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壓力調節可能是治療胃腸疾病...

2020-11-28 前瞻網

科學家發現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壓力調節可能是治療胃腸疾病「最佳良方」

 Evelyn Zhang • 2020-06-09 11:44:36 來源:前瞻網 E3390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並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壓力——可能正是導致潰瘍和其他胃腸疾病的「罪魁禍首」。

相關研究最新發表於《PANS》上,題為「Multipl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stomach」。

儘管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我們的活動、思維和感覺方式會影響胃功能,但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這些影響的起因是大腦皮質區域。

研究人員們將狂犬病毒(RV)注射到大鼠胃的前壁,並使用逆行神經元病毒的逆行轉運來標記最直接影響該器官的皮質神經元。

他們將分析僅限於感染RV的皮質神經元被限制在V層(大腦皮層的皮層下輸出的起源)的情況下。

為了將皮層標記分離為副交感神經或交感神經迴路,他們仔細調整了生存時間,並在某些動物中採用了雙側副肌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切除術(圖1)。

結果顯示,影響胃的副交感輸出的皮質神經元來源於喙島和內側前額葉皮層的部分區域,這些區域與互感和情緒控制有關。

研究人員提示稱,副交感神經向胃部的信號輸出往往會增加胃分泌物的產生,並增強平滑肌收縮。相反,則會產生抑制作用。這兩組輸出都會改變胃的微環境,從而通過控制酸、蛋白分解酶、粘蛋白和免疫因子改變胃的微生物群組,影響胃功能。

