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人類大腦皮層的結構受到哪些基因影響?

2021-01-19 生物通


人類的大腦皮層雖然只有3毫米厚,卻是高級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人類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變化與神經、心理和行為特徵相關,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MRI)進行測量。不過,哪些遺傳位點影響了大腦皮層的結構,目前還了解不多。

人類的大腦皮層雖然只有3毫米厚,卻是高級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人類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變化與神經、心理和行為特徵相關,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MRI)進行測量。不過,哪些遺傳位點影響了大腦皮層的結構,目前還了解不多。


為了鑑定與人類皮層結構相關的遺傳變異,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60個隊列中的5萬多名個體的大腦MRI數據,開展了全基因組關聯薈萃分析。他們分析了整個皮層以及34個功能已知的皮層區域的表面積和平均厚度。


研究人員發現,常見的遺傳變異解釋了大腦皮層表面積差異的三分之一,並解釋了皮層厚度差異的四分之一。他們的結果似乎支持放射單元假說(radial unit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皮層表面積受到神經祖細胞增殖的影響,而皮層厚度受神經元分裂次數的控制。這項成果於3月20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澳大利亞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的Katrina Grasby及其同事在論文中寫道:「皮層的高度多基因結構表明,不同基因參與了特定皮層區域的發育。」此外,影響皮層結構、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基因位點之間存在重疊,這些表型之間的相關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人員採集了51,665名個體(主要是歐洲血統)的大腦MRI數據,對皮層表面積和皮層厚度進行全基因組關聯薈萃分析。他們一開始檢查了33,992名個體的70種不同表型,然後又對17,673名參與者重複了他們的分析。


在經過多次檢測校正後,他們發現有199個基因座與皮層結構相關。其中,187個基因座影響了皮層表面積,而12個影響了皮層厚度。他們估計,常見變異解釋了34%的皮層表面積變化,也解釋了26%的皮層厚度變化。


在他們發現的基因座中,rs1117173是與皮層表面積相關的基因座,這個數量性狀位點可能影響胎兒和成人皮層中的核糖體蛋白RPS26;rs12630663也與皮層表面積相關,它在中胚層轉錄因子Eomes基因附近。同時,與皮層厚度相關的基因座rs533577是RPSA的胎兒皮層eQTL,RPSA編碼層粘連蛋白受體。


研究人員指出,皮層表面積和厚度之間存在負的遺傳相關性。影響皮層表面積的許多遺傳變異會影響胎兒發育過程中神經祖細胞所表達基因的調控。不過,影響皮層厚度的遺傳變異會影響成人大腦樣本中那些活躍的調控元件。他們認為,這些結果與放射單元假說是一致的,該假說認為影響表面積和厚度的發育機制不同。


作者在文中寫道:「這項工作確定了與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相關的基因組範圍內重要位點,讓人們對大腦皮層的遺傳結構及其圖案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cerebral cortex



