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說丨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

2021-01-09 澎湃新聞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蒲慕明

9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

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論文研究進展報告,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報告。

這位學生很聰明、也特別努力,過去一年的工作是針對導師的一個假說所設計的兩種不同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都不符合假說所預期的結果。

他說雖然一年的工作都失敗了,仍不願放棄,又提出了另一種實驗,下幾個月準備再繼續努力,希望能證實這個假說。

如果還是失敗的話,就準備換一個論文題目。這個學生的實驗設計嚴謹,實驗數據和結論也可信,報告時思路清晰,對這個假說充滿信心。

在場的老師對這個學生都很滿意,尤其是他的導師對他不怕失敗的挫折,仍堅持努力工作尤其讚賞,也同意學生應該再努力做另一組實驗,如果還是不能證實這一假說,就換一個論文題目。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一個科學界普遍的現象。

就是學生和導師都沒有真正理解科學研究的本質,對假說和實驗的意義沒有正確的概念。

根據上世紀初Karl Popper對知識論和科學方法總結出的理論,也是目前科學哲學領域普遍接受的理論,假說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給實驗「證實」的,而是用來反駁的。

科學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證實(verify 或 prove)一個假說,而是尋找反證。

假說是一種猜想(conjecture),最好的實驗結果是能反駁(refute)它,從conjecture 到refutation,就完成了科研重要的一環。

假說如果不能預測實驗得到的結果,就需要進一步修正,提出一個能解釋實驗結果的新假說,這是對假說的重要反饋環節。

這種從假說到反駁到新假說的出現,是推動科學進展最有效的模式。

符合假說的結果不能說就是證實了假說,只能說結果支持了假說,假說可以繼續存在。

事實上,假說是永遠無法被證實的,因為是不可能對涵蓋所有實驗參數空間進行所有可能的實驗。

這位學生的兩組嚴謹的實驗,沒有得到假說預測的結果,應該認為是成功的而不是失敗的實驗。

如果第三組實驗也得不到預期的成果,那是更好的結果。

他完全不應該換題目,而是去重新提出一個修正的假說,能解釋他已獲得的實驗結果。

這個導師所提出的假說,是依據目前神經科學領域一般想法的假說,是目前流行的理論和研究範式(existing paradigm)的產物,如果實驗結果說明假說所預測的不正確,就說明目前領域的想法是有問題的,是需要修正的。

一個重要的假說、理論框架和範式(paradigm)能統治一個領域多年,就是因為所預測的現象與許多實驗結果符合,但是遲早總會發現有某些實驗結果是不符合的,不符合的結果多了,就到了推翻或革新假說的時候。

這時如果又有人提出了一個革新的修正假說,就會在這個領域造成Thomas Kuhn所說的研究範式的革新(paradigm shift)。

教科書中的重要理論、概念和假說,隨時間過程都會有大幅度修正,這反映的就是研究範式的革新。

我們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假說,遲早都是會被修正的,可是我們不知道是哪些假說、在什麼時候會被修正;能對這些修正過程有所貢獻,是我們創新性基礎研究的最高目標。

我們一般關注的創新,做新的實驗,觀察新現象,研發出新技術,都是基於目前領域已有的範式。我稱之為前瞻式(prospective)創新。

但是還有另一種模式的創新,是現在很少人做的,我稱之為「回顧式(retrospective)」創新。

這種創新不需要提出新的假說,設計新的實驗,而是用新方法或新技術去重新檢驗那些支撐教科書的假說、前人曾發表過的主要實驗結果。

這些假說可能是基於幾十年前的實驗結果所提出的。

當時的實驗技術與現在相比可能落後得多,得到的實驗數據也可能比較粗淺、甚至不可靠。但是因為這些假說都進了教科書,變成領域普遍接受的假說,也沒有人再去檢驗它們的實驗基礎的可靠性。

現在你用新的方法去設計實驗,重新檢驗它是否正確,雖然基本上只是用新方法重複別人的實驗,我相信可能有一半的機會,得到的實驗結果並不支持這個假說,很有可能對普遍接受的假說,重新提出質疑,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假說,甚至造成領域內研究範式的革新。這種回顧式的研究和前瞻式的研究一樣,都是屬於創新的範疇。

