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揭示大腦皮層形態和功能的關聯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腦的結構特徵是實現腦功能的物質基礎。在微觀層面,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結構決定了神經網絡的計算機制,從而在本質上決定了神經網絡的功能,神經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來研究微觀層面上的神經網絡結構如何實現簡單的功能。複雜的腦功能依賴於更大規模的全腦神經網絡來實現至今尚不清楚複雜的腦功能是如何全腦神經網絡實現的在宏觀層面上,儘管結構決定功能是神經科學的共識,但大與功能的關係尚未被揭示。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科學重點實驗副研究利用大規模神經影像數據系統地探索和檢驗了宏觀層面的腦皮層形態特徵與腦皮層內在神經活動特點之間的關聯實踐了前期提出的發現到「驗證神經影像大數據研究框架(楊志左西年2015)。在發現,利用數據挖掘方法gRAICARYang et al., 2008; 2012; 2014)分別將6個皮層形態學(體積、面積、厚度、溝回指數、曲率、溝回深度)的全圖譜和6個皮層神經活動(低頻震蕩幅度、相對低頻震蕩幅度、局部活動一致性、稍大範圍的局部活動一致性、度中心度、特徵值中心度)的全腦圖譜分解為若干皮層圖譜成分,每個成分代表了不同的個體間變異規律。來自不同形態學和功能個體間變異規律相似的成分被gRAICAR為一組,稱為多模態共變單元(Multi-metric co-variance unit, MMCU)。圖1展示了其中一個MMCU,並描繪了其各成員之間的共變關係強度。在驗證,這些MMCU作為研究假設,在另一組獨立的數據中重新計算每個MMCU所包含的12個皮層圖譜間的共變關係,計算並統計檢驗新的共變關係與原假設中的共變關係之間的一致性。經過驗證15重複性MMCU檢測,它們分別揭示了不同的腦皮層形態學特徵與皮層功能特徵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的意義在於:首先,它系統地展現了健康人整個皮層內的結構與功能間的關聯,提供了構功能關係交互式查詢資料庫(https://yangzhi.shinyapps.io/showCovGraph_R)。用戶點擊任何形態學或功能圖譜中的任何位置,即可獲取與此位置具有共變關係的其他形態、功能圖譜。通過這一資料庫,研究者可清晰了解皮層結構與功能各測量指標之間的聯繫,並且發現未知的結構——功能關聯。其次,它系統刻畫了6個皮層功能測量與皮層結構間的關係(圖2),使研究人員對皮層現有功能測量的生物學意義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它為整合來自多模態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徑(圖3具體來以往許多研究利用不同結構、功能測量對同一問題(如精神分裂症的腦機制)開展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結論。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結論間是否存在關聯。結合該研究的成果,以往多模態的研究結果可以被整合。同時,該研究的結果可對一些尚未應用於某問題(如精神分裂症)的測量進行預測,如根據顳上回的皮層體積(結構測量)與度中心度(功能測量)的共變關係,研究人員可由已知的精神分裂症的顳上回體積異常預測顳上回的度中心度異常,進而在實際數據中驗證。此外,該研究所應用的數據均為公開數據,數據分析代碼全部公開以利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

  該研究已在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期刊在線發表:Yang Z*, Qiu J, Wang P, Liu R, Zuo XN* (2016). Brain structure–function associations identified in large-scale neuroimaging data. Brain Struct Funct. DOI 10.1007/s00429-015-1177-6。

    文章連結 

 

    圖1. 研究中發現的一個多模態共變單元(Multi-metric co-variance unit, MMCU)。該圖顯示了12種形態和功能圖譜的共變關係。在不同圖譜中,皮層各區域具有不同的數值。

 

    2.A6個形態和6個功能測量之間的總體共變關係。(B)將A)中右上角放大後更清晰地顯示出6個功能指標與形態指標的關係。

 

