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團隊30歲「土博士後」劉真「破格」聘為研究員,成為神經所最...

2021-01-09 上觀

這兩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官網刊登了一則招聘啟事。年僅30歲的克隆猴團隊核心骨幹劉真從今年9月起將擔任獨立課題組長,眼下正在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助理。

 

沒有海外留學經歷,博士後工作一年提前出站,即將開啟新工作的劉真對於未來有何謀劃?「破格」的背後,神經所有著怎樣的人才評價指標?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劉真案例,有著怎樣的實踐探索?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做了獨家採訪。

 

劉真在克隆猴事跡報告會上。市科技黨委供圖

 

「壓力肯定有,但還不至於讓壓力打亂節奏」

 

「設備很快就可以到位,實驗室9月份差不多就可以運轉起來了。」劉真話語裡透著興奮。劉真的實驗室約130平方米,將配備5名員工,每年招1到2個學生。「這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課題組來說,已經足夠了。」劉真將獲得和其他研究員相同的科研啟動經費和運營經費。

 

即將開始獨立領導一個研究組,會覺得壓力大嗎?「壓力肯定有,但還不至於讓壓力打亂節奏,也還沒有到焦慮的程度。」出生於1988年的劉真,語速還是如平日般慢悠悠。忙於籌備實驗室的這段時間,劉真切身感受到了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一直以來倡導的「既寬鬆又緊迫」的科研環境。之前,他就耳聞有些單位的科研人員為了爭取項目和經費弄得心力交瘁。「科研經費已經到帳了,所裡的行政人員效率也特別高,從審核到買設備,只用了2個月。」劉真感慨地說,這樣他就可以快速地投入到科研中,這種環境並不是每個科研機構的人員都能夠遇到的。與此同時,他也感受到了緊迫。所裡實行嚴格的「4+2」考核制度,4年以後會做一次考察,算是提個醒,雖然不會由此決定去留,但可能會削減經費。再過2年,由所裡聘請的國際評估委員會進行正式考核,如果沒有任何科研進展,有可能就得捲鋪蓋走人。

 

孫強(左)和劉真。中科院攝影聯盟供圖。

 

今後還會從事克隆猴技術的研究嗎?「這是肯定的,還會繼續和孫老師合作,包括克隆技術和其他的轉基因技術開發。」劉真說,孫強老師多年來一直悉心指導和培養他,對他影響很大。「孫老師常說,老師不是學生的天花板,要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今後,我也要好好培養學生,做一個盡心盡責的導師。」

 

劉真打算用3到5年時間完成課題組的順利過渡,同時有步驟地開啟一些他感興趣的課題,比如靈長類青春期啟動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目前有肥胖、激素等假說,但其背後的機制一直不為人所知。科學家一直以來用小鼠研究這個問題,比較受限制,因為小鼠是否有青春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而猴子的青少年期,跟人相似,作為實驗動物更有優勢。

 

猶豫過是否要按照「套路」出國去

  

劉真出生於山東濰坊農村,父母都是農民,母親希望他一輩子做事都要認真,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劉真平時話不多,有些靦腆,是個愛琢磨的人。

 

從山東師範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時候,他琢磨自己可能比較適合鑽研科研問題。2010年,劉真考上中科院神經所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正是後來的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在碩士二年級差不多要結束的時候,劉真覺得這個領域大有可為,決定留下來,爭取能夠做出點事情來。當時,劉真狠下了一番功夫進行小鼠胚胎的顯微操作練習。差不多有半年時間,他每天坐在顯微鏡前,繃直著腰,手、眼、腳並用操作6個小時,這才練就了不到10秒完成一次卵母細胞去核操作的過硬本領。

 

