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可控制大腦行為決策 治療毒癮和抑鬱症新希望

2020-11-27 cnBeta

北京時間5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試驗中,科學家將超聲波脈衝對準獼猴大腦,從而控制它們的決策判斷,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人類毒癮和抑鬱症治療。通過將超聲波脈衝指向大腦額葉皮層部分,可以影響獼猴在計算機化選擇任務中的判斷,如果該療法應用於人類,無痛超聲波腦刺激可以治療行為決策障礙,包括:毒癮和暴食,而不是採用藥物或者手術治療。

  通過將超聲波脈衝指向大腦額葉皮層部分,可以影響獼猴在計算機化選擇任務中的判斷,讓它們在兩個任務中選擇一個。

該療法也可用於治療人類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以及慢性疼痛、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大腦疾病應該以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方式進行治療,而不是向患者提供雞尾酒療法。但要實現這樣的治療,我們需要一種工具,提供非侵入性、精確和個性化治療,從而解決每位患者的病情根源,但到目前為止,實現這樣的療法仍有一定的距離。

超聲波精確治療是指無聲、高頻聲波脈衝通過超聲波換能器對準大腦,這就像一個超聲波「掃描魔杖」。該聲波脈衝瞄準大腦神經迴路,激活神經元並影響神經元控制的行為。

  通過超聲波刺激獼猴「額前眼場(FEF)」——控制眼球運動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發現超聲波可以影響獼猴所看到的目標。圖中是人類大腦「額前眼場」的所在位置。

超聲波是一種高頻聲波,已經被用於刺激大腦神經元或者神經細胞,之前研究表明,對頭部以外的齧齒動物大腦低強度超聲波掃描可以刺激神經元,並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運動。

為掌握更多的信息,研究人員讓兩隻獼猴參與一項試驗,目前該試驗已廣泛用於研究選擇性行為,在試驗中,獼猴觀看電腦屏幕中央的一個虛擬目標,然後在屏幕從左至右分別展示目標,一個接一個。

在該試驗中,正常情況下獼猴會自然地選擇先在電腦屏幕中出現的目標,然而,通過超聲波刺激獼猴「額前眼場(FEF)」——控制眼球運動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發現超聲波可以影響獼猴所看到的目標。在靈長類動物中,額前眼場位於額葉皮層——大腦四個主腦葉中最大的一個,它在視覺注意力和眼球運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如每個腦半球控制著身體一側的肌肉和腺體一樣,研究人員發現當超聲波瞄準大腦左半球額前眼場時,猴子在試驗中可能選擇電腦屏幕右側的目標,同樣地,刺激大腦右半球的額前眼場時,猴子可能選擇電腦屏幕左側的目標。

當超聲波作用於大腦運動皮層時,未觀察到任何影響,運動皮層與自主運動有關,但與感知決策無關。為了進一步測試超聲波對大腦的影響,科學家在這項試驗中對獼猴給予不同獎勵。

  研究人員發現當超聲波瞄準大腦左半球額前眼場時,猴子在試驗中可能選擇電腦屏幕右側的目標,同樣地,刺激大腦右半球的額前眼場時,猴子可能選擇電腦屏幕左側的目標。

「獼猴A」選擇任何一個目標都會獎勵果汁,而「獼猴B」只有選擇第一個目標時才會得到獎勵。即使「獼猴B」選擇了第一個目標而獲得獎勵,超聲波仍然能夠控制它選擇第二個目標作為最終決定。研究小組稱,他們採取的「神經幹預」可以用於確定哪些大腦區域與疾病特定症狀或者行為條件有關。

該項研究報告表明,超聲波會對大腦產生強烈的幹擾影響,甚至能夠幹預人們的行為,而行為幹預則是我們最為關心的環節,例如:科學家可以通過超聲波糾正人們錯誤的決策,甚至能夠治療人們雙手顫抖。

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原型設備,可在人類患者身體上進行治療,他們計劃未來3年內開始對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進行首次臨床試驗,該研究還為「超聲波神經調節」在動物和人類的未來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

神經元如何工作?

