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經科學家現已確定了人類大腦負責抑鬱和焦慮的區域,將為未來腦部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在對動物的實驗中,專家們成功地刺激了動物大腦尾狀核(caudate nucleus),該大腦區域控制情緒決策和悲觀情緒。通過這樣的實驗,科學家能夠誘導動物做出消極決定。
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抑鬱症的不良影響,同時,引導他們開發新的治療方案。當前研究人員正在與精神病學家合作,觀察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者大腦尾狀核是否出現異常活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刺激大腦尾狀核,能夠讓動物更重視特定環境的缺點,而不是好處。他們表示,經過最初刺激之後,這種對決策的悲觀情緒會持續一整天時間。
研究報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安·格雷比爾(Ann Graybiel)教授說:「我們覺得我們看到的是實驗動物的焦慮或者抑鬱,或者兩者兼具的狀態。這些精神問題對於許多患者而言仍然是很難治療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看到實驗動物是否能重現抑鬱症、焦慮症、或者強迫症患者常見的狀況。通常情況下,這些患者傾向於更重視某些既定情境下的潛在負面消極結果。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小電流刺激動物尾狀核。
在這項實驗中,動物們獲得了獎勵(果汁),同時還得到了不悅刺激(動物面部遭受一股氣流)。在每次測試中,獎勵和不悅刺激的比例是不同的,實驗動物可以選擇是否接受。
如果獎勵較高足以抵消不悅刺激,動物會選擇接受它,但是當這個比例太低時,它們會選擇拒絕。當研究人員刺激尾狀核時,「成本-效益計算」將變得扭曲,動物們開始避開之前會接受的組合方式。
這種情況甚至在刺激結束之後仍在繼續,甚至第二天也可以看到,在這之後就逐漸消失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實驗動物們開始降低它們想要的回報,並更多地關注不悅刺激的成本。
目前格雷比爾博士正在與麥克萊恩醫院的精神病醫生合作,研究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人,觀察患者的大腦在決策等特定活動中尾狀核是否有異常活動。
磁共振成像(MRI)研究顯示,與尾狀核相連接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兩個區域存在異常活動。專家認為,在這項研究中尾狀核異常活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幹擾了多巴胺活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