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控制胃功能的大腦區域,並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壓力——可能正是導致潰瘍和其他胃腸疾病的「罪魁禍首」。
相關研究最新發表於《PANS》上,題為「Multipl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stomach」。
儘管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我們的活動、思維和感覺方式會影響胃功能,但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這些影響的起因是大腦皮質區域。
研究人員們將狂犬病毒(RV)注射到大鼠胃的前壁,並使用逆行神經元病毒的逆行轉運來標記最直接影響該器官的皮質神經元。
他們將分析僅限於感染RV的皮質神經元被限制在V層(大腦皮層的皮層下輸出的起源)的情況下。
為了將皮層標記分離為副交感神經或交感神經迴路,他們仔細調整了生存時間,並在某些動物中採用了雙側副肌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切除術(圖1)。
結果顯示,影響胃的副交感輸出的皮質神經元來源於喙島和內側前額葉皮層的部分區域,這些區域與互感和情緒控制有關。
研究人員提示稱,副交感神經向胃部的信號輸出往往會增加胃分泌物的產生,並增強平滑肌收縮。相反,則會產生抑制作用。這兩組輸出都會改變胃的微環境,從而通過控制酸、蛋白分解酶、粘蛋白和免疫因子改變胃的微生物群組,影響胃功能。
他們得出結論稱,腸道與大腦是相互作用的,除了一些常規治療以外,採用心理、認知行為治療等,也可能對治療胃腸道疾病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5/19/200273711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