現雄性小鼠酗酒會誘導小膠質細胞選擇性清除前額葉皮層神經元之間的興奮性突觸,從而抑制神經傳導,增加焦慮行為。,維持神經組織動態平衡、監視中樞神經系統、監測組織損傷或感染,並檢查突觸功能狀態。中樞神經系統組織受損或感染後,小膠質細胞被激活,從而改變形態、吞噬能力和轉錄特徵等,以恢復組織穩態。然而在許多精神疾病中,小膠質細胞的免疫功能受損,通常導致炎性介質的過度產生和吞噬活動增加,這可能會對突觸產生不利影響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Mol Psycho:激活特定神經元能夠緩解雄性小鼠的抑鬱症狀
    2019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作者發現:直接激活一種興奮性神經元可能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至少對男性而言如此。在這一研究中,作者通過觀察前額葉皮層(這是一個涉及複雜行為的大腦區域,並且已知在重度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發現SIRT1基因在興奮性神經元中失活,是造成症狀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表示,事實上,這些神經元會促進類似獎勵的行為,極低的飲酒量會激活這些細胞,而這些神經元的活化會導致動物在沒有廣泛飲酒經驗的情況下飲酒;研究者希望通過了解該神經迴路的功能,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從輕度飲酒過渡到酗酒以及酗酒障礙的人們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作者通過正向或反向調控ACC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可以緩解或模擬社交障礙。這些結果表明CNTNAP2在2/3層錐體神經元中的敲低減少了這些神經元上的功能性興奮性突觸的數量。CNTNAP2敲低神經元的抑制性突觸後電流(IPSC)的幅度明顯小於對照神經元,微型IPSC(mIPSC)的頻率顯著降低,表明CNTNAP2
  • 神經痛是大腦神經過敏
    外周神經損傷引起抑制性遞質的合成、釋放或活性降低,引起去抑制狀態,產生與興奮性突觸和膜興奮性增強類似的網絡功能效應(net functional effect)。在神經痛時,脊髓背角淺層神經元GABA能丟失和甘氨酸能抑制性電位降低,這種去抑制狀態部分是由於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凋亡引起的。
  • MIT重磅研究: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探索抑制神經元的生物學意義
    這個模型是由一組輸入神經元陣列與同等數量的輸出神經元組成,採用「競爭學習規則」(winner-take-all)來操作。也就是說,網絡的輸出神經元之間相互競爭以求被激活,但在每一時刻只有一個輸出神經元被激活。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鑑於大腦海馬區神經元群體振蕩在空間記憶調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推測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能力的同時,可能會對海馬神經元群體振蕩產生影響。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在接受光療處理的小鼠進行空間記憶任務時實時記錄了其海馬CA1區場電位變化,並發現光療可特異性增強海馬神經元的Gamma振蕩。這說明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的同時伴有海馬神經元活動模式的改變。
  • 神經膠質細胞——不只是大腦「後勤部隊」—新聞—科學網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遠遠超過神經元,且與神經元的數量比隨動物的進化而增加,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數量比約為10:1,在大腦皮層中約為2:1。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膠質細胞主要有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與前者合稱為大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MIT 重磅研究成果:已開發出大腦神經迴路計算模型
    AI科技評論消息,MIT CSAIL 於今日發布了一個重磅研究成果: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個大腦神經迴路的計算模型,它揭示了抑制神經元的生物意義。這個模型是由一組輸入神經元陣列與同等數量的輸出神經元組成,採用「競爭學習規則」(winner-take-all)來操作。也就是說,網絡的輸出神經元之間相互競爭以求被激活,但在每一時刻只有一個輸出神經元被激活。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這種爭論的一部分與我們總體上還不能完全理解神經元如何存儲記憶的事實相關。雖然這項研究取得的新發現不能排除這種抑制機制,但是它們首次證實了重寫創傷記憶在治療創傷記憶中的重要性。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在新皮質的早期發育過程中,在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產生的興奮性神經元向皮質板(cortical plate, 覆蓋著大腦的灰質層,由纖維和神經細胞構成)遷移。其他研究也已揭示出神經元的形狀在遷移期間實際上發生變化:從多極形態轉換到雙極形態。但是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一個謎。
  • 文獻精讀 | 皮質中間神經元功能異常介導感覺過敏
    結果顯示,與WT小鼠相比,Shank3B-/-小鼠的興奮性神經元自發活動增強,並且配對關聯性增加。神經元關聯性出現差異的原因之一是興奮和抑制平衡的改變。在WT小鼠中,神經放電頻率與關聯性呈現線性關係;在Shank3B-/-小鼠中兩者關係曲線更平坦。這些結果提示Shank3B-/-小鼠中神經元關聯性的增加是神經環路的改變而不是單純放電頻率的改變。隨後對刺激引發的神經活動進行研究。
  • ...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鑑於大腦海馬區神經元群體振蕩在空間記憶調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推測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能力的同時,可能會對海馬神經元群體振蕩產生影響。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在接受光療處理的小鼠進行空間記憶任務時實時記錄了其海馬CA1區場電位變化,並發現光療可特異性增強海馬神經元的Gamma振蕩。這說明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的同時伴有海馬神經元活動模式的改變。
  • PNAS:突破!在三維空間內控制雙眼眼球運動的新神經元群被發現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之前未被描述過的神經元群,這些神經元能夠幫助我們在三維空間中視物時,控制我們的眼球運動。在正常的視物過程中,我們每分鐘會多次將眼睛對準三維空間中的不同物體。通過幾種眼球運動模型我們可以預測存在一種被稱為眼跳收斂爆發神經元(或SVBNs)的神經元群,這類神經元只在分離性眼跳時產生激活爆發,但在另外兩類眼動過程中不產生放電。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目前哪怕是做出一個200多層的好用的人工神經網絡都已經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的事情,而大腦中的神經元如果硬要分層,不知道可以分成多少層了,當然,雖然人工神經網絡的靈感來源於人的神經網絡,但它們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是很像。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究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突觸的變化和智力、記憶、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突觸、神經元、大腦迴路 突觸(Synapse)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