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付向東在廈門大學講述神經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圖片來自xmu.edu.cn
撰文 | 葉水送
● ●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終身教授、國際知名生物學家付向東與中科院神經所科研新星楊輝之間的論文爭議曝光已有一個多月。
7月3日,中科院神經所向外界發布公告表示稱,「成立由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中科院外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此後,楊輝在第二份公開聲明中表示,「沒有及時交流工作進展,深表歉意」。但對於是否竊取付向東未發表的科研成果,楊輝未直接回應。目前,相關調查仍在繼續中。
近日,《知識分子》連線付向東,就為何實名舉報、事件經過,以及科研中是否存在「跑馬圈地」等問題向他提問。在回應中,付向東就他掌握的一些資料,以及跟楊輝溝通的內容做了回復。
INTERVIEW
1
為何實名舉報,然後公開?
知識分子: 你在舉報信中說,2018年6月14 號,你受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所長邀請,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你們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為什麼要去神經所演講未發表的工作?
付向東:學術交流和研討旨在促進科學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見解和研究成果(包括未發表數據),以促進科學研究。學術報告本就應該與同行交流一些最新進展,包括比較成熟但未發表的工作。我到神經所報告主要是因為與蒲慕明所長以前是我在 UCSD 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希望請教並探討將來的合作。
知識分子:就你所知道的,楊輝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到PTBP1因子的?
付向東:應該是在2018年6月聽完報告後,這是楊輝第一次知道有PTB這個基因的存在,當然也是第一次聽到敲降PTB可高效地在小鼠大腦中將神經膠質細胞轉化成神經元,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在此之前他並不知道PTBP1以及其基本功能,甚至直到2018年7月份他還記不住PTB的名字。國內的科學界同行給我提供了一些證據,對於你的提問我儘量採用楊輝的原話給予答覆。
2018年6月14號楊輝在其微信群裡提到,「今天問問他(付向東)PD治療的事」。並詢問:「一個 microRNA 效果這麼好?這個(PTB 敲降)和過表達轉錄因子哪個轉分化效率高啊?」 2018年7月8號,楊輝還表示,「老付發現的那個PTB還是什麼,稍微打破平衡,膠質細胞就100%變神經元了,不知跟 super-enhancer 有沒有關係。現在我也在做老付這個,雖然基因名字跟學生說後就忘了。」
上圖為楊輝課題組論文發表於4月8日,下圖為付向東課題組論文發表於6月24日
知識分子: 就你了解,楊輝為什麼對這項工作感興趣?
付向東:可能是準備利用當時別人在《細胞》雜誌剛發表基因敲降的方法開展一些工作。初衷只是發表一遍文章而已,不想捷徑走得如此輕快,貪心也就出來了。2019年1月29號,楊輝曾在微信群裡表示,「我就是看到老付的決定做的,幾個月啥都做出來啦,不過我是賣新方法。」 「我現在就悶頭做這個,越做感覺效果好得嚇人啊。幾個疾病模型中 rescue 的效果好的嚇人,真正用於病人的話我覺得值得諾獎哦」。於是在神經所新聞發布會中,「賣新方法」 變成了 「原始創新」,有了這一 「重大突破。」
知識分子: 楊輝的工作為什麼會做的這麼快?
付向東: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楊輝聽完報告得知整個實驗的構思、靶點、方法以及結果,採用逆向工程大大加快了實驗的進程;第二,楊輝並沒有展現神經元轉分化的過程,因此是不實錘的,所得出的結果並沒有排除實驗假象,特別是 GFAP-Cre 在內源神經元中的洩漏表達這一領域中眾所周知的現象;第三,楊輝的實驗由神經所多個實驗室集體參與,一起趕工。2019年1月29號,楊輝表示,「我現在都是有一個想法臨時組團隊的,我們所的PI(研究員)被我挨個拉了一遍,(我)自己只負責分子部分。我現在是邊做邊看背景材料。」
知識分子: 為何要實名舉報,然後再公開?