科學的發展就是不斷地修正已有的假說和理論。

前瞻式創新可能會獲得新的實驗結果,不符合現有範式,但需要實驗者主動去設計一些有針對性、能獲得反證的實驗,對不符合假說的結果高度重視(而不是像我說的那位研究生認為實驗失敗而捨棄他的發現)。

回顧式的研究方式,是直接去重新驗證已有假說的實驗基礎,直接去尋找假說的基礎是否有破綻,是一種更直接地對現有假說的正面衝擊,更可能造成研究範式的革新。

我強調回顧式創新,是我個人多年的親身體驗。

我的實驗室在神經科學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二十餘年前,我們針對教科書中統治了突觸可塑性領域半個世紀的赫伯(Hebb)假說(脈衝相關性學習法則),使用新技術(在體神經元膜片鉗記錄)、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實驗去檢驗赫伯假說,而發現了有脈衝時序依賴性的突觸可塑性,這個發現與同時期其他實驗室的類似結果一起,造成了目前教科書中的新版(有脈衝時序依賴性)的突觸學習法則。

重要的突破性(0到1)科研創新不是無中生有的,也不是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在一流期刊出了一篇好論文,而是在目前科學領域的基礎上,對現有的理論和技術有大幅度革新(產生研究範式革新);在符合現有領域的格局和範式之內的新發現和新技術,可以說是漸進式(1-100)的創新。

突破式創新的源頭常是一些特別有新穎性的想法,這種想法的出現常常是邏輯範疇外(beyond logic)的遐想和靈感,或統稱為想像力(imagination)或是創新力(creativity)。

想像力和創新力的本質和來源是值得研究的。這是一項需要結合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信息學、社會學,甚至藝術家和詩人的觀點,需要多學科一起共同研討的課題。

怎麼下手呢?也許可以針對曾有過重大突破性創新的科學家們,進行大量的案例研究。

也就是科學家心路歷程的研究;這不是「科學史」研究,而是「科學家」研究,探索這些科學家「想像力」(創新思維)出現的環境和個人的家庭、教育、經歷背景,尤其是創新思維出現的來龍去脈;也許可以從他們的個人回憶、自傳和訪問記錄,理出一些規律。

我們要建設一個有創新活力的社會,需要對創新的本質、對科研環境和教育模式,系統性地進行研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和方案。

這也許是哲學所可以考慮的研究方向。

一位研究意識的哲學家Daniel Dennett曾說過一個故事: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哲學家一起看魔術秀,一位女士站在一個箱子裡,頭伸出來講話。

魔術師拿了一把刀把盒子從中間切成兩半,這位女士還在說話。

科學家問哲學家這是怎麼回事?哲學家說「我認為魔術師並沒有切斷這位女士」。

科學家說「我當然知道沒有切斷,我是問這個魔術是怎麼做的?」,哲學家回答說「哦,這與我無關(not my department)」。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哲學家所關心的事與科學家完全不同,哲學家關心的問題經常與科學探索無關。

我們可以做個問卷調查,問科學家他們做科研的哲學基礎是什麼?哲學對你的科研探索有什麼貢獻?我們可以預期,絕大多數說不出什麼哲學基礎,也許有些人會模糊地說什麼「演繹法」、「歸納法」、「從歸納法探索自然現象的規律」等等。

但是,從我開始講的那個研究生和導師的故事來看,可以明確地說,如果他們對科學探索的本質、假說與實驗的意義有深一層哲學性的認識,對他們的科研工作進展,甚至是否能有創新性的貢獻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處在科學院內的哲學所,我認為應該聚焦「科學的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這是可以為科學界做出直接貢獻的方向。

科學院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就很需要有 「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課。

