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雜誌》:抑鬱症相關化學物質被發現

2020-12-05 科學網
《神經科學雜誌》:抑鬱症相關化學物質被發現
有望開創焦慮症抑鬱症新療法

 

美國科學家發現,「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FGF2)」在大腦發育和焦慮症中起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5月13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該研究將有助於提高對細胞機理在焦慮中作用的認識,有可能為焦慮症和抑鬱症的藥物治療提供靶點。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胡達·阿基勒博士此前曾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嚴重抑鬱症患者體內的FGF2和一些與其相關的化學物質水平偏低。但當時還不清楚這種變化是否與抑鬱症有直接聯繫。

 

新的研究中,密西根大學的哈維爾·佩雷斯小組對小鼠體內的FGF2水平進行了檢測,並按焦慮程度的高低繁育了超過19代的小鼠。研究發現,試驗結果與先前的臨床研究完全吻合,FGF2水平的高低與小鼠焦慮水平直接相關,而且環境強化也可降低焦慮程度。當研究人員為高度焦慮的小鼠提供一些新的玩具後,其FGF2的水平出現回升,焦慮狀況有所減輕。研究人員同時指出,FGF2療法僅對緩解高度焦慮有明顯效果。

 

此前研究發現,抑鬱症會對神經發生的機制產生影響,降低新生腦細胞的產生和結合。試驗中,高度焦慮的小鼠比較低焦慮水平的小鼠產生了相同數量的新生腦細胞,前者與後者相比,新生腦細胞的存活率明顯要低得多。佩雷斯認為,FGF2的濃度表明了焦慮和絕望的程度,FGF2可以保護新的大腦細胞。

 

法國波爾多大學醫學院主任皮埃爾·維琴佐·皮埃薩稱,這一發現或許能為焦慮症提供一種直接針對病因的全新的療法,而不是像目前這樣僅僅只能通過提供鎮定劑來暫時緩解患者的痛苦。

 

