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2020-08-07 知識分子
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2016年付向東在廈門大學講述神經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圖片來自xmu.edu.cn


撰文 | 葉水送

●  ●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終身教授、國際知名生物學家付向東與中科院神經所科研新星楊輝之間的論文爭議曝光已有一個多月。

7月3日,中科院神經所向外界發布公告表示稱,「成立由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中科院外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此後,楊輝在第二份公開聲明中表示,「沒有及時交流工作進展,深表歉意」。但對於是否竊取付向東未發表的科研成果,楊輝未直接回應。目前,相關調查仍在繼續中。

近日,《知識分子》連線付向東,就為何實名舉報、事件經過,以及科研中是否存在「跑馬圈地」等問題向他提問。在回應中,付向東就他掌握的一些資料,以及跟楊輝溝通的內容做了回復。


INTERVIEW


1


為何實名舉報,然後公開?

知識分子: 你在舉報信中說,2018年6月14 號,你受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所長邀請,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你們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為什麼要去神經所演講未發表的工作?

付向東:學術交流和研討旨在促進科學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見解和研究成果(包括未發表數據),以促進科學研究。學術報告本就應該與同行交流一些最新進展,包括比較成熟但未發表的工作。我到神經所報告主要是因為與蒲慕明所長以前是我在 UCSD 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希望請教並探討將來的合作。

知識分子:就你所知道的,楊輝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到PTBP1因子的?

付向東:應該是在2018年6月聽完報告後,這是楊輝第一次知道有PTB這個基因的存在,當然也是第一次聽到敲降PTB可高效地在小鼠大腦中將神經膠質細胞轉化成神經元,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在此之前他並不知道PTBP1以及其基本功能,甚至直到2018年7月份他還記不住PTB的名字。國內的科學界同行給我提供了一些證據,對於你的提問我儘量採用楊輝的原話給予答覆。

2018年6月14號楊輝在其微信群裡提到,「今天問問他(付向東)PD治療的事」。並詢問:「一個 microRNA 效果這麼好?這個(PTB 敲降)和過表達轉錄因子哪個轉分化效率高啊?」 2018年7月8號,楊輝還表示,「老付發現的那個PTB還是什麼,稍微打破平衡,膠質細胞就100%變神經元了,不知跟 super-enhancer 有沒有關係。現在我也在做老付這個,雖然基因名字跟學生說後就忘了。」

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上圖為楊輝課題組論文發表於4月8日,下圖為付向東課題組論文發表於6月24日

知識分子: 就你了解,楊輝為什麼對這項工作感興趣?

付向東:可能是準備利用當時別人在《細胞》雜誌剛發表基因敲降的方法開展一些工作。初衷只是發表一遍文章而已,不想捷徑走得如此輕快,貪心也就出來了。2019年1月29號,楊輝曾在微信群裡表示,「我就是看到老付的決定做的,幾個月啥都做出來啦,不過我是賣新方法。」 「我現在就悶頭做這個,越做感覺效果好得嚇人啊。幾個疾病模型中 rescue 的效果好的嚇人,真正用於病人的話我覺得值得諾獎哦」。於是在神經所新聞發布會中,「賣新方法」 變成了 「原始創新」,有了這一 「重大突破。」

知識分子: 楊輝的工作為什麼會做的這麼快?

付向東: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楊輝聽完報告得知整個實驗的構思、靶點、方法以及結果,採用逆向工程大大加快了實驗的進程;第二,楊輝並沒有展現神經元轉分化的過程,因此是不實錘的,所得出的結果並沒有排除實驗假象,特別是 GFAP-Cre 在內源神經元中的洩漏表達這一領域中眾所周知的現象;第三,楊輝的實驗由神經所多個實驗室集體參與,一起趕工。2019年1月29號,楊輝表示,「我現在都是有一個想法臨時組團隊的,我們所的PI(研究員)被我挨個拉了一遍,(我)自己只負責分子部分。我現在是邊做邊看背景材料。」

知識分子: 為何要實名舉報,然後再公開?

付向東:4月初楊輝論文即將發表的前幾天,通過第三方我第一次得知楊輝在進行類似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神經所與蒲慕明所長交流我的工作,包括2018年6月在神經所做的報告。直到2019年暑假期間,我還與蒲慕明交流我們的審稿情況的進展,以及正在進行的補充實驗。然而無論是蒲慕明還是楊輝,對於他們當時正在做相關實驗未提隻言片語。聽到楊輝論文即將發表的消息後我向蒲慕明了解情況,提出剽竊的質疑。蒲慕明所長認為楊輝的行為屬 「灰色地帶」。

當時楊輝謊稱實驗始於我報告之前,並拒絕提供DNA引物訂單證據。原本寄希望於國內學術界能對該事件的真相進行徹查,然而兩個月有餘,並無相關調查。於是,我寫了一封實名舉報信,投遞給中科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寫信的宗旨是借用楊輝事件引以為戒,希望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對現今存在的科學誠信問題的重視。

除了以上三個單位,舉報信還寄給少數相關人員。至於舉報信是如何洩漏出去,我毫不知情。其實出現在網上的舉報信只是原文的前一半,後一半內容主要討論科學誠信的重要性和科學不端行為將會對中國科學造成嚴重的後果。

知識分子: 你跟楊輝有無在私下溝通如何處理此事?

