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前沿科技發展面臨諸多倫理問題

2020-12-05 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蒲慕明介紹,現在大部分的疾病都找到解決方案,但神經頭腦疾病仍然沒有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

他說,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醫藥公司正在開發這種可以提升人們認知功能的藥物,而這些藥很有可能會操縱人類的大腦。這時需要考慮,對於人類大腦的調控要到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人可以購買這樣的藥物來控制自己的大腦?所以,我們的神經科學也面臨著很多倫理問題。

「當然,還有其他的問題,比如人類基因疾病的基因編輯。我們可以如何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我們對於唐氏症候群可以進行什麼樣的基因治療。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有問題的基因進行替換或者將我們的染色體進行替換,確保人類生的孩子不會受唐氏症候群的侵擾。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倫理?」

同時,蒲慕明說:「我們是否真的能夠達成一個有關於前沿科學倫理的共識。我們需要達到一個平衡,前沿科學的追求和社會需求這兩者之間需要達到很好的平衡。現在有很多的前沿技術已經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的時候,我們的道德準則並沒有被很好的制定出來,當我們的前沿技術出現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準則是可以進行指定的。想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整個科學家以及全社會達成共識一起正確的應對這個問題。」

為此,蒲慕明建議,大部分的倫理規則以及對於前沿科學的倫理規則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所制定的,前沿科學的倫理準則,主要由西方的科學家控制,應當更好地聽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相關焦點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中國科學院迎來了50年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教授。當蒲慕明出任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時,杜克大學的馬克·卡倫教授對美國《科學》雜誌說:他是科學界的一位「super star」(超級明星)。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科學時報 記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下篇):不著...
    魂牽夢縈:還一個多年的心願蒲慕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但他卻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做了最真誠、最實質、也是最為具體的工作。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點擊查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去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擁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 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10月3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向其他三位腦科學和AI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拋出上述問題。
  • 華裔科學家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蒲慕明(新浪科技配圖)2015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卡拉·沙茨說,蒲慕明「極大促進了大家對神經環路可塑性的認知」。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寫論文指出 黃海華/上觀新聞 2018-06-12 21:59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北京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Nirao Shah教授等十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會上作主題發言。會議主席由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鄒益民教授擔任。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導讀】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第二天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國際腦計劃合作項目正在推進,鑑於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大量工作,未來有望在國際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中起到引領作用。
  • 蒲慕明院士,B站開講神經生物學,1月就警告新冠病毒進化速度驚人
    現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神經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是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同時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各研究所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所長。而2017年,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2014年,中國科學院依據「率先行動」計劃,依託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領域設立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該中心的宗旨是針對腦科學領域具有本質性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組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精幹研究隊伍,形成團隊攻關的體制機制;承擔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以實現如下目標:以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為核心科學問題,同時研發腦研究新技術,並針對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腦疾病機理與早期診斷等有應用前景的前沿工作;充分利用我國數理、信息、材料、工程等交叉學科的專長、腦疾病樣本的豐富資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優勢
  • Neuron專訪諾獎級泰鬥,與蒲慕明強強聯手,推動靈長類動物研究
    根據Science的報導,Nikos Logothetis實驗室的第一批成員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搬到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ICPBR),他將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共同指導研究。 將於202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國際靈長類腦研究中心(ICPBR)主任。
  • 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院士和大牛們這麼說
    出席本次論壇的院士及專家有:蒲慕明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譚鐵牛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李德毅院士(總參第61研究所)郭愛克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何生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及來自130餘家院校、研究機構、企業300餘位專家、學者。幾位院士和專家講了啥?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我們中國科學家在過去幾年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積極推動中國腦計劃的啟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就是其中一位。蒲慕明,1948年出生於中國南京,籍貫廣東大埔縣三河鎮,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同濟團隊提出我國神經科學發展中倫理問題並深入探索應對策略
    日新月異的神經科學技術創新每分每秒都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格局與思維認知方式。這樣巨大的改變與革新產生了,並將持續產生一系列倫理、社會及法律相關問題。能否及時發現併合理高效地處理這些問題是保障我國腦科學健康發展、確保神經科學技術負責任創新、最終促進人類健康與福祉的必要條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上海生科院舉辦「傳播神經科學,喚起科學熱愛」科普演講比賽
    ,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同時弘揚「五四」精神,增強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月4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黨委、團委舉辦了「傳播神經科學,喚起科學熱愛」主題科普演講比賽,並進行現場電臺直播。為了增強大家的科普意識,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演講比賽前特錄製視頻,通過自己年輕時的科普經歷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為社會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有益於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  演講以研究組為單位,由各研究組選派一名選手,38名師生參加此次比賽,每人講解五分鐘。選手們自命演講題目,以科普形式介紹所在研究組的研究內容,精心準備的背景音樂、PPT等豐富了演講內容,更在形式上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