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戰士因成本低、戰力強受到各國歡迎,但專家表示——開放機器人自主開火權還為時尚早
【軍事觀察】
英國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近日表示,機器人很快將在軍隊中佔很大比例。他表示:「我猜測在未來,如果我們有一支12萬人的軍隊,其中3萬將是機器人。」
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首先被用於軍事目的,而代表當今科技最高水準的機器人早已被各國軍方瞄準。無人裝備以及具備自主能力的無人化裝備(即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多的在戰場上出現。但由軍隊高層做出這樣明確的公開表態,指出未來所佔比例,還尚不多見。
對此,軍事研究員蘭順正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無人裝備在軍隊裡所佔比例將越來越高,而且自主化程度也將越來越高,這是毋庸置疑的。」此次高級官員的表態無疑是順應大勢。公開報導顯示,各國目前訓練有素的軍人數量相比戰爭時期都大大減少。而相比之下,機器人戰士日常的維護成本只約為一個戰士日常開銷的10%,而鋼筋鐵骨也遠比血肉之軀結實得多,作戰效力數倍於人。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實力上,另闢蹊徑、劍走偏鋒就成為各國軍隊不得不考慮的事情。那麼,瞄準當前軍事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比如人工智慧、無人化技術等,以較小的代價實現顛覆性技術的軍事應用就成了各國軍隊優先考慮的事情,未來的機器人部隊很可能成為一支小而精的軍隊。英高官的表態其實是代表了英國軍隊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蘭順正認為。
目前,在戰場上機器人更多的是執行一些後勤任務,比如著名的「大狗」機器人主要任務就是跟隨士兵作戰,為士兵背負重物。由人工智慧掌控的無人車協助後勤運輸任務也是部分國家正在研究的一個方向。
但涉及到更高層面,比如是否允許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自主使用武器,這方面就存在很多爭議,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這類能夠自主運作的軍用機器人被歸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比如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發展的能夠自主運作的無人飛行器、無人地面車輛、無人水面艇等。很多人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出錯,甚至會不經過人的同意而做出一些錯誤決策,發生不可控行為。
實際上,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局限,機器人在複雜環境或執行複雜程序時出現失控的現象並不鮮見。
早在2007年,美軍就發生了軍事機器人失控的案例。2007年10月的伊拉克戰場上,美軍第3機步師一部計劃利用3臺「利劍」機器人進攻一個反美武裝據點。但當美軍將「利劍」釋放出去以後,發現其中1臺「利劍」把槍口瞄準美軍操作者,直到一名士兵用火箭筒將機器人炸翻才化險為夷。
對此,蘭順正表示,未來戰場瞬息萬變,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擁有比人類更快的反應,更精細的思維,更強大的力量,能更好地應對複雜戰場。如果機器人的每一個決定都需要由人去做出判斷再決定是否執行的話,那和遙控式的無人裝備相比就沒有太大差別了。但如果允許機器人擁有諸如開火權這樣的自主性,就極大挑戰了人類的認知、法律和倫理。
「因此,是否開放機器人的自主開火權,就目前來說,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一方面要用法律和倫理去約束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把它裝在籠子裡;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和可靠性的提升將不斷打破人類的認知,並逐步突破現有框架。但這個過程應該是比較漫長的。」蘭順正說。
也有專家指出,想要儘可能降低人工智慧的負面影響,要堅持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原則,人類應當保證對軍事機器人的控制權,制定應對意外事件的應急機制,建立防範機器人失控的後臺程序。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