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2020-12-05 騰訊網

中樞神經系統既影響胃腸系統又受胃腸系統影響,這就有了腸腦軸這種概念。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這種抑制作用主要通過抑制膽鹼能傳遞的調節和對括約肌區域平滑肌的刺激作用來實現。

2020年5月19日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DavidLevinthal和PeterStrick研究團隊將狂犬病病毒注射到大鼠的胃中揭示了大腦皮層與控制胃功能的外周副交感和交感神經的解剖學連接(2)。

在副交感神經環路中一級神經元在迷走神經的背運動核,二級神經元在孤束核,三級神經元在大腦皮層V層,這種三級神經投射結構解釋皮層通過控制副交感神經調控胃功能。胃逆行投射在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約81%的在島葉皮層,13%的在前額葉皮層。更有意思的是,影響胃副交感神經的皮質神經元主要集中在大腦左側半球。

而在大腦調控胃功能的交感神經環路中存在四級通路,一級神經元位於腹腔神經節,二級神經元位於脊髓中間外側柱,三級神經元位於腦幹的延髓頭端腹外側區,四級神經元位於大腦皮層V層。逆行標記的皮層的神經元62.2%位於初級運動皮層,15.4%位於初級體感皮層和8.3%位於次級運動皮層。影響胃交感控制的皮質神經元位於右半球。

影響胃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皮層神經元分布,圖引自2.

儘管胃腸道內有一個巨大的神經元網可以控制胃腸的功能,但是它還是存在與大腦相連的神經通路。目前研究發現在腸神經系統存在約2-6億個神經元,相當於脊髓中神經元的數量(3)。

目前臨床研究發現精神情緒因素會引起腸胃疾病。本文繪製了胃-大腦的功能神經解剖結構,為了解大腦如何調節這些胃腸道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些解剖連接可以解釋壓力如何導致潰瘍和其他胃腸道疾病:自上而下的神經通路中特定的節後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元亞群可能參與介導了與情緒有關的胃腸道運動。

參考文獻:

1.E. A. Mayer,Gut feelings: The emerging biology of gut-brain communication. Nat.Rev. Neurosci. 12, 453–466 (2011)

2. Multipl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stomach

3.Furness, JB. TheEnteric Nervous System. Blackwell; Oxford: 2006.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all aspects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Rev. Neurosci. 12, 453–466 (2011)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壓力調節可能是治療胃腸疾病...
    科學家發現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儘管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我們的活動、思維和感覺方式會影響胃功能,但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這些影響的起因是大腦皮質區域。他們將分析僅限於感染RV的皮質神經元被限制在V層(大腦皮層的皮層下輸出的起源)的情況下。為了將皮層標記分離為副交感神經或交感神經迴路,他們仔細調整了生存時間,並在某些動物中採用了雙側副肌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切除術(圖1)。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損傷和間接結構-功能中斷預測腦卒中後缺損 2,聽覺驚嚇反射的適應性是最低意識狀態的一種新標誌3,上行覺醒系統的光遺傳學操作可調節皮層寬帶gamma頻段能量,並能揭示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功能缺陷4,野生型和脆弱X模型小鼠在NMDAR和mGluR依賴性長期突觸抑制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結構可塑性解離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近些年來腸腦軸的研究十分火熱,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投射,進行密切的聯繫。其實除了腸道以外,大量研究表明腎臟、心臟、肝臟、脾等內臟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解剖學連接。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從丘腦到視皮層的視覺信息輸入 2017-01-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神經突觸連接的數量上,神經元下行反饋遠大於上行投射,揭示這些廣泛分布的神經反饋的功能、組織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參與調控、整合上行投射視覺信號的神經機制是當前視覺神經科學家的重大挑戰。
  • 心理所揭示高分裂型特質個體表現出皮層紋狀體功能連接異常
    然而,現有的大部分研究仍局限於行為學研究,缺少在腦結構和功能方面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及其合作者率先啟動了我國大陸第一個探討分裂型特質個體的行為和神經機制的大範圍縱向追蹤研究。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結合高通量功能成像技術製作的皮層神經元網絡,達到單細胞的解析度,其中每一根「線」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都能看見,一些神經元根據它們在活腦中的活動方式被編成不同顏色。這也是功能連接組學上的最新樣本。 據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消息,由該所和哈佛醫學院(HMS)、弗蘭德斯神經電子學研究所科學家(NERF)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最大的腦皮層神經元連接網絡研究報告,揭示了腦網絡組織中的一些關鍵因素。
  • ...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耳穴刺激調控偏頭痛「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耳穴刺激調控無先兆性偏頭痛關鍵環路--"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機制,這也是劉波主任研究團隊在中西醫結合研究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探索。偏頭痛在中醫屬「頭痛」範疇,本病發病在腦,但與心肝腎密切相關,因此,中醫很早就採用耳穴電刺激(主要為心肝腎穴)來治療偏頭痛,其療效確切,安全、經濟且便於操作及推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機制未明。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最新Science雜誌封面,發布了知名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最新腦科學成果:他們七年磨一劍,重建了非常複雜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哺乳動物神經線路圖。這種高堆積密度讓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工作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以往的研究都停留在整體成像方面,但這一次,科學家們的重建工作真正深入到了神經元的連接。
  • 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Federio Rossi團隊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patial connectivity matches 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使用狂犬病毒示蹤、在體鈣成像等多重前沿技術,揭示了皮層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摺疊和局部相關性在初級感覺運動區較強,而在前額葉等聯合區較弱,這與聯合皮層結構拓撲的遺傳約束減少一致。總而言之,我們的結果表明,在活體MRI範圍內可以測量到的對皮質厚度的模式化遺傳影響,可能是皮層摺疊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聽覺皮層和運動皮層建立的連接,神經元發揮增強效果·抑制功能
    實驗小組用小鼠作為目標,在大腦上設立了一套虛擬實境設備,通過這套設備,可以和的小鼠大腦連接,控制它所能夠聽到的聲音的源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遙控地操縱小鼠的聽覺系統,使得它總是聽到我們希望它所聽到的聲音。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3,Cell Rep:研究揭示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 來源:轉化醫學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神經星形膠質細胞中一種重要的能量調節劑——AMPK的缺失會導致神經元死亡,進而導致動物自發性腦癲癇發作。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  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