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膠質細胞——不只是大腦「後勤部隊」—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朱海亮

在過去人們的認知中,神經膠質細胞一直執行著大腦「後勤部隊」的任務,但近期美國《科學》雜誌刊載的報告顯示,神經膠質細胞也能夠參與指揮神經元發育,精確控制神經元的生長位置和分化方向等。神經膠質細胞也因此開始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何為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組織中除神經元以外的另一大類細胞,其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與神經元一樣,神經膠質細胞也有突起,但無樹突和軸突之分,與神經元不同的是膠質細胞可終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遠遠超過神經元,且與神經元的數量比隨動物的進化而增加,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數量比約為10:1,在大腦皮層中約為2:1。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膠質細胞主要有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與前者合稱為大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

神經膠質細胞的「工作」內容

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有支持、修復和促進再生的作用。星形膠質細胞是最大的神經膠質細胞,它有許多長突起,這些突起交織成網,或相互連接成支架,在大腦和脊髓中構成支持神經元胞體和纖維的支架。當腦和脊髓受損傷時,小膠質細胞會轉化為巨噬細胞,參與對變性壞死的神經組織碎片的清除。同時,由於膠質細胞具有終身保持細胞分裂的能力,當神經元尤其是腦和脊髓神經元發生病變、損傷、衰老而死亡時,膠質細胞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可通過增生填補缺損,從而起到修復和再生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能向神經元輸送營養物質和排除代謝產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神經膠質細胞通過血管周足和突起連接毛細血管與神經元;二是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合成和分泌多重生物活性物質以及多種神經營養因子。星形膠質細胞能攝取神經元釋放的穀氨酸和氨基丁酸,再轉變為穀氨醯胺轉運回神經元內,從而消除胺基酸遞質對神經元的持續作用,同時也為神經元合成胺基酸類遞質提供前體物質。

神經膠質細胞還可起分隔神經元的絕緣作用。少突膠質細胞可形成神經纖維髓鞘,以此防止神經衝動傳導時的電流擴散,對傳導的絕緣性有重要作用。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形成的血管周足是組成血腦屏障的重要部分,它可依賴內皮細胞旁分泌的相互作用,與內皮細胞一起共同維持血腦屏障。星形膠質細胞還能釋放多種化學因子,快速調節血腦屏障的通透性。

神經膠質細胞有助於維持神經元的正常活動。神經元活動時,隨著鉀離子K+的釋放,細胞外液中K+濃度將升高,而細胞外的高K+可能會干擾神經元的正常活動。星形膠質細胞膜上的鈉泵活動可將細胞外過多的K+泵入胞內,並通過縫隙連接將其分散到其他神經膠質細胞中,以維持細胞外合適的K+濃度,以此限制神經元的去極化程度,使其興奮性不致過強,有助於神經元正常活動的維持。

膠質細胞能通過探查神經元的放電和彼此之間的交流,從而調節神經元的活性。星形膠質細胞能通過調節縫隙連接的通透性影響神經信號的傳導,從而相互作用、協調反應,共同參與對神經元活動的調節。在神經系統發育時期,星形膠質細胞能引導神經元向一定部位遷移,並能誘導神經元突起的生長。

神經膠質細胞在疾病中的「身影」

研究表明神經膠質細胞導致的慢性炎症反應與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在多種急性和慢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當中,神經膠質細胞活化後分泌細胞因子等炎症因子對神經元存活具有毒性作用。下面介紹幾種疾病與神經膠質細胞的關係。

癲癇發生部位發現有反應性膠質細胞增生。當星形膠質細胞功能受損時,可導致癲癇的發作。癲癇發生後造成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從而導致增生和肥大。激活的星形膠質細胞成為神經元異常放電與損害的重要促進機制,從而促使癲癇反覆發作。神經膠質細胞增生一方面保護神經元免於損傷,另一方面也促使小膠質細胞的分化導致神經元的損傷加重。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星形膠質細胞可以直接產生Aβ(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有關的澱粉蛋白)並促使其沉積導致老年斑的形成,還可以加劇Aβ誘導的神經元死亡。雖然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吞噬和清除壞死細胞及Aβ沉積,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小膠質細胞的活化會導致鐵離子的異常釋放、Aβ通路激活等多種情況發生,總體上將表現出促進阿爾茨海默病進展。故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已成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熱點之一。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中腦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變性壞死。神經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的病理過程中可以合成抗氧化應激、吞噬致病蛋白與壞死組織,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多巴胺能神經元。然而,小膠質細胞對外界環境刺激十分敏感,當受到炎症、毒性物質刺激時,可迅速活化為阿米巴樣,從而產生大量自由基和神經毒性物質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壞死。這是構成帕金森炎症損傷機制的重要環節。