他們得出結論稱,腸道與大腦是相互作用的,除了一些常規治療以外,採用心理、認知行為治療等,也可能對治療胃腸道疾病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5/19/200273711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中樞神經系統既影響胃腸系統又受胃腸系統影響,這就有了腸腦軸這種概念。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胃腸功能紊亂能引起抑鬱焦慮症嗎?有什麼樣的症狀?看專家的理解
    但是,一般情況下胃腸功能的紊亂可能並不會引起焦慮抑鬱症,但是胃腸功能紊亂往往都是焦慮抑鬱症導致的胃腸功能改變,屬於功能性疾病的一種。但是,由於叫法真的太多了,讓很多的患者和家屬都蒙了,一個醫生一個叫法,患者都不知自己得了多少病,更加的焦慮。
  •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一個新區域 擁有獨特功能
    Michio Kaku 將大腦稱作「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物體」。即便已有大量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是不時有新發現。經過對人類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持續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表過不少期刊文章(以及出版了大量主題書籍)的 George Paxinos 教授,再一次宣布了他的新發現。
  • 武漢國醫堂胃腸醫院:胃腸功能紊亂的症狀有哪些,能自愈嗎?
    胃腸功能紊亂又稱胃腸神經官能症,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前提下,精神因素為本病發生的主要誘因 如情緒緊張、焦慮、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煩惱、意外不幸等,均可影響胃腸功能正常活動,進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障礙。
  • 大腦「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治療神經疾病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研究已經發現,有兩種不同功能支持著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一種是促進,快速增長的電脈衝信號可以放大改變突觸形狀;另一種是抑制,減少這一類型的信號。兩種形式共同作用使大腦保持平衡,防止癲癇等神經紊亂疾病的發作。Hoppa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平衡大腦的可塑性,並穩定突觸連接。」
  • Nat Commun:發現控制進食的大腦區域!厭食症患者或迎來救星!
    2019年7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就像交響樂一樣,大腦的多個區域協同工作來調節對食物的需求。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在大腦的情緒中樞杏仁核內發現了一個交響樂指揮器--一個控制食慾抑制和活動的大腦區域。
  • 胃腸道疾病早發現,可吞咽設備未來可期
    胃腸道是一個有內腔的管狀器官,可以被劃分為幾個功能不同的區域,這些局部組織特性為可吞咽電子設備的目標檢測和治療提供了獨特的機會。根據它們的解剖位置,胃腸道分為:1.食道進食後,食物最先到達食道,並通過蠕動收縮輸送到胃中。
  • 人類大腦新區域被發現:或能幫助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憑藉著更好的染色和成像技術,澳大利亞神經科學研究所(NeuRA)的George Paxinos教授找到了人類大腦中一塊隱藏的區域——Endorestiform Nucleus。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近日,來自西奈山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大腦中扮演清道夫角色幫助清理死亡細胞的免疫細胞,或在小鼠和人類機體行為的調節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2020-09-1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超聲波可控制大腦行為決策 治療毒癮和抑鬱症新希望
    北京時間5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試驗中,科學家將超聲波脈衝對準獼猴大腦,從而控制它們的決策判斷,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人類毒癮和抑鬱症治療
  • Nature:大腦中控制社交記憶的區域同時引發攻擊性行為
    2018年1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哥倫比亞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可以幫助機體做出什麼時候攻擊入侵者以及何時接受入侵者的決定的大腦區域。這個大腦區域稱CA2,是海馬體的一部分。海馬體是一個更大的腦結構,此前相關研究表明海馬體對於機體感受其它人,地方,事物和事件的記憶至關重要。
  • 疾病營養|莫沙必利聯合多潘立酮對腸內營養期結直腸癌患者胃腸功能...
    但結直腸癌手術過程對患者機體和心理的創傷可能損傷胃腸功能,影響腸內營養的吸收。夏陽等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術後血漿D-乳酸、尿乳果糖含量較術前顯著升高,這說明手術可能損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導致菌群移位。多潘立酮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胃動力藥,通過外周阻滯作用直接作用於胃腸道,刺激胃腸蠕動,因而起效快。吳開華將多潘立酮用於胃腸術後迅速改善了排便困難症狀,也提示多潘立酮對改善胃腸功能作用顯著。
  • 促動力藥物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應用
    第一,胃食管結合部由多個結構構成其抗反流功能:下食管括約肌的順應性和產生的腔內壓力、膈肌腳(食管裂孔)的順應性和產生的腔外壓力、膈食管膜的完整性(將下食管固定於膈裂孔)、腹段食管和胃底組成His角(為銳角)而形成的抗反流「閥瓣」。任一結構形態和功能異常引起的抗反流能力下降均可導致反流增加[6]。第二,胃食管低動力狀態是GERD的主要動力學特徵,也是胃食管反流常見的誘發或加重因素。
  • 部分汶川地震倖存者大腦區域功能失常
    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研人員8月31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說,一些汶川地震倖存者在震後10多天裡便出現大腦區域功能失常現象。研究人員認為,這提醒人們在大災難後應對災民迅速開展心理幹預和相關治療。領導這項研究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龔啟勇對記者說:「從地震發生第13天起,我們就開始對倖存者進行腦核磁共振掃描,結果發現大腦內負責情緒、記憶功能的系統在短期內就出現了功能改變。」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在震後13天到25天內對44名身體健康的地震受災群眾進行了大腦掃描,結果發現額葉邊緣系統及紋狀體區域的活動增強,同時這些區域中不同腦結構間的連接性卻減弱。
  • 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2020年5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幾個世紀以來,大腦和身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激發了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興趣。在古希臘,蓋倫(Galen)醫生將脾臟描述為黑膽汁的來源,人們認為黑膽汁分泌過多會導致憂鬱。現在,研究揭示了大腦和身體相互作用影響健康各個方面的複雜方式--從情緒到免疫功能。
  • 大腦中有個「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這一發現使我們走上了一條能夠治癒頑固神經系統疾病的捷徑。」
  • 胃腸功能紊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中醫學的認識也日益全面,更加希望從中醫角度來深入認識腸胃病,更好的預防胃腸病的發生。1、情志因素與胃腸病發病情志因素與胃腸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學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歸納為七情內傷,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變化,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氣血臟腑功能。
  • 主任講解:身體不舒服檢查沒有問題,很可能是患上了植物神經紊亂
    由於社會壓力的增加,人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迷茫,從軀體到精神,都緊繃著一根弦。如果這根弦的鬆緊自己沒有辦法適度的調節,就會導致非器質性的病症。表現在消化道、心血管、呼吸道等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感。也就是我們專業術語所講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病?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