相關焦點

  • Science力作:多國科學家合作描繪人類大腦皮層的遺傳結構
    他們確定了199個重要的基因座,並發現了顯著富集的基因座,這些基因座能夠影響產前皮層發育過程中活躍調節元件的總表面積,從而支持了放射單位假說。 影響區域表面積的基因座聚集在Wnt信號通路基因的附近,從而影響祖細胞的擴增和區域身份。皮層結構的變化與認知功能、帕金森氏病、失眠、抑鬱、神經質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均具有遺傳關聯。
  • Science:復旦大學等全球296個單位協作,首次系統揭示人類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是我們複雜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人皮質表面積和厚度的變化與神經,心理和行為特徵有關,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MRI)在體內進行測量。對模型生物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影響皮層結構的基因,但對影響人類皮層結構的常見遺傳變異知之甚少。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Science:人類特有基因決定腦容大小
    2015年3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類約有99%的基因與黑猩猩相同,只有極小部分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即人類的大腦是黑猩猩大腦的三倍大。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基因組為了觸發大腦發育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神經前體細胞發育關係及LINC00943在小鼠發育皮層中的oRG維持重要功能驗證兼顧腦細胞發育時程和空間分布兩方面,研究者系統總結了人類大腦皮層中不同類型神經元產生的時間周期和關鍵的調控基因。研究團隊首次在胚胎24周的額葉神經元中記錄到動作電位信號,說明額葉神經元相比皮層其他區域(PL,TL和OL)更早具備了電生理活性,並擁有更為複雜的細胞形態結構,在電生理水平揭示了大腦皮層各區域發育成熟的時序差異。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Science重磅!人類特有的基因能夠觸發猴子長出更強的大腦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MPI-CBG)的研究員與日本川崎中央研究所實驗動物(CIEA)和慶應義塾大學的同事合作發現,當狨猴體內的這個基因表達到人體生理水平時,會引起大腦皮層腫大。這表明ARHGAP11B基因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導致了大腦皮層的擴張。
  • 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大腦皮層解剖結構的「主管」——遺傳因素
    CraigVenter 研究所的NicholasSchork領導的國際研究協會報告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大腦皮層發現的高度一致的解剖結構是由遺傳因素控制的。該項研究於7月26日被發表在PLOSGenetics上。負責主管人類意識、記憶、語言和思維的大腦上皺巴巴的大腦皮層,在所有個體都有高度相似的組織結構模式。
  • 2020年3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4.Science:從929個不同的基因組了解人類遺傳變異和種群歷史doi:10.1126/science.aay5012為了了解總體遺傳多樣性而對不同人群進行的基因組測序落後於對特定人群的深入研究。為了增加我們對人類遺傳多樣性的理解,Bergstrom等人在「人類基因組多樣性項目(Hum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中對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該項目旨在了解人類人口歷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作者的研究增加了有關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印第安人種群的數據,並表明多樣性往往是由於單核苷酸水平的差異而不是拷貝數變異所致。
  •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影響之下,現代人類的腦袋不那麼圓了
    現代人類(智人)的腦袋並不是一直是球形的,而是逐步進化來的,在大約 35000-10000 年前,才有了現在的形狀。大約 20-30 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顯示,當時人類的腦袋更加扁長。人類的腦袋如何從扁長的橢球形變為今天的球形?哪些基因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發揮了作用?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人死之後,腦組織很快就會腐爛。
  • 科學家找到人類特異性基因,可讓動物長出類似人類的腦結構
    特殊的ARHGAP11B基因研究人員從小鼠胎兒組織和人類大腦組織中分離出不同類型的幹細胞和祖細胞。與人類大腦「大而摺疊」的特點相反,小鼠大腦是「小而光滑」,研究人員分離出特定組織後,比較了在各種細胞類型中活躍的基因,並鑑定出僅存在於人類且在大腦發育中起作用的56個基因。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stnatal connectomic development of inhibition in mouse barrel cortex」。
  • Sci Adv: 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幹細胞多樣性促進大腦皮層複雜性
    我們看到的是在發育早期的新的複雜細胞族群,」兒童基金會CNR主任Tarik Haydar博士說:「我們的最新研究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了解這些細胞在形成大腦皮層中的作用。」大腦皮層出現在發育的早期,是高階認知,社交行為和運動控制的樞紐。雖然有充分的文獻證明大腦皮層和大腦具有豐富的神經多樣性,但對這種變化如何產生的了解相對較少。
  • 狨猴實驗揭秘人類進化,人類特異性基因可引起新皮質擴張
    大腦擴張是人類大腦進化中一個重要的特徵。《科學》上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基因會引起新皮質變大,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前有研究表明,人類特異性基因ARHGAP11B,在小鼠和雪貂中會引起新皮質(neocortex)變大,大腦體積進而增大,但其與靈長類動物進化的相關性尚不清楚。
  • 人類特有的基因,被植入到狨猴的大腦,出現了人類的大腦皮層!
    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人類基因有沒有可能和動物的基因相結合,產生新的個體呢?根據科學雜誌的論文來看,德國和日本的科學家就將人類的基因,注入到了狨猴胚胎大腦當中,而最終的結果更是讓人不寒而慄。 在7個狨猴胚胎當中植入了人類的基因,在102天的時候發現狨猴的大腦皮層發生了新的改變,可以看得出來普通狨猴胎兒的大腦非常的小
  •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不同細胞類型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鑑定出了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通過與小鼠的類似腦區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二者在結構和細胞類型方面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差異。這強調了在研究模式生物之外,直接研究人腦的重要性。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特定的基因,讓大腦更強大人類基因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只有些許的差別,但是人卻有著更大的腦容量,而且更加聰明。在這些差別中,究竟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的特別?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也正因如此,研究人員推斷:人類特有的ARHGAP11B基因,很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導致了大腦新皮層的擴展,從而導致了人類大腦的快速進化。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最近,科學家們將一個人類特有的基因轉入到了猴子之中,使其長出了更加強大的頭腦。這項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這個人類特有的基因,可能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很可能是人類區別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重要原因。但是,這個基因的出現,卻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自閉症與基因研究背景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成千上萬個基因的遺傳變異與複雜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他們使用CRISPR-Cas9技術,在孕期小鼠子宮內的小鼠大腦風險基因中引入移植編碼,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擾動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作者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性和進化上保守的基因模塊。結果表明,複雜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在整個擾動中都受到影響,代表了ASD/ND風險基因模塊的關鍵細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