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論文有誤咋辦?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2020-11-29 澎湃新聞

發現自己論文有誤咋辦?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黃海華/上觀新聞

2018-06-12 21:59

在申請博士後研究經費時,維傑把一篇「正在進行」的論文列為了「已提交」,後來他被解僱,這種懲罰過於苛刻嗎?二年級研究生艾倫有了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正當他準備寫論文時,卻發現了一些看上去不怎麼有說服力的數據,他應該「清理」這些數據嗎?今天(6月12日)晚上,一堂別開生面的科研道德案例討論課在嶽陽路320號生理樓大禮堂舉行。這是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從2012年起第三次開設科研誠信必修課,從課程設置到講義撰寫再到PPT的製作,都是他親力親為。

「對於一些灰色地帶問題的認識更清晰了」

為什麼在6年前會想到開設這樣一門科研誠信課程呢?蒲慕明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當下科研誠信的環境不是很好,而學生們也有很多困惑,沒有形成很多共識。比如,同一個實驗室,如果發現別人的不端行為是否要舉報?吹噓和造假的界限究竟在哪裡?現實科研實踐中,灰色地帶的問題很多,造假的也不少。

為了讓未來的科研工作者從一開始就對科研不端有個清醒的認識,蒲慕明主動要求開設了這一課程。之前,他曾經在美國的學校開過科研倫理課程,但學生興趣不是很高。因此,當他在神經所計劃開設科研誠信課程時,為了增加這門必修課的吸引力,他從口頭報告和科研寫作開始講起,把科研交流、科研倫理和科研創新作為課程的三大內容。「科研誠信是核心,儘管交流有技巧但還是要有誠信,無疑創新也要有誠信。」

「之前也大概知道什麼行為算是科研不端,但現在對於一些灰色地帶問題的認識就更清晰了。」神經所研三學生李晟豪說,比如,只有明確知道哪些數據有問題,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把這些數據刪除。而不能獲得了5個數據,卻選擇性地清理掉「不好看」的數據。這門科研誠信課程吸引了很多研究生,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旁聽的3節課來看,沒有一個人遲到或早退,在討論時也都各抒己見。國科大等其他高校和研究所聽說了這門課程後,都示很感興趣,因此8節課會全程錄像。蒲慕明說,今年還會增加一個課程反饋環節,用來完善以後的課程。

「過去學界和社會對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蒲慕明  上觀新聞 圖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蒲慕明對於其中的「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表示大加讚賞,「過去學界和社會對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國外如果發現不端行為,這個人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

蒲慕明介紹,關於科研不端的定義,國內外差不多,即在提議、執行和評審科研或在報導科研結果時有偽造、不忠實、剽竊行為。偽造,是無中生有地偽造實驗結果,以及記錄或報導這些結果。不忠實行為,是指操縱科研材料、儀器或實驗程序,以及改變、省略數據或結果,使得科研結果不能準確地表達在科研記錄裡。不忠實行為還包括,分析和描述數據不忠實,比如有的初學者對於一開始的數據不予以採用;數據來源不清楚,缺乏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比較。最不能容忍的是,只選擇那些看上去最好的結果,而省略那些會影響論文結論的數據。剽竊,是指未適當說明來源的方式,掠取別人的想法、程序、結果、或文字,包括在評審有保密性的科研建議書或論文文稿時獲取的。

「把別人的話複製過來,只稍微改幾個字,還是比較常見的。」蒲慕明現在擔任《國家科學評論》的執行主編,有一次編輯部收到一篇綜述,發現整段的文字都是抄襲別人的。其實,現在有專門的軟體可以查看有多少相同的字連在一起,有些比較「嚴格」的軟體只要有6個完全相同的字就會被認定是剽竊。「只有一種複製是允許的,那就是引用原文,但必須註明出處。」

除了剽竊他人,還有一種自我剽竊,就是把自己之前發表的文章直接拿來用,比如把現在的實驗數據加到以前的論文裡。蒲慕明建議,如果想再次表達自己的同一觀點,可以做些改寫。

總的來說,裁定不端行為有幾個規則。第一,與科學界公認的保持研究記錄的完整性存在重大偏差。第二,不當行為是故意實施的。第三,不端行為被佔優勢的證據證實。

不是因為風險太大,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態度問題

實驗中,如果發現老師的假說並不符合預期,該怎麼辦?蒲慕明給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多年前,神經所有一名學生,常常不同意導師看法,這在旁人來看簡直是「挑戰權威」,他在出國留學時請蒲慕明寫介紹信,蒲慕明欣然推薦,並特別寫了一句——這名學生因為喜歡和導師爭論而出名。如今,這名學生已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如果假說不符合預期,說明這個假說可能是有問題的,如果放棄了,可能就放棄了一個有價值的發現。」蒲慕明說,這就是科學的魅力,科學不是你想要什麼結果就得到什麼結果,而是得到和你所想像的不一樣的結果。做3次試驗,結果都不一樣,可能意味著技術還沒過關,不妨用這個技術去嘗試一個公認的結果。