神經元,也被稱為神經細胞,是一種「電性興奮細胞」,它能夠通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接收、處理和傳遞信息,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

為了使人類能夠對環境條件做出反應,大腦神經元負責傳遞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這樣的刺激包括手指在蠟燭火焰上烘烤,上行神經元信號將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反之,下行神經元刺激手臂,使手指從蠟燭上移除。

一個典型的神經元分為三個部分:細胞體、樹突和軸突,細胞體是神經元的中心,它把稱為軸突和樹突的傳遞過程擴散至其他細胞,樹突通常呈現大量分支結構,分支逐級變薄,軸突很細,可以延伸至較遠的區域。

為了做出一個可比較的尺度,一個神經元直徑大約是人類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所有神經元都具有電興奮性,電流脈衝主要抵達樹突,經過處理之後進入細胞體,然後沿著軸突移動。

軸突起到電纜的作用,簡單地傳遞信號,一旦電流脈衝到達軸突末端,在神經元軸突突觸位置,事情就變得更加複雜了。

神經功能的關鍵是突觸信號傳遞過程,這部分帶電,部分帶有化學性。一旦電信號到達突觸,神經元就會釋放一種叫做神經遞質的特殊分子。接下來,神經遞質會刺激第二個神經元,觸發新一波的電脈衝,這種機制將重複進行。(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多巴胺、毒品以及抑鬱症
    2018年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遞質多巴胺對於大腦疾病的發生(例如藥物上癮以及抑鬱症等)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對於大腦的反饋調節系統也具有廣泛的作用。不過,目前我們對多巴胺的作用了解的並不全面。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們最近重點研究了多巴胺對於大腦腹側被蓋區(VTA)的影響。
  • 036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抗炎藥治療重度抑鬱症的功效和安全性
    結論:結果表明,在MDD中,增強的多巴胺能信號傳導可在廣泛的區域網絡中恢復異常激活和連接。這些發現為解決抑鬱症患者的獎賞過程中的缺陷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系統水平的MDD病理生理學和抗抑鬱藥的藥理機制提供了見解。
  • 美媒:大腦數據能解讀情緒 或有助治療抑鬱症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大腦數據能夠解讀情緒,有可能治療抑鬱症。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10日報導,能從大腦數據中解碼情緒麼?這一直都很難實現,部分因為支撐情緒的大腦區域有很多,而且情緒本身就很複雜。
  • 抑鬱症是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大腦疾病
    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抑鬱症的發生和哪些因素相關聯?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反過來,抑鬱症可導致更大的壓力和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並加劇抑鬱症狀。抑鬱症與身體健康狀況相互關聯。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導致抑鬱症,反之亦然。有哪些確定的危險因素導致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患抑鬱症?
  • 12個有關抑鬱症的驚人事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不一樣?
    3.抑鬱症會影響身體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抑鬱症可能導致頭痛、胃部問題、胸悶、呼吸急促和全身緊張等問題。4.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意識」研究表明,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中的「好細菌」之間的複雜關係可能導致抑鬱症。研究人員推測,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內的各種飲食,可能在控制抑鬱症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
  • 《科學》:超聲波不僅可以檢查腫瘤,還有修復大腦的潛力
    超聲波的頻率低於人耳感知範圍,但其作為診斷手段,可以用來探測腫瘤或者胎兒。6月24日《科學》網站刊登新聞稱,超聲波還能穿透頭骨促進或抑制大腦活動。神經科學家對超聲波有著更大的期望:成為一種強大的、非侵入性的研究工具和治療大腦疾病的新手段。不過,這仍有待證明,一則超聲療法得具備安全性,第二其能夠可預見地改變人類大腦功能。
  •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抑鬱症採取心理治療能使大腦發生改變
    中國有句俗語:「人心隔肚皮」,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著很難用人眼可看到的東西量化。之前大量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產生和大腦中的一些腦神經遞質分泌紊亂有關,那麼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句話還科學能站得住腳麼?動力學的心理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過去印度一家健康媒體雜誌曾報導稱,抑鬱症接受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會令大腦發生改變,並且有一些實驗來做結論支撐。
  • 科學家發現「悲觀」的罪魁禍首 抑鬱症有治了?
    目前,神經科學家現已確定了人類大腦負責抑鬱和焦慮的區域,將為未來腦部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在對動物的實驗中,專家們成功地刺激了動物大腦尾狀核(caudate nucleus),該大腦區域控制情緒決策和悲觀情緒。通過這樣的實驗,科學家能夠誘導動物做出消極決定。