神經膠質細胞還與肌萎縮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多種疾病相關。故以膠質細胞為靶點的藥物的研發和臨床運用,將在多種重大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系本報特約撰稿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7-12-21 第6版 前沿)

相關焦點

  • 戰爭與後勤!PLA機械化部隊的「保姆」,三種卡車確保後勤體系
    而在美軍裝甲部隊狂飆猛進的背後,是無數以M977卡車為代表的後勤車隊為美軍部隊提供各種補給,不然美軍裝備出了名的"油老虎"根本做不到4天內機動274公裡。——畢竟還只是輕型卡車底子,設計之初對平臺化考慮的還不夠。
  • 兵器|戰爭與後勤!PLA機械化部隊的「保姆」,三種卡車確保後勤體系
    而在美軍裝甲部隊狂飆猛進的背後,是無數以M977卡車為代表的後勤車隊為美軍部隊提供各種補給,不然美軍裝備出了名的"油老虎"根本做不到4天內機動274公裡。圖為滿載JP8燃油的美軍M978油罐車。一代猛士車確實就是"悍馬"的翻版二代猛士的大量列裝解決了解放軍最基本的機動問題和輕型武器平臺問題,但是解放軍對其並不算滿意,主要是馬力太小(200馬力),承載力也不夠,承載不了太重的裝備——畢竟還只是輕型卡車底子,設計之初對平臺化考慮的還不夠。被稱為"長軸二代猛士"的CSK141A,一輛車10個人,剛好一個步兵班,是解放軍輕型高機動部隊的基礎車型。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1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自然》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DAVID FERNANDES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側大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側大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信息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毛細胞在耳蝸中的具體位置對應了其所能感知聲音的頻率,但耳蝸毛細胞對聲響的神經編碼機制仍有待完善。」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在清華智源中心舉行了「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將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論文—科學網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無腦水螅揭示睡眠機制在大腦發育之前就已形成   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大腦反應就越慢。
  • 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新聞—科學網
    Beth Stevens 圖片來源:Ken Richardson 2010年,神經生物學家Beth Stevens已經完成了從實驗員到明星科學家的轉變。時年40歲的她已經成為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項目負責人。她有一個整潔、嶄新的實驗室,並帶領著一群熱愛科研的博士後研究員。
  • 計算機晶片能「嗅出」危險化學品氣味—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套源自大腦嗅覺迴路結構和動力學的神經算法,對Loihi神經擬態晶片進行訓練,使其能夠學習和識別10種危險化學品的氣味。為此,研究團隊採用了一個由72個化學傳感器組成的數據集,以便對這些氣味作出反應,並在Loihi晶片上配置了生物嗅覺的電路圖。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
  • 哺乳動物大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分布圖譜繪出—新聞—科學網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發展出了一種好方法,首次繪製出了哺乳動物大腦中乙醯膽鹼能神經元的全腦分布圖譜———原來,在小鼠的大腦中,一個小小的乙醯膽鹼能神經元細胞,其「觸手」可以跨越幾乎整個大腦!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未來,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有望繪製出靈長類動物大腦的三維全腦圖譜。
  • 幹細胞再生讓大腦「年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MRI 科學家曾認為哺乳動物在進入成年期時所有神經元都已形成,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成年人大腦的某些部位依舊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近期,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神經祖細胞的單一譜系參與了胚胎期、出生後早期和成年期海馬區的神經發生,並且這些細胞在小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產生。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上。 「從概念上講,該研究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有能力持續改進、適應以及將新細胞整合到神經迴路中。」本文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宋紅軍(音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