相關焦點

  • 科學網—5-羥色胺缺乏並非抑鬱症主因
    目前,美國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和VA醫療中心的一項研究提示,在抑鬱症中5-羥色胺(5-HT)的缺乏可能並沒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近期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美國化學會化學神經科學》)雜誌上。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人們普遍認為,增加信號分子5-HT水平是治療抑鬱症的關鍵。
  • 抑鬱症不單是不開心,警惕大腦中這3種物質的變化!
    文/老K抑鬱症作為困擾人類心靈最常見的殺手,卻經常被人們誤解為不開心。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和學者研究發現,我們的情緒和心情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有很多生物學的載體構成。就拿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中,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腦神經遞質的不均衡就是一個原因之一。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傳統抗抑鬱藥物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主要以單胺類物質、五羥色胺類物質為主。然而傳統的抗抑鬱藥物常需要數周到數月才能開始改善情緒,而且只能治癒3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剩餘的70%患者被歸為「難治型抑鬱症患者」。這提示科學家,目前的抗抑鬱藥物可能只是間接地起作用,對抑鬱症機制的了解可能還沒有觸及其核心。
  • 科學家通過興奮神經元逆轉雄性小鼠的抑鬱症
    現在,對於那些患有抑鬱症的人,尤其是男性,可能會有一些好消息。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雄性小鼠抑鬱症症狀的方法。探索SIRT1基因對於他們的工作,研究人員解決了前額葉皮層,這是一個關鍵的大腦區域,負責從生命意志到 複雜的認知行為,個性表達和社會行為等各方面。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近日,胡海嵐向澎湃新聞介紹,此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的兩篇文章中,至少三個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的突破:第一,首次揭示了抑鬱症的形成和大腦中的一個反獎賞中心——韁核的簇狀放電方式密切相關,並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鬱機制,即通過阻斷簇狀放電從而釋放對獎賞中心的抑制;第二,針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第三,首次發現膠質細胞調解神經元放電方式的特殊結構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發現大腦中4個與抑鬱症相關的區域關聯
    8月26日,德國波恩大學發表公報說,該校與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中4個與抑鬱症相關的區域間互有關聯。這一成果有助於改善抑鬱症的治療方法。20世紀80年代末治療抑鬱症的手段之一是腦部手術,研究人員分析了大量此類歷史病例。當時的研究發現了4個與抑鬱症有關的腦部區域,如果手術中有意「破壞」這些區域,術後70%的患者病情都有明顯改善。
  • 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11月1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3,處方阿片類藥物的使用與重度抑鬱、焦慮和壓力相關障礙的風險 來源:梅斯神經 11月17日一項研究使用基於遺傳的方法,研究了處方阿片類藥物和其他非阿片類鎮痛藥物與重度抑鬱症(MDD)、焦慮和壓力相關障礙(ASRD)之間的潛在雙向相關性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一天晚上我在家打開《科學》雜誌時,一項新研究的標題中一個陌生的詞引起了我的注意:多巴胺化。該術語是指大腦化學多巴胺除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外,還可以進入細胞核並控制特定基因的能力。在閱讀本文時,我意識到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遺傳學和藥物成癮的理解。
  • 客廳裡的化學物質會導致糖尿病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幾乎所有美國家庭中發現的阻燃劑會導致老鼠生出患糖尿病的後代。這些被稱為多溴二苯醚的阻燃劑與成年人的糖尿病有關。這項研究表明,多溴二苯醚只會導致通過母親接觸到這種化學物質的小鼠患上糖尿病。
  • 胡海嵐—讓全球三億多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獎金為25000歐元,獲獎者將受邀在歐洲規模最大、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歐洲神經科學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2009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至今為止,胡海嵐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已經發表了3篇《nature》和3篇《Science》頂級論文,並被這世界兩家頂級期刊聘為特約審稿人。
  • 【抑鬱症20年巡禮】季建林:抑鬱症領域20年熱點回顧
    1.2 病因機制:已知的和未知的對於抑鬱症的認識、發病機制等爭論較多,病因也相對多樣。因此我們目前還缺乏相關生物學診斷指標。現在神經遞質或神經化學方面的假設,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摸索出抑鬱症診斷的特異性指標,並應用於診斷。
  • 清華大學主辦的《臨床轉化神經科學》英文雜誌正式創刊
    清華大學主辦的《臨床轉化神經科學》英文雜誌正式創刊   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的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臨床轉化神經科學)雜誌,經過層層遴選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不同。與健康個體相比,它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性較少。《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對於消除小鼠的恐懼反應至關重要。眾多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連接大腦至少有三種途徑:免疫、神經系統,激素和代謝物。
  • 胡海嵐等眾多知名專家一起回望神經科學二十年
    例如,我們已經了解到,突觸粘附蛋白組合對突觸特異性的作用:神經元可以將不同的遞質包裝到單個突觸小泡中,有時甚至是穀氨酸和GABA,並且介導突觸傳遞的物質可以動態地移動到單個突觸的邊界。樹突中局部蛋白質翻譯現已公認。總的來說,這些發現強調了突觸具有廣泛的可塑性。
  • 胡海嵐等眾多知名專家一起回望神經科學二十年!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創刊二十年,雜誌邀請了領域內的專家進行了觀點分享。主要問題如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神經科學領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您認為這段時期內該領域內最顯著的發展是什麼?您認為當前在您所在領域提出的最有趣的,最凝練的問題是什麼?您對神經科學領域的哪些研究特別感興趣?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的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怎麼來的?這位學霸女科學家告訴你
    現代社會,抑鬱症的發病率越來越普遍,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至少有10%的人口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困擾。然而,人們對於抑鬱症的成因一直沒有明確的認識,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的研究或將改變這一現象。12月22日,在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禮後,胡海嵐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 科學網—《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喻景權等發現油菜素內酯新功用
    「天然幫手」可降解農藥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