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楊深麟
受訪專家>>>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 王中卿
健康調查>>>
晚上遲遲不願意睡,早晨不得不按點兒起,睡得不夠,白天找時間再補。採訪中,記者從道裏區共樂衛生醫療服務中心了解到,一次面向社會亞健康調查數字顯示,選擇這種休息方式的人佔59%。其中,從事夜間工作,如服務行業人員佔26%;享有夜生活的人佔20%;疾病類型,如患有失眠症狀及其他疾病導致無法入睡的佔13%。
從表面上看,這類人群從人體睡眠時間上已達到或超過了8小時,應該能夠滿足人體的休息需要。可實際上為什麼晚上「缺覺」,白天「補覺」時,有的人卻越睡越困,越睡越覺得疲憊呢?
白天補覺,越睡越乏
小徐每天「黑白(天)兩覺」,在公司是出了名的「睡袋」。他飯可不吃,但中午補覺卻不能耽誤,可總還是睡眼朦朧,無論是車裡或辦公室裡的沙發上總會看到他酣然入睡的樣子。
小徐做IT工作,偶爾玩點遊戲,朋友多,時常午夜過後入睡。小徐並不是不顧身體的人,只是他一直認為只要睡夠了8小時就能滿足人體需要,所以他認為自己晚上精力充沛藉此工作,還能玩遊戲一舉兩得,白天還能把各種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彌補晚上的「虧損」。沒成想,白天補覺越睡越困,特別是近一段時期,讓他更覺睏乏。
日前,小徐來到我市第一醫院神經內二科就診,主任王中卿告訴他,睡眠不僅僅要求「量」,「質」也是十分重要的,零敲碎打彌補不了晚睡的損失。小徐白天那些利用碎片時間補上的睡眠,從質量上來說大多只是「假寐」,雖然睡眠時間夠了,甚至超過人體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但它並沒有達到睡眠質量要求。
王中卿主任認為,過長的睡眠第一可改變睡眠和覺醒的正常周期,導致人體生物鐘的節律紊亂,使大腦長期處於抑制狀態。第二使大腦「司令部」睡眠的細胞疲勞,醒後會感覺頭昏、不適,這就是人們感覺越睡越困的主要原因。要想不出現這種情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時作息,力爭夜間享用「深睡眠」這是靠白天「補覺」所無法取代或補償的。
「補覺」為何越睡越困
專家認為,睡眠是人們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絕非睡眠時間越長越好。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年齡越小,大腦皮層興奮性越低,對疲勞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時間也越長。而到了中老年,大腦皮層功能不如年輕時那麼活躍,體力活動也大為減少,所以需要睡眠時間也相應地減少。一般來說,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20小時;嬰幼兒約15小時,學齡兒童約10小時;成年人約需8小時,老年人5至6小時就夠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數,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這與人的性格、健康狀況、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許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與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也有一定關係。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的睡眠時間遠遠少於上述時間,但他們同樣工作、生活得很好。所以,睡眠的好壞,並不是完全取決於睡眠的時間,而要看睡眠的質量,也就是整個睡眠中深睡時間的長短。
生活中有些人睡眠總時間並不長,但能保證一定的深睡時間,也能取得很好的休息效果,不會感到「缺覺」。所以,睡眠的好與壞,不應簡單地以睡眠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應以是否消除了疲勞,精力是否充沛來評判。針對那些從事夜間工作、過夜生活的時尚達人,王中卿主任提醒人們,不要貪睡,提倡科學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