付向東:4月初楊輝論文即將發表的前幾天,通過第三方我第一次得知楊輝在進行類似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神經所與蒲慕明所長交流我的工作,包括2018年6月在神經所做的報告。直到2019年暑假期間,我還與蒲慕明交流我們的審稿情況的進展,以及正在進行的補充實驗。然而無論是蒲慕明還是楊輝,對於他們當時正在做相關實驗未提隻言片語。聽到楊輝論文即將發表的消息後我向蒲慕明了解情況,提出剽竊的質疑。蒲慕明所長認為楊輝的行為屬 「灰色地帶」。
當時楊輝謊稱實驗始於我報告之前,並拒絕提供DNA引物訂單證據。原本寄希望於國內學術界能對該事件的真相進行徹查,然而兩個月有餘,並無相關調查。於是,我寫了一封實名舉報信,投遞給中科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寫信的宗旨是借用楊輝事件引以為戒,希望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對現今存在的科學誠信問題的重視。
除了以上三個單位,舉報信還寄給少數相關人員。至於舉報信是如何洩漏出去,我毫不知情。其實出現在網上的舉報信只是原文的前一半,後一半內容主要討論科學誠信的重要性和科學不端行為將會對中國科學造成嚴重的後果。
知識分子: 你跟楊輝有無在私下溝通如何處理此事?
付向東:有的。2020年7月5號,楊輝在第二次聲明發表前私下裡表示,「我確實是聽了您的報告,我才知道PTB這個基因」。「現在才真正了解到您是多麼可敬的學者。」 「這些文字...只是希望能表達我真實的感受和歉意。」 看到這些,我覺得我能原諒他,實事求是就行。
其實,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我給了他多次糾錯的機會,但是在他第二次聲明出來時味道又變了,明顯避重就輕、文過飾非,估計是他本人也受到了多方的壓力或指使。
2
如何看待科研領域的 「灰色地帶」
知識分子:什麼是科研領域中的 「灰色地帶」?你如何看待「灰色地帶」?
付向東:學術交流和研討旨在促進科學思想交流,分享各自的最新見解和研究成果,以促進科學研究。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急功近利者,他們摒棄原始創造的科學理念,走捷徑、抄近路、剽竊他人學術成果。不少人將科學研究變成了謀取功名的工具,並不認為剽竊他人科學思想有何不妥或不道德。他們從學術會議或交流研討中得到他人有價值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立即動用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快速重複他人研究工作並搶先發表,並宣稱是自己的原始發現。這些 「發現」 往往是資源和利益驅動的,並非為追求科學卓越而付諸努力的結果。這是一個很大的 「灰色地帶」。當下的確有人踏在這塊 「灰色地帶」,通過剽竊他人科學思想和未發表成果不斷地產出一個個 「原始發現」,並因此迅速成為 「明星」 科學家。
資深科學家和明星科學家對科學界及年輕科學家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榜樣作用。然而,如果他們的學術成績都是基於 「灰色地帶」,那麼給同齡人以及學生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
知識分子: 在你看來,如何定議剽竊?
付向東:讓我借用蒲慕明的話來定義剽竊吧。2020年2月28號,蒲慕明所長在科研誠信講座上表示,「未適當說明來源的方式,掠取別人的想法,程序,結果或文字」 都是剽竊。
3
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競爭
知識分子: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競爭?
付向東:我是非常鼓勵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這也是我多年一直堅持在報告中講述未發表的工作目的。若楊輝事先告知相關研究並指明出處,實驗結果可靠,我會全力支持。重大科學發現,越多人能重複越好。
其實,我們對於PTB在治療神經元退化疾病的發現也是浸透了許多科學家多年的努力:PTB基因是由諾獎得主 Phillip Sharp 1989年發現,分子生物學鼻祖 Tom Maniatis 2007 年將其聯繫到神經調控中,世界上許多實驗室也展開了相關研究。我們團隊是在RNA領域中大多數同行都停止了PTB作用機理研究後,才開始這方面工作的。由於一些意外的發現,經過漫長的鑽研與探索,才取得了重大成果。縱觀世界任何一個科研成果的發現都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不懈的研究與努力。
在科學界幾乎不存在大佬圈地這一說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和學術研究。只要是公平的、透明的競爭都是可行的,科學交流就是在公平和透明的基礎上,將科學研究推向快速發展。
知識分子: 通過這一事件,你想要傳達的訴求是什麼?
付向東:我之所以寫實名舉報信,主要是讓大家重視這個問題:什麼是正常的科學交流,什麼是科研倫理,如何糾正國內現在不好的科研環境。希望這事能往正道上引,加強科學道德、科學誠信教育,讓科學界加強交流與合作,建立一個更健全、完善、誠信的科研環境。
作者簡介
葉水送,知識分子網站執行主編,關注基礎研究與創新,亦對科學史和人文感興趣。郵箱:shuisong@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