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型特質指與精神分裂症譜系病理學相關的高危特質。已有研究提出社會快感缺失(即在人際交往中的愉快體驗的降低)是精神疾病的有效預測因素之一。然而,現有的大部分研究仍局限於行為學研究,缺少在腦結構和功能方面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及其合作者率先啟動了我國大陸第一個探討分裂型特質個體的行為和神經機制的大範圍縱向追蹤研究。該項目以識別精神疾病的風險和保護因素、未來實現即時有效的管理和幹預為目標,通過靜息態腦影像數據,比較了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n=21)與對照組(n=30)的皮層紋狀體功能連接,並探討了情緒加工與皮層紋狀體功能連接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表現出腹側紋狀體與前扣帶皮層、腦島、背側紋狀體與運動皮層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而背側紋狀體與後扣帶皮層的功能連接降低。同時,研究還發現腹側紋狀體和前額葉皮層之間的功能連接與期待型愉快體驗和情緒表達抑制有關。
該研究提示分裂型特質,特別是社會快感缺失可能與獎賞系統功能連接的早期改變有關。未來在高危群體和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研究能夠為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證據。
該研究受中國科學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資助。目前已經在線發表於Psychological Medicine。
論文信息:Wang, Y., Liu. W. H., Li, Z., Wei, X. H., Jiang, X. Q., Geng, F. L., Zou, L. Q., Lui, S. Y., Cheung, E. F. C., Pantelis, C., Chan, R. C. K.* (2015). Altered corticostriat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social anhedo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doi:10.1017/S0033291715001592.
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