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一個外表醜陋的機械手臂,用笨拙的方式捕捉紅色小球到透明玻璃瓶子。手臂發生破損,換了另外部件,新手臂思考了一會兒,做出各種伸縮動作亂晃,適應後繼續捕捉小球。
看起來簡陋又笨拙的行為,背後一個可怕而又令人驚喜的事實是,這個手臂並沒有直接寫入伸展、捉球命令代碼,它的行為都是自己模仿學習,自己獨立思考。思考過程中,它學會了辨認小球,也學會了識別自己的身份。
這段11月3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展示的視頻,讓經濟觀察網記者一瞬間想到了許多科幻題材影視劇。美劇《西部世界》第一集結尾,機器人女主角德洛瑞絲一巴掌拍死了撲到臉上的蒼蠅,那是她自我意識的覺醒。最後一集,德洛瑞絲把槍口指向了人類,開始屠殺人類復仇。
這些影視劇瘋狂的想像,會不會真的成為現實?美國權威機器人專家Hod Lipson在接受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說,機器獲得自我意識,是這個世上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不過他是一個AI樂觀者,他本人對這一切感到興奮,他認為它帶來的好處將會遠遠的超過它的風險。
Hod Lipson是「粒子機器人」研究團隊的領頭人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也是世界範圍內研究機器人的頂級科學家。2009年,他在TED上提出對自主思考機器人的構想,成為TED人工智慧系列最受歡迎的科學家之一。2019年3月,他研究的粒子機器人登上了Nature雜誌封面報導。他目前所做的研究,是讓機器人模擬生物,複製人類生命的運行,能自我創造,能自我複製,甚至有自我意識。簡而言之,讓機器跟人類越來越像。
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進展。除了上述提到的機械手臂,Hod Lipson還研究出可以自己學會走路的蜘蛛機器人。與一般需要寫入命令代碼的深度學習算法不同,粒子機器人一開始就不用輸入代碼,而是自己摸索,它們一開始張牙舞爪到處亂舞,直到4天後,蜘蛛機器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四條腿的蜘蛛,半天后,受損後被更換的新機械手臂再一次意識到了自己並繼續抓小球。
機器人自我學習能力的背後,是一個個單獨的圓盤狀單元,它們也被稱作粒子。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把三個粒子放在一起,粒子在接受指令伸縮時,就會與另外兩個「鄰居」產生互動,你推我拽,完成直線行走。加入更多的粒子之後,便可以完成更複雜的事情。
目前對外界展示的機器人,看起來還非常簡陋。這主要受限於目前的計算能力。Hod Lipson說,他希望能夠模擬成百上千個粒子細胞一起運作的狀況,事實情況是,目前只能模擬幾十個。如果想讓粒子機器人像人類身體一樣運行,數百萬、上千萬的細胞一起運作。
什麼時候計算能力能提升到模擬成百上千個粒子?沒有準確的時間。不過作為科學家,最擅長的就是根據既有歷史進行推測。Hod Lipson展示了一張表格,顯示過去100多年以來,每一美元能夠買到的計算能力的變化。過去10年間,計算能力增加了5倍以上,更早之前的100年,幾乎是一條平緩的橫線。與前100年的橫線相比,過去10年的計算能力提升速度是一條陡峭上升的直線。
Hod Lipson說,這個趨勢將會繼續下去,「假如再過10年回顧今天,那時候的人們會笑話我們,因為他們看到我們今天的計算能力太差了。」
對於機器人真正獲得自我意識的時刻,現在也無從確定。可能是10年後,也可能是100年後。他唯一堅信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孫輩,會見到有意識的機器人。
如果機器人真的有了意識,又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它會不會對人類帶來危險?
這個可能關乎人類未來的問題,目前無解。Hod Lipson承認,想確保人工智慧完全用於好的事情,並不容易。研究AI多年,他說,任何這樣的問題都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走上這樣一個歷程,並且正在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公開討論機器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要不斷地進行研究。
以下為媒體對話HodLipson實錄,經濟觀察網略有刪減。
問:您真的會覺得機器人會擁有自主意識嗎?你擔心它擁有自主意識嗎?
Hod Lipson: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因為我認為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一天,這個世界上的機器獲得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事件,因為我們現在在逐步給這些機器系統一點一點添加智能。最終,它們會給自己找到一個模型,它們最終要想明白,並最終明白自己是什麼,自己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這件事情將在10年之後發生,還是100年之後發生,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比較確信的是我們的孫輩所生活的世界裡,機器將會有自我意識。
我是否對此感到擔心呢? 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樂觀態度。我認為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帶來的好處將會遠遠超過它的風險,因此我們要追求發展這樣一個技術,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發展和運用了很多機器,而這些機器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它們也會越來越複雜,總有一天人類將無法直接照顧這麼多、這麼複雜的機器人,我們要想辦法讓機器人自己來照顧自己。
問:如果50年之後人和人工智慧共生,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會面臨哪些倫理和社會上的挑戰?