這不是像「統計學方法」那種教做科研所需的實際技術和方法,而是闡明科研探索的本質和途徑。

希望我們未來的學生不再認為他們做實驗的目標就只是為了「證實」某某假說。

歡迎關注

科普遼寧

原標題:《院士說丨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研究的本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研究的本質
    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論文研究進展報告,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報告。
  • 蒲慕明院士,B站開講神經生物學,1月就警告新冠病毒進化速度驚人
    能用bilibili來講課,也說明這個院士是個和年輕人可以無礙交流的人。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有篇報導中曾稱他為「科學界的一位超級明星」,上海的同事們則說,「他比中國還中國」、「很久很久以前他便有一個中國夢」、「他在科研管理、科研布局等很多方面的貢獻,不是一個國際學術大獎可以涵蓋的」。蒲慕明1948年在南京出生。1949年,還在襁褓之中的他便隨父母遠渡臺灣。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蒲慕明院士希望,通過中國腦計劃的設計,我國能夠在重要的前沿領域有一席之地。挑戰機遇並存中國腦計劃從討論到最終真正地落地,耗時之久周期之長,蒲慕明院士深有體會。他坦言,「我們研究的隊伍體量並不是很大,而且研究力量是分散的。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蒲慕明也親自去落實周專和郭愛克兩位組長加入神經研究所。 「許多人是因為有了蒲先生這樣的所長而來。」王燕告訴本報記者,「他是個真正『做』科學的人,線條很簡潔,是非、黑白也很分明,不僅對待科學是這樣,對任何人和事也都是這樣。」 正如郭愛克院士對蒲慕明的評價:「他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自閉症克隆猴已研究成功,未來將公布
    基普·索恩(Kip Thorne)、麗莎·蘭道爾、蒲慕明等全球頂尖科學家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在大會舉行前夕,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接受了新浪科技的採訪。目前,社會各界對我國的「腦計劃」都很關注,相對於美國和歐洲來,我國是後起者。
  • 蒲慕明:對科學哲學的一些看法
    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對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蒲慕明教授已確定參加即將於10月29-3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論壇上,蒲慕明教授將與其它一百多位頂尖科學家一道,探討更多相關話題。
  •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2020-08-27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2020-10-10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眾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眾科學素養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體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稱,在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以及推動後疫情經濟發展方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日益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2020-11-03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蹤「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有院士介紹,中科院化學學部討論陳敏恆的問題時,曾有人提出,胡黎明讀博士期間,陳正在做華東理工大學校長,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論文。但是,許多院士認為,既然是導師,既然署了名,就得負責,"在科學上,沒有什麼當官不當官"。    上海的一位院士說,導師沒有發現學生在造假,就說明導師沒有深入了解學生所做的工作,只是掛個名字,根本就不配做導師。
  • 院士說丨王小雲院士:密碼技術與區塊鏈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密碼協會會士(IACRFellow),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雲發表《密碼技術與區塊鏈》主題演講,她認為密碼技術解決信息安全性,哈希函數保障數據完整性,哈希函數和數字籤名算法一起保障可認證性和抵賴性。其中,哈希函數與區塊鏈關係十分密切,保障了區塊鏈的安全性。
  • 院士說丨雒建斌:認準的事情堅持去做
    鑽研摩擦現象數十年,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是名副其實的摩擦學專家。前不久,2020年度陳嘉庚技術科學獎頒給了「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項目主要完成人正是雒建斌。儘管當時有些失望,雒建斌卻意識到,偶然現象背後往往有必然,他開始格外留心生活裡各種與摩擦有關的細小現象。出差去杭州,雒建斌喝到了一碗蓴菜湯。「用筷子根本挑不起來蓴菜,我就開始琢磨它為何這麼滑溜溜。」說到這裡,雒建斌笑起來,他說無論看到什麼都會想起「超滑」。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因為不賺錢就會餓死,餓死了就再也無法感受這個世界,為了生存賺錢沒有錯。然而,社會的進步卻不是賺錢就能輕鬆解決的,他需要真正有科研和探索精神的人,通過對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 張院士,您往科學裡「摻沙子」讓人想起了當年的李森科!
    事實上,古代混沌的自然哲學有東西方之分,但現代科學經過300來年的發展,是全人類不同國籍的科學家一道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全球科學界早已形成了共同遵循的規範。牛頓定律就是舉世公認的科學原理,沒有什麼英國的牛頓定律、美國的牛頓定律、中國的牛頓定律之說。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導讀】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第二天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