劉真碩士畢業的時候,轉基因猴子已經出生,但課題組在論文投稿上遇到了一些障礙。當時,孫強對劉真說,轉基因猴的技術並沒有多少創新性,如果能快速實現轉基因猴的繁殖,這才是重大進展。後來,劉真讀到一篇關於猴子精巢移植的文獻,不到兩年就能得到精子,但文獻並沒有提及精子功能如何。他琢磨著,這可能是一個實現加速繁殖的方法。和孫強老師討論後,他們很快就開展了這個實驗,利用轉基因猴的精巢也得到了轉基因猴。之前的轉基因猴工作由於有了子代猴,也最終在《自然》得以發表。

 

劉真坦言,博士畢業時,他也猶豫過是否要按照「套路」出國去做博士後,再回國成立自己的課題組。但他琢磨著,非人靈長類體細胞核移植還沒有解決,想要留下來繼續開展體細胞克隆猴的研究。「蒲慕明所長和王燕書記告訴我,只要做出了好的工作,所裡並不會看重是否有國外經歷,於是我徹底決定留下來。」

 

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位於一個荒島,對於年輕人來說,這裡的生活可能有點乏味,但劉真在這裡呆了7年之久。「多數情況下,科研本身並沒有什麼精彩可言,而是平淡的。不過,我喜歡呆在實驗室,可以琢磨些問題,而不用和外界打交道。」平臺晚上值班排不過來,劉真也會熬夜值班。有年春節,獸醫人員調配不開,劉真就沒回家,留在平臺餵養猴子。

 

2017年11月,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就誕生在這個平臺。儘管全世界從2002年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但一直沒有突破性的科學報導。最接近的一次是2010年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在做胚胎移植第81天時發生了流產。為什麼中科院神經所克隆猴團隊能成功,劉真事後也琢磨過:「一個事情的成功率很低,要不要去堅持?主要還是靠了踏實的工作,以及從不輕言放棄。」

 

年僅30歲的劉真,已經有了一個快兩歲的孩子。「做科研沒有必要耽誤家庭。」劉真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規律,除了中午和晚上陪孩子吃飯、玩耍,其他時間都在實驗室。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劉真偶爾也追劇,但他怕上癮影響工作有時就熬一個通宵看完。

 

網頁截屏

 

看似「破格」,但能力業績貢獻超過許多「海歸」

 

劉真現在是神經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一般而言,就算出國讀博士後,回來也差不多要三十五、六歲了。

 

這並不是神經所在人才評價上的第一次「破格」。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同樣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當神經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剛在原單位獲得副高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

 

一次次「破格」的背後,正是神經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的思維路徑。蒲慕明所長在許多場合都為「土博士」「土博士後」發聲音,他不止一次說,人工合成胰島素等重大突破,是由我國本土科學家做出來的,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科學家。年輕人在25歲到35歲是最有創新能力的,但多年以來的人才評價體系,使得很多這樣的人才都流失到了國外。等他們回來的時候,大都超過了35歲,整天忙著申請經費,難以在一線做創新工作。「如何把優秀的博士生、博士後留在國內一流的科研單位,給他們創新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各種機制鼓勵這樣的環境。」

 

「其實,我們在每次『破格』的時候都是有壓力的,好在壓力並沒有成為阻力。」黨委書記王燕坦言,不喜歡「破格」一詞,好像本身不符合標準才要打破標準。就拿劉真來說,沒有國外博士後經歷卻成為課題組長,看似「破格」,但不論從能力、業績、貢獻來說,都超過了許多「海歸」。「作為科研機構來說,制定科學的人才評價指標非常重要,神經所多年來實行以業績為準的考評和晉升機制,提供了切實的保障作用。」