Hod Lipson:所有倫理問題,目前應該還是沒有答案的。其實就在5年前,人工智慧技術就已經開始發展了,但是沒有人對它感到興奮,它只是一個學科而已,也沒有任何人擔心它有一天會接管了全世界。
但是,在過去5年間,這一技術真的騰飛了。突然之間好像大家都在問這些倫理問題,但是正如我前面說過的那樣,我們對這些倫理問題還沒有答案,這個技術肯定會繼續發展,而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也終將出現。
提問:隨著機器人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你覺得該怎麼引領未來機器人、人工智慧與人類命運的和諧發展?
Hod Lipson:如何確保技術總是以好的方式得到運用,這一點是非常難的。確保人工智慧完全用於好的事情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技術非常易用,也不需要投入很多錢就能夠用上。技術本身既可以被用來做好事,也可以被用來做壞事,關鍵在於人類文明和人類社會想怎麼把它用於好的事情,而不是壞的事情。
關於怎麼辦,目前我們還沒有完全想清楚。將來是讓人工智慧去監督人工智慧?還是採取別的辦法?但總的來說最終要靠人類的倫理,指導我們在一個機器能夠自主做出決定的新世界裡,確保這些技術仍然用於好的事情。
應該說任何這樣的問題都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走上這樣一個歷程,並且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我們現在要公開討論它應該可以做些什麼,不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要不斷地進行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會逐步做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決定。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發現了既強大又危險的技術,比如說核技術、基因技術的出現,基因技術如果被誤用或濫用,它的結果也會很糟糕。比如化學的發展,它也有可能會被人用於做壞事,但是最終人類社會都選擇把這些技術用於好的地方。
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曾經多次發現這些強大而危險的技術。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所以我本人是樂觀的,我相信這次人類社會整體也將做出正確的決定。雖然,在某個時點上可能有少數人會做出少數錯誤的、不好的決定,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提問:您的這項研究適合於哪方面的實際應用,比如醫學或者其它?未來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方向?
Hod Lipson:我們的計劃和預期是,必須把它做的更小。我們在設想這樣一種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模擬成百上千個細胞一起運作的狀況。事實上,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只是幾十個細胞進行這樣的運行。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達到數百萬、上千萬的細胞一起組成的粒子機器人來運作,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身體裡有數十億、上百億的細胞,它們共同形成了我們。
要這樣做的話,就需要把它做的更小,需要使用納米技術,或者說至少是微米技術,這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因為在它的每一個部件足夠小之前,是不可能有實用場景的,如果它足夠小,能夠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們希望能夠有一種物理的機器,使它能夠實現循環,它就由數百萬、上千萬的小部件組成,形成一個小粒子的生態系統。只有實現這樣的生態系統,才有機會使我們維持使用很多機器的人類文明生生不息,因為這些機器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但這是一個非常長遠的目標,這不是一個明天就能用上的技術。
問:單個粒子機器人現在的收縮狀態直徑是15釐米,您剛剛提到在它做的足夠小之前是不太可能應用的,大概要等多少年時間才有可能做到微米級、納米級?在這期間會遇到什麼難題?如果真的做到納米級、微米級,這個粒子機器人具體落地應用場景大概是什麼樣的?可以舉幾個例子描述一下嗎?
Hod Lipson: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你說的這個尺度,我確實不知道答案。這個研究的進展並不僅僅取決於研究的難易程度,還涉及到是否能夠得到資金支持,是否有學生對這個課題感興趣。
我個人仍然覺得它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達到微米,或者說比微米更小。我不會真的想像那時候就能做到納米級,但是或許我們只要做到毫米級的,比如說像小的砂糖顆粒一樣,那時候就可以做這樣的細胞。
現在沒有辦法把毫米級的粒子機器人送到人類的血管中去,或者我們現在想像的那些醫學中特別先進的應用,還是做不到。但是它應該可以成為一些機器的組成部分,讓這些機器能夠行走、恢復、重複使用。
在一些地方可能把材料運過去非常昂貴,比如在外太空,我們就需要重複使用機器人,它們能夠根據任務的需求,改變自己的形態。我個人想像,這可能是這種機器人比較早的應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