    3. 基於先驗知識精神分裂症穩定出現顳上回的體積異常,該研究成果可對不同皮層位置的面積、特徵值中心度、度中心度等形態和功能指標的異常做出預測。

  腦的結構特徵是實現腦功能的物質基礎。在微觀層面,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結構決定了神經網絡的計算機制,從而在本質上決定了神經網絡的功能,神經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來研究微觀層面上的神經網絡結構如何實現簡單的功能。複雜的腦功能則依賴於更大規模的全腦神經網絡來實現,但至今尚不清楚複雜的腦功能是如何由全腦神經網絡實現的。在宏觀層面上,儘管結構決定功能是神經科學的共識,但大腦皮層形態與功能的關係尚未被揭示。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楊志等利用大規模神經影像數據,系統地探索和檢驗了宏觀層面的腦皮層形態特徵與腦皮層內在神經活動特點之間的關聯,實踐了其前期提出的從「發現」到「驗證」的神經影像大數據研究框架(楊志,左西年,2015)。在「發現」階段,利用數據挖掘方法gRAICAR(Yang et al., 2008; 2012; 2014)分別將6個皮層形態學指標(體積、面積、厚度、溝回指數、曲率、溝回深度)的全腦圖譜和6個皮層神經活動指標(低頻震蕩幅度、相對低頻震蕩幅度、局部活動一致性、稍大範圍的局部活動一致性、度中心度、特徵值中心度)的全腦圖譜分解為若干皮層圖譜成分,每個成分代表了不同的個體間變異規律。來自不同形態學和功能指標、但個體間變異規律相似的成分被gRAICAR辨識為一組,稱為多模態共變單元(Multi-metric co-variance unit, MMCU)。圖1展示了其中一個MMCU,並描繪了其各指標成員之間的共變關係強度。在「驗證」階段,這些MMCU被作為研究假設,在另一組獨立的數據中重新計算每個MMCU所包含的12個皮層圖譜間的共變關係,計算並統計檢驗新的共變關係與原假設中的共變關係之間的一致性。經過「驗證」階段,15個高可重複性的MMCU被檢測到,它們分別揭示了不同的腦皮層形態學特徵與皮層功能特徵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的意義在於:首先,它系統地展現了健康人整個皮層內的結構與功能間的關聯,提供了結構功能關係交互式查詢資料庫(https://yangzhi.shinyapps.io/showCovGraph_R)。用戶點擊任何形態學或功能圖譜中的任何位置,即可獲取與此位置具有共變關係的其他形態、功能圖譜。通過這一資料庫,研究者可清晰地了解皮層結構與功能各測量指標之間的聯繫,並且發現未知的結構——功能關聯。其次,它系統地刻畫了6個皮層功能測量與皮層結構間的關係(圖2),使研究人員對皮層現有功能測量的生物學意義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它為整合來自多模態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徑(圖3);具體來講,以往許多研究利用不同結構、功能測量對同一問題(如精神分裂症的腦機制)開展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結論。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結論間是否存在關聯。結合該研究的成果,以往多模態的研究結果可以被整合。同時,該研究的結果可對一些尚未應用於某問題(如精神分裂症)的測量進行預測,如根據顳上回的皮層體積(結構測量)與度中心度(功能測量)的共變關係,研究人員可由已知的精神分裂症的顳上回體積異常預測顳上回的度中心度異常,進而在實際數據中驗證。此外,該研究所應用的數據均為公開數據,數據分析代碼全部公開以利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
  該研究已在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期刊在線發表:Yang Z*, Qiu J, Wang P, Liu R, Zuo XN* (2016). Brain structure–function associations identified in large-scale neuroimaging data. Brain Struct Funct. DOI 10.1007/s00429-015-1177-6。
    文章連結 
 
    圖1. 研究中發現的一個多模態共變單元(Multi-metric co-variance unit, MMCU)。該圖顯示了12種形態和功能圖譜的共變關係。在不同圖譜中,皮層各區域具有不同的數值。
 