相關焦點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中科院神經所成為目前全球唯一掌握克隆猴技術的科研機構。「論文發表後,本來還很擔心其他國家會迎頭趕上,現在做出了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優勢進一步拉大了。」鼓勵團隊攻關,實現有目標的探索「沒有通力合作,就不會有世界上首批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張洪鈞研究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年來他一直從事生物節律相關研究,讓他感到苦惱的是,最常見的實驗鼠,不僅晝伏夜出,而且代謝速率也和人類大不相同。
  • 【科技日報】劉真:練就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絕活
    幾天前,劉真轉發了一條招聘博士後的通知。「我們的設備去年底到位,年後開始調試,實驗室已經開始運轉了。」劉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讓劉真成為獼猴體細胞克隆技術的世界「冠軍」,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最年輕的課題組負責人。
  • 克隆猴團隊原定目標是2020年,緊迫感之下2017年就做出來了
    6月26日下午,上海市科技系統紀念建黨97周年主題活動暨中科院神經所克隆猴團隊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 先在一座山上呆了近4年,又在一座島上呆了近10年 14年來,和一群猴子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神經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研究員,每念及此,就覺得虧欠家人太多。
  • 中科院神經所孫強:「最美」稱號獻給獸醫團隊
    他覺得,其實為成功承擔了最累、最髒、最苦的工作的,是他的獸醫團隊,而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在「高光時刻」裡亮相,甚至接受採訪時,話也不知道怎麼說。「我覺得,『最美』的稱號應該獻給他們!」 獸醫最美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能夠挑戰成功世界級的科學難題,這支團隊肯定高手如雲。
  • 陪猴子的時間多於家人,最驕傲的是這個團隊|專訪克隆猴團隊負責人...
    在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一周歲之際,克隆猴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專訪,「最驕傲的是我們這個團隊,我相信,就算沒有克隆猴,也會做出其他工作。」眼下,該團隊正和所裡其他課題組合作疾病模型猴。要做疾病模型,就必須有足夠的模型數量,這正是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所在,使得猴子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我們一直都缺人,也一直在招志同道合的人。」孫強坦言。中科院神經所非人靈長類平臺地處偏僻的蘇州西山島,距離火車站還需乘坐兩小時的公交車,平臺現有正式員工20人,猴子差不多有1300隻。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 突破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這一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甚至有人公開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否定了克隆猴的可行性。2003年,《科學》曾發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論文稱,用現有技術克隆靈長類動物「是行不通的」。克隆猴的實驗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發生在2010年。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學家米塔利波夫率領團隊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發育至81天,以流產告終。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一年後,「中中」「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國頂級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再次成為焦點。 「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對加快新藥研發等有重要意義。」
  • 從追趕到領跑: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新聞—科學網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國頂級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再次成為焦點。「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對加快新藥研發等有重要意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說。用蒲慕明的話說,這樣重大的科研成果,其實是靠一支「精銳小團隊」攻關出來的。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等出席發布會。
  • 體細胞克隆猴第一人:技術無法申請專利,領先窗口期僅有一年
    在孫強團隊的研究記錄視頻中,研究人員注視著顯微鏡,在一閃一閃的偏振光下,操縱10微米左右極細的針頭在細胞裡吸取、注射,並儘可能減小細胞的損傷,其難度遠大於操縱繡花針。劉真是克隆猴上述實驗操作的第一完成人,現在他平均10秒鐘可以完成一個環節的操作。這是個技術活,要靠勤學苦練。蒲慕明稱,劉真現在是這個領域的世界冠軍。
  • 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將促進疑難病症新藥開發
    2018年1月25日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發)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左)和博士劉真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的情況。 (新華社發)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今天一歲了,研究員:陪它多過陪家人
    專訪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陪猴子的時間多於家人陪猴子比陪家人的時間更多,想去20世紀初的實驗小鼠夏令營地朝聖。在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一周歲之際,克隆猴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專訪,「最驕傲的是我們這個團隊,我相信,就算沒有克隆猴,也會做出其他工作。」
  • 11月27日,2年前,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2017年11月27日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 我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孫強研究員(左一)、劉真研究員(左二)和團隊成員在交流克隆猴近況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員與劉真研究員、張洪鈞研究員合作,三個研究團隊經過三年努力,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成功構建了世界首例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該項成果1月24日在線發表在權威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 「中國創造70年」「克隆猴」誕生背後:孤島建猴場,試錯5年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