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一半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自古以來,睡個好覺是人生大事。可是,有關睡眠的知識,您知道多少呢?為什麼人和動物到晚上就要睡覺,而白天就自然清醒了?為什麼有的人睡個好覺卻是奢望?睡眠與健康之間有著怎樣的密切關係?這些看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日常生活現象,在科學家眼裡卻有著深奧的原理。
生物鐘,掌握著睡眠節奏
11日下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麥可羅斯巴什教授,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作了「生物研究的諾貝爾歷程」精彩講座。麥可羅斯巴什是美國遺傳學家和時間生物學家,2017年10月,他與傑弗裡豪爾和麥可揚因發現控制生物晝夜節律的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很多年來,人們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生物鐘,來讓他們白天幹活、晚上睡覺,適應晝夜變換。但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這種生物鐘與健康之間有什麼關係,則一直困擾著人們。
麥可羅斯巴什和他的同事們通過研究植物含羞草發現,其葉片在白天朝向太陽展開,但在黃昏時合攏,將這些植物放置在持續黑暗的環境中,發現葉片仍然保持著它們平時的晝夜節律,即使沒有光線變化也是如此。
1984年,麥可羅斯巴什研究組克隆了果蠅周期基因,找出了控制果蠅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並記錄下這一基因所控制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夜間聚集、日間減退的過程,隨後確定了這個生物鐘的其他蛋白質成員,發現了這個細胞內自我維持的鐘表受怎樣的機制控制,提出了「生物鐘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理論。
1998年,他們又發現了周期基因、時鐘基因等,這一研究成果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生物節律,並同時與地球的自轉保持同步的。羅斯巴什於200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不規律睡眠,比熬夜危害更大
麥可羅斯巴什的研究證明,生物鐘調節對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功能,如行為、荷爾蒙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維持著有規律的生物鐘,對健康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突然打破了體內的生物鐘,人們就會感覺到不舒服,並且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增大。
晝夜節律只是「生物節律」的一種,是生物在進化中產生的、對地球24小時自轉現象的適應結果。「晝夜節律」對人類生活最明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睡眠周期,有時候人們甚至在昏暗室內也能按時「睡到自然醒,醒到自然困」,就是「晝夜節律」這個內源機制在起作用。除了晝夜節律,生物還有各種不同周期長度的節律,例如候鳥南飛、爬行動物冬眠以年為周期。
「人體生物鐘一定程度可調節,但長期的黑白顛倒、不規律的睡眠則會讓健康受損。」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李勇副主任醫師表示,「倒時差、不規律睡眠、借咖啡提神……從醫學角度看,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進化而成的某些節律背道而馳,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正被逐步發現。」
失眠,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睡不著覺,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年,中國醫師協會公布我國首個睡眠指數報告,中國公眾「睡眠指數」得分64.3分,剛逾及格線。其中,1/4的居民睡眠「不及格」,94.1%的人睡眠與「良好水平」存在差距。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失眠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
醫學上說的失眠,是指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連續一個月以上入睡困難、早醒、睡不深沉,且影響白天工作和生活質量。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省睡眠研究學會理事李箕君說,醫學上將每周有3天以上睡眠時間少於4小時且持續3月以上,自我感覺痛苦不堪,且經過心理諮詢、治療無效的,才認作「失眠」。增幅最大的是大中學生和上班族,比如企業領導、機關幹部、IT從業人員、畢業班老師等。
李箕君說,南京腦科醫院於1992年開設失眠門診,當時全國開設該類門診的醫院沒幾家。那時,每天門診上只安排1位醫生值班,一天最多20多例病人,沒有失眠病房;而現在,不僅天天門診人滿為患,病區裡還設了兩層樓的病房,都住得滿滿當當。
僅從他們這一家醫院的統計數據看,來看失眠門診的人每年以15%-20%的速度遞增。
失眠,不僅是睡不好覺那麼簡單
持續不規律睡眠容易導致生物鐘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嚴重的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還會引發高血壓。正常來說,人體血壓白天比晚上要高10%到20%。經常熬夜的人,血壓就更加難以控制,容易誘發高血壓。
人體通常是白天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晚上迷走神經興奮,如果長期熬夜,這兩種神經顛倒,極易導致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同時,熬夜會使機體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造成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血液變得黏稠、血液裡的氧自由基等明顯增加,出現心臟一過性缺血,同時冠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不穩定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改變不良習慣,慢慢調整
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希龍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在心理科門診,他接待過許多青年人有關此類問題的諮詢。很多人白天忙於學習、上班,壓力大,到了晚上就喜歡躺在床上刷微信、刷淘寶、玩遊戲放鬆一下,緩解壓力。這種情況偶爾為之還行,時間長了就是一種不好的條件反射。
「睡前玩手機超過1小時,會影響人體褪黑色素分泌,直接影響睡眠質量,睡眠質量差,就容易失眠。」對此李勇建議,必須給自己訂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調整計劃,比如以往都是看手機看到12點才睡覺,那麼從現在起給自己定個時間11點半就放下手機睡覺,漸漸適應了一周以後可以再往前調整半小時,爭取11點就入睡,慢慢調整、慢慢適應,逐漸改變不良習慣。
張希龍介紹,有不少患者都認為自己的睡眠時間已足夠。其實睡眠時間長不等於睡得好,其一,可能是睡眠深度較淺,這需要來醫院做腦電圖測試才能得知結論。其二,可能是假性失眠,腦電圖測試睡覺正常,這可能就是患者本身的心理因素。一般醫生會以心理疾病來治療,給予患者安慰,讓他知道他的睡眠質量是很好的,或者開一些無副作用的安慰劑。
本報記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