    圖2.(A)6個形態和6個功能測量之間的總體共變關係。(B)將(A)中右上角放大後更清晰地顯示出6個功能指標與形態指標的關係。
 
    圖3. 基於先驗知識「精神分裂症穩定出現顳上回的體積異常」,該研究成果可對不同皮層位置的面積、特徵值中心度、度中心度等形態和功能指標的異常做出預測。

相關焦點

  • 心理所揭示視覺背側通路和嗅覺系統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與發展心理學研究室張弢研究組以人類被試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氣味對運動方向的判斷是否存在影響,從而在行為水平上探索嗅覺和視覺背側環路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基本的思想是,先讓被試在兩種不同的氣味和兩個不同的運動方向之間建立起關聯,然後測試被試在不同氣味呈現下的方向分辨能力是否存在差異(圖2)。
  • 首次揭示:慢性痛會損害大腦結構和功能
    因為,科學家最近發現,慢性疼痛會損害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影響他們的睡眠、情緒,導致更重的焦慮和抑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  最近,《人腦圖譜》上發表了一項來自上海科學家的成果,首次揭示了慢性痛的病因與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該論文利用雙生子和家系人群的彌散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從遺傳度(heritability)相似性和遺傳相關性(genetic correlation)兩個角度,揭示了左右側同源腦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眾所周知,左右半腦之間高度相似,但也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對稱性,這是人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規律之一。
  • Science:復旦大學等全球296個單位協作,首次系統揭示人類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是我們複雜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人皮質表面積和厚度的變化與神經,心理和行為特徵有關,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MRI)在體內進行測量。對模型生物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影響皮層結構的基因,但對影響人類皮層結構的常見遺傳變異知之甚少。
  • 「題說」大腦皮層功能(詳解)
    2020年7月浙江高考16.人的一側大腦皮層外側面示意圖如下,圖中甲、乙、丙和丁表中央溝示部位。
  •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2017-10-24 心理研究所 【字體:  人類大腦皮層具有複雜的層級結構,分別管轄功能等級組織特性。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是可靠無創的腦成像技術,已廣泛用於研究皮層功能內在等級特性。以往各類人腦皮層圖譜的劃分和建立普遍基於局部梯度算法或全局相似度算法,忽略了這一皮層多尺度內在架構。
  • Science:人類大腦皮層的結構受到哪些基因影響?
    人類的大腦皮層雖然只有3毫米厚,卻是高級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
  • 神經所發現大腦皮層維持其興奮和抑制平衡的新策略
    3月22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舒友生研究組的最新成果:大腦皮層維持興奮和抑制動態平衡的新機制,即神經元的膜電位水平可以調控反饋抑制的強度。該工作由朱潔、江漫、楊明坡和侯晗等合作完成。
  • 大腦皮層分類及功能
    大腦皮層的功能有很多,而且比較抽象,因此我們記憶起來比較繁瑣,今天小編為大家稍微做了一下總結分析,希望大家的思路可以更清晰一點!1.大腦皮層的分類2.大腦皮層的功能★Frontal lobeBroca's area for speech 布洛卡氏區(大腦左前下部控制言語的部分)Moral, emotions, reasoning and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然而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3月25日,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 (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然而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2020年3月25日,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由140億神經元組成,有非常複雜的功能分區。實際上,我們每一個重複的行為都會在大腦形成功能區,比如說,喜歡畫畫的人會在大腦形成「畫畫的功能區」,畫得越多,這個畫畫的功能區佔據的神經元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會越複雜。科學家還發現,這些分區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並不是亂安排的,而且每個人的大腦分區位置很相似。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越來越精確的認識我們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依託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建立的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水分、光照和磷元素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之間的關聯。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西媒:肥胖改變大腦形態和結構 使肥胖者更難控制體重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西媒稱,肥胖可能與大腦的形狀和結構的改變有關,脂肪的堆積及其對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證明這一點。肥胖的日趨普遍導致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此外,先前的一些研究也將肥胖與加速認知功能障礙和痴呆風險的增加聯繫在一切,這表明肥胖很可能引起大腦的變化。報導稱,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變化,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1.2萬名參與者的腦成像結果。生物樣本庫研究始於2006年,旨在研究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等與人類重大疾病的關聯。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從進化角度劃分大腦皮層——新皮層和舊皮層
    雖然在之後的歲月裡,生命的形態千變萬化,複雜程度也嘆為觀止,但這種感知外界環境並做出反應的功能卻被延存了下來。並且,動物專門進化出來一套複雜的系統,來處理與外界環境的交互。這套系統便是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最高級的中樞,就是大腦皮層。
  • 心理所合作研究發現大腦內在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大五」人格特質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技術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任務,可以探測大腦內在功能架構。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其國際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術對人格特徵的大腦功能架構研究這一難題進行了初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