付向東:有的。2020年7月5號,楊輝在第二次聲明發表前私下裡表示,「我確實是聽了您的報告,我才知道PTB這個基因」。「現在才真正了解到您是多麼可敬的學者。」 「這些文字...只是希望能表達我真實的感受和歉意。」 看到這些,我覺得我能原諒他,實事求是就行。

其實,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我給了他多次糾錯的機會,但是在他第二次聲明出來時味道又變了,明顯避重就輕、文過飾非,估計是他本人也受到了多方的壓力或指使。


2


如何看待科研領域的 「灰色地帶」

知識分子:什麼是科研領域中的 「灰色地帶」?你如何看待「灰色地帶」?

付向東:學術交流和研討旨在促進科學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見解和研究成果,以促進科學研究。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急功近利者,他們摒棄原始創造的科學理念,走捷徑、抄近路、剽竊他人學術成果。不少人將科學研究變成了謀取功名的工具,並不認為剽竊他人科學思想有何不妥或不道德。他們從學術會議或交流研討中得到他人有價值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立即動用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快速重複他人研究工作並搶先發表,並宣稱是自己的原始發現。這些 「發現」 往往是資源和利益驅動的,並非為追求科學卓越而付諸努力的結果。這是一個很大的 「灰色地帶」。當下的確有人踏在這塊 「灰色地帶」,通過剽竊他人科學思想和未發表成果不斷地產出一個個 「原始發現」,並因此迅速成為 「明星」 科學家。

資深科學家和明星科學家對科學界及年輕科學家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榜樣作用。然而,如果他們的學術成績都是基於 「灰色地帶」,那麼給同齡人以及學生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

知識分子: 在你看來,如何定議剽竊?

付向東:讓我借用蒲慕明的話來定義剽竊吧。2020年2月28號,蒲慕明所長在科研誠信講座上表示,「未適當說明來源的方式,掠取別人的想法,程序,結果或文字」 都是剽竊。


3


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競爭

知識分子: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競爭?

付向東:我是非常鼓勵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這也是我多年一直堅持在報告中講述未發表的工作目的。若楊輝事先告知相關研究並指明出處,實驗結果可靠,我會全力支持。重大科學發現,越多人能重複越好。

其實,我們對於PTB在治療神經元退化疾病的發現也是浸透了許多科學家多年的努力:PTB基因是由諾獎得主 Phillip Sharp 1989年發現,分子生物學鼻祖 Tom Maniatis 2007 年將其聯繫到神經調控中,世界上許多實驗室也展開了相關研究。我們團隊是在RNA領域中大多數同行都停止了PTB作用機理研究後,才開始這方面工作的。由於一些意外的發現,經過漫長的鑽研與探索,才取得了重大成果。縱觀世界任何一個科研成果的發現都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不懈的研究與努力。

在科學界幾乎不存在大佬圈地這一說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和學術研究。只要是公平的、透明的競爭都是可行的,科學交流就是在公平和透明的基礎上,將科學研究推向快速發展。

知識分子: 通過這一事件,你想要傳達的訴求是什麼?

付向東:我之所以寫實名舉報信,主要是讓大家重視這個問題:什麼是正常的科學交流,什麼是科研倫理,如何糾正國內現在不好的科研環境。希望這事能往正道上引,加強科學道德、科學誠信教育,讓科學界加強交流與合作,建立一個更健全、完善、誠信的科研環境。


