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0-30 18:14 來源:澎湃新聞
包括腦科學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是否會帶來倫理方面的問題?在AI時代人類是否將無用武之地?10月3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向其他三位腦科學和AI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拋出上述問題。
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現場發言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認為這類擔憂可能還為時尚早。他說道,幾年之前已經有人問類似的問題,「我們的技術可能帶來了一些倫理方面的影響,我仍然認為離真正可以操縱人的思想,特別是通過刺激腦細胞等方式,實際上還是很遙遠的。」
愛德華·莫索爾還提到,實際上,像心理學、精神科領域,幾十年來甚至更久之前都在使用一些方法去改變人的思想,而現在的神經科學家通過一些技術去改變人的腦活動,「我們只是改善某些問題,去解決和治療一些問題。」
他一再強調,科學家現在的發現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梅·布萊特·莫索爾在贊同上述觀點的同時補充道,在科學領域總會遇到倫理學的問題,科學家使用電極或一些方式對某些腦細胞進行一些刺激,在這些過程當中會對大腦進行一些幹預。但在她看來,人類未來將由自己決定是否使用這些技術。
她同時提出另一方面的倫理問題,「如果我們不去發展這種科學,那有更多的人比如兒童會喪失生命,比如沒有自動駕駛,那有更多的人會因為車禍失去生命。」
2016年京都先進技術獎得主金出武雄對AI是否替代人類的思考則較為樂觀。他提到一種可能的未來,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機器人去工作,我們人類沒有工作,機器人進行生產但沒有人有錢去買,這個世界就無法運轉了,「那就要去創造一些新的社會制度來適應機器取代人的時代。」
他認為,機器取代了一些人的工作,但這些人不會永遠處於失業狀態,「他們總會找到新的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腦科學,AI,倫理,人工智慧替代,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