如果發現自己先前發表的論文的錯誤,怎麼辦?「那就再寫篇論文指出自己的錯誤。」蒲慕明說,我們要杜絕科研不端行為,並不是因為這麼做的風險太大,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態度問題。

(原標題:發現自己論文的錯誤怎麼辦?那就再寫篇論文指出自己的錯誤!蒲慕明開講科研誠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點擊查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去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擁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而從1999年11月27日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及現任所長、神經可塑性研究組組長。他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世界華人科學家中,能夠有如此榮譽者,委實是屈指可數。 1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蒲慕明註定會被寫進中國科學院建院60周年的歷史,成為其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
  • 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知識分子: 你在舉報信中說,2018年6月14 號,你受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所長邀請,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你們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為什麼要去神經所演講未發表的工作?我到神經所報告主要是因為與蒲慕明所長以前是我在 UCSD 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希望請教並探討將來的合作。 知識分子:就你所知道的,楊輝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到PTBP1因子的?
  • 又是論文造假?美國大學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明星教授學術不端
    2018 年 6 月 14 號,受蒲慕明所長特邀學術報告,我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我 們這項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詳細介紹了此項研究工作的科學 思路、全部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同時,我還分享了將抗 PTBP1 因子成功應用到視 網膜疾病治療的一項合作研究工作。楊輝和神經所百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我的學術 報告。
  • 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 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
    2018 年 6 月 14 號,受蒲慕明所長特邀學術報告,我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我 們這項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詳細介紹了此項研究工作的科學 思路、全部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同時,我還分享了將抗 PTBP1 因子成功應用到視 網膜疾病治療的一項合作研究工作。楊輝和神經所百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我的學術 報告。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背後的創新路徑。「科學家不能做跟著導遊跑的遊客」2009年,蒲慕明力主建立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時,曾招來種種質疑聲,但蒲慕明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一直以來,研發腦疾病藥物用的是傳統小鼠模型,但小鼠和人相差甚遠。創建這個平臺的初心,正是為了讓生理和大腦結構都與人接近的獼猴,成為有用的動物模型。
  • 蒲慕明院士,B站開講神經生物學,1月就警告新冠病毒進化速度驚人
    現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神經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是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同時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各研究所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所長。而2017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
  • 科學時報 記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下篇):不著...
    科學書香:創新氛圍濃鬱的閱覽室2009年春節過後,由中科院武漢分院等研究院所發起,和武漢的高校舉行了一個聯合報告會,蒲慕明先生欣然應邀在會上作了演講,講「科學研究的ABC」,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科學家的傳記,多了解科學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加州大學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學術不端;三天送別兩院士
    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研究員剽竊,涉及帕金森治療突破性研究 左:右:中科院神經所青年 PI 楊輝。 圖片來源:UCSD/一席演講 昨日,網絡流傳出一封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的實名舉報信,信中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存在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劉真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當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將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創建非人靈長類動物藥物篩選疾病模型,建立高效的篩選機制,挖掘和驗證藥物新靶點,基於疾病機制,開發原創新藥,同時,還將在平臺共建和人才培養上開展合作。 「中科院神經所和上海藥物所作為各自領域的優勢機構,具有極強的互補性。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前沿科技發展面臨諸多倫理問題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蒲慕明介紹,現在大部分的疾病都找到解決方案,但神經頭腦疾病仍然沒有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他說,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醫藥公司正在開發這種可以提升人們認知功能的藥物,而這些藥很有可能會操縱人類的大腦。這時需要考慮,對於人類大腦的調控要到什麼樣的程度?
  • Neuron專訪諾獎級泰鬥,與蒲慕明強強聯手,推動靈長類動物研究
    根據Science的報導,Nikos Logothetis實驗室的第一批成員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搬到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ICPBR),他將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共同指導研究。 將於202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國際靈長類腦研究中心(ICPBR)主任。
  • 克隆猴團隊30歲「土博士後」劉真「破格」聘為研究員,成為神經所最...
    「壓力肯定有,但還不至於讓壓力打亂節奏,也還沒有到焦慮的程度。」出生於1988年的劉真,語速還是如平日般慢悠悠。忙於籌備實驗室的這段時間,劉真切身感受到了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一直以來倡導的「既寬鬆又緊迫」的科研環境。之前,他就耳聞有些單位的科研人員為了爭取項目和經費弄得心力交瘁。「科研經費已經到帳了,所裡的行政人員效率也特別高,從審核到買設備,只用了2個月。」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最了解它們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騰訊WE大會上透露,「中中」、「華華」目前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他透露,今年年底前還將有相關重要成果發布。作為「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蒲慕明還介紹了該計劃的籌備情況,並對我國科研界「暗箱操作」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