作者簡介

葉水送,知識分子網站執行主編,關注基礎研究與創新,亦對科學史和人文感興趣。郵箱:shuisong@zhishifenzi.com

相關焦點

  • 付向東的舉報信和楊輝最新回應
    楊輝和神經所百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我的學術報告。報告之後,楊輝和幾位研究員與我共進晚餐,在晚餐期間楊輝向我諮詢了許 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楊輝論文發表後,蒲慕明所長領導的神經所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稱此項工作是他們研究所的「原始發現」 和「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參加過我學術報告會的各位神經所研究員和研究生對此該作何感想?而楊輝本人則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恥地宣稱,這是他迄今最滿意、最有成就感的一項工作!剽竊來的工作竟然也有成就感?實在是令人不齒又匪夷所思!
  • 加州大學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學術不端;三天送別兩院士
    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研究員剽竊,涉及帕金森治療突破性研究 左:右:中科院神經所青年 PI 楊輝。 圖片來源:UCSD/一席演講 昨日,網絡流傳出一封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的實名舉報信,信中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存在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 楊輝團隊回應Nature論文抄襲舉報:純屬污衊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博士的文章學術造假,抄襲研究思路和結果。一個周末的發酵後,事件終於有了當事人楊輝團隊的正面回應。先給錯過了這個學術大瓜的同學回顧一下事件經過。
  • 熱點新聞一覽: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首次發聲等
    FUTURE | 遠見 眺望 選編Future遠見科技資訊一周精選: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首次發聲;首張完整的日冕磁場圖誕生;中國華北地區發現地球第一塊超大陸的誕生痕跡;化學家創造出有史以來最明亮螢光材料;食草動物可能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英國大學或將迎來「學費退款潮」;學生團體呼籲政府提供財政支持;Nature
  • 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發聲:避重就輕、文過飾非
    ·學術糾紛 付向東就楊輝致歉聲明發聲:避重就輕、文過飾非 2017 年在中科院某所作報告的付向東。
  • 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
    在此寫信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 同時希望借這一事件懇請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 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
  • 獨家探爭議|上海學術新星遭舉報,審稿人現身稱曾拒稿
    付向東這項研究工作耗費了9年時間,由於概念過於新穎,論文發表不順,而楊輝研究組則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該實驗主要工作,且論文快速地在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出來。 鑑於此,付向東一怒之下向中科院神經所、中科院以及國家基金委發郵件對此行為予以譴責和投訴,但遲遲未得到回覆,只能將其公之於眾,讓公眾來評判。
  • 加州大學教授舉報中科院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
    昨日,一條消息突然引爆學術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80 後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造假。此次舉報的直接原因是兩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其中,付向東教授的論文發表於今年 6 月 25 日的《自然》雜誌,投稿時間為 2018 年 11 月 12 日。
  • 知乎熱議:楊輝團隊公開否認抄襲,網友:避重就輕仍謊稱「首創」
    新智元報導 來源:知乎 編輯: 永上、白峰 【新智元導讀】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抄襲事件又有了新進展
  • 又是論文造假?美國大學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明星教授學術不端
    近日網傳: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楊輝論文發表後,蒲慕明 所長領導的神經所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稱此項工作是他們研究所的「原始發現」 和「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參加過我學術報告會的各位神經所研究員和研究生對此 該作何感想?而楊輝本人則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恥地宣稱,這是他迄今最滿意、最 有成就感的一項工作!剽竊來的工作竟然也有成就感?實在是令人不齒又匪夷所思!
  • 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5年前,不懂基因編輯的神經生物學周海波博士偶然遇到熟悉基因編輯但是不懂神經生物學的楊輝研究員,這期間他們之間能碰撞出什麼絢爛的火花?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BioArt註: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再生領域目前也有一些爭議,參見此前BioArt的報導:Cell Stem Cell聚焦爭議 | 老年或疾病狀態下,人類大腦海馬仍然存在神經再生;Nat Med | 90歲高齡,大腦中還存在神經再生?神經再生又上演「神仙打架」)。
  • 獨家丨楊輝對付向東教授的回覆
    編者按:近日,網絡流傳了一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的舉報信,引起了同行熱議。BioArt也在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為此BioArt聯繫到當事人尋求回應。現將楊輝團隊的回應材料全文公布如下:針對付向東教授提出的幾點質疑,我的回覆如下:1. 付向東教授在神經所做的報告是採用小分子抑制劑的方法,而他們在Nature發表的論文採用的卻是shRNA和ASO的方法。
  • 顏寧談中科院楊輝學術不端:不公開調查處理,再多學風建設都徒勞
    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被指控學術剽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最近顏寧就此事在微博中發表看法,她說:「對學術不端事件處理得越公開、越清晰,人們去觸犯這些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對這些事進行認真公開的處理的話,再多的學風建設和學術規範教育都是徒勞。」
  • 獨家丨楊輝對付向東教授的回覆|細胞|帕金森|特異性|靶點_網易訂閱
    編者按:近日,網絡流傳了一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的舉報信,引起了同行熱議。BioArt也在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為此BioArt聯繫到當事人尋求回應。
  • 顏寧首談楊輝學術問題:不嚴肅調查,中國學風建設將是無用功
    前一段時間,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的明星研究員楊輝被爆出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這個事件一經曝光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畢竟楊輝在學術界的地位有目共睹,很多人都將楊輝作為的崇拜對象。對於這件事,顏寧也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稱:「只有儘快的將學術不端,技術造假的人嚴肅調查。
  • 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引爭議 正準備論文回應
    原標題: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引爭議,正準備論文回應   當地時間11月30日,英國Deep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