  • 研究人員評估了磁痙攣治療雙相患者抑鬱症的益處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領導的一項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正在評估磁痙攣療法(MST)是否有助於緩解雙相患者的難治性抑鬱症。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37℃降低到24℃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日本筑波大學的兩支研究團隊,「背靠背」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一群特殊的神經細胞,對體溫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 最新研究稱抑鬱症患者自殺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徵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雲(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後,黃雲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
  • 012期抑鬱症研究簡報:伴有胃腸道症狀的抑鬱症患者大腦如何變?
    用阿米替林或氟西汀治療至少需要12天才能達到鞘磷脂積累和隨後的生化和細胞變化,但用三環癸烷-9-基-黃原酸酯(D609)直接抑制鞘磷脂合酶會導致神經醯胺快速(3天內)積聚在ER中,進而引發自噬的激活,以及逆轉內質網應激誘導的MDD的生化和行為徵象。抑制Beclin會阻斷阿米替林和D609的抗抑鬱作用,並誘導MDD典型的細胞改變和行為變化。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抑鬱症患者大腦結構形態學的顯著變化出現在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和厚度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且皮下各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和膨脹,這些結構都與情緒調節以及記憶等功能相關。隨著抑鬱症患者症狀的逐漸加重,前額葉皮層也會顯現出萎縮的情況。 3.杏仁核 功能上,杏仁核在情緒(特別是恐懼)的產生、識別和調節以及控制學習和記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鬱症發病的新神經環路並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鬱症的新機制。本課題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沈晨傑、鄭迪、李可心等在李曉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2014級博士研究生沈晨傑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段樹民院士等的大力幫助。
  • 研究揭示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能力方面的關鍵角色
    Kishida教授表示,相關研究為我們深入研究人類大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和窗口,目前我們對神經化學物質作用機理的認識都來自於臨床前動物模型的研究,而並不是來自於人類的直接證據。清楚地理解這些大腦化學物質在人體內的具體工作原理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帕金森疾病、藥物使用障礙或抑鬱症等。
  • 揭秘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制定能力方面...
    ,這些神經化學物質對於機體的運動障礙和精神性疾病(包括藥物濫用和抑鬱症等)至關重要。Kishida教授表示,相關研究為我們深入研究人類大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和窗口,目前我們對神經化學物質作用機理的認識都來自於臨床前動物模型的研究,而並不是來自於人類的直接證據。清楚地理解這些大腦化學物質在人體內的具體工作原理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帕金森疾病、藥物使用障礙或抑鬱症等。
  • 研究新發現!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知道大腦海馬體的哪些區域需要刺激,那麼記憶是有可塑性的。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為PTSD、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如果科學家可以操縱你的大腦,讓創傷記憶失去對你心靈的情感控制,結果會怎樣?
  • 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虎嗅網
    雖然也有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物的效果在短期內都是比安慰劑更有效的,但綜合各種證據來看,抗抑鬱藥對抑鬱症的治療也許有一定的效果,只不過這效果卻不一定是因為它治療了大腦的化學失衡。用一頭牛抗抑鬱把抑鬱症看成是大腦的化學失衡,並且認為只要治療功能障礙的大腦就可以治癒抑鬱症的治療模式,雖然在歐美相當主流,但效果卻相當不盡如人意。Johann Hari是一名成功的科普作家,同時也是長期的抑鬱症患者。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抑鬱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JAMA:近2萬人研究結果表明:攝入維生素D似乎並不能降低成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 最新藥物將逆轉抑鬱症和記憶衰退
    人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研製一種使老年人大腦保持清醒的日常服用藥片,並有可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早期出現的輕度認知障礙。這種頗具希望的最新療法現已被證實對治療衰老老鼠十分有效,能夠將衰老老鼠記憶力提高至更年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