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2020-11-30 網易新聞

2020-11-29 08:54:36 來源: 腦科學君

舉報

  |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

  2020年11月17日,《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前額葉皮層在價值抉擇計算中的證據累積》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的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所攜帶的價值信息,而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的所發揮的作用。

  有助

  判斷不同選項所對應的價值是抉擇中非常關鍵的一步。近年來,前額葉皮層特別是眶額葉皮層被認為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之前領域內對價值計算所涉及的前額葉各子區所承擔的功能並不明確,尤其是價值在大腦中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個與最終運動輸出無關的價值計算環節存在爭議。

  楊天明研究組訓練獼猴完成一個精巧的任務。獼猴需要觀看四張依次出現的圖片,通過移動眼睛的注視點,在一個紅點和一個綠點之間做出選擇。這四張圖片所攜帶的信息告知獼猴紅點和綠點可以獲得獎勵的概率,即它們的價值。紅色或綠色目標點在每一次試驗中會隨機出現在屏幕的左側或右側,而圖片僅攜帶和顏色相關的價值信息(圖A)。

  抉擇

  由於大腦中計算眼動的環路採用空間坐標,因此圖片所給出的關於紅點和綠點的價值信息需要轉化為向左還是向右眼動的價值信息。這兩種價值信息一個在顏色特徵的層面,一個在運動的層面,而前額葉皮層在抉擇中信息累積的過程中,究竟是在哪個層面進行計算以及兩種價值信息如何轉化,成為該研究的關鍵(圖B)。

  論文作者運用單細胞電生理記錄手段,分別對兩隻獼猴的眶額葉和背外側前額葉神經元的活性進行記錄。為了解析神經元的電活動對不同價值變量的編碼性質,作者對群體神經元的活動應用了基於線性回歸和套索回歸的詳盡分析。作者發現眶額葉神經元僅編碼單個證據所攜帶的顏色相關的價值信息而不進行累積。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不僅編碼了證據在動作層面的累積(圖C),其編碼的形式還顯示,它們參與了單個證據所攜帶的信息,從顏色特徵相關到動作相關的轉換的過程。整個價值累積和計算的過程在兩個腦區內均不存在一個獨立於運動信息的中間計算環節。

  該研究成果推翻了領域內目前較為流行的研究觀點。眶額葉皮層並未進行價值信息的整合與累積。相反,證據累積是在動作層面通過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來完成的。兩個腦區神經元對價值編碼的差異提示,眶額葉和背外側前額葉是如何合作來計算抉擇中的價值信息的。這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前額葉的各個分區在基於價值計算的抉擇過程中的功能。

  該研究由博士研究生林中喬、聶車暢、張原逢以及工作人員陳陽,在楊天明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研究組的其他成員也在課題的各個階段給予了幫助。該工作得到中科院、上海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注(A)獼猴行為學範式(B)兩種假設。其一在視覺特徵空間完成,其二在運動空間完成,價值信息由視覺特徵空間向運動空間的轉換可以發生在單個證據階段,或者在證據累積完成後的階段(C)背外側前額葉對價值信息在運動空間累積的編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近期,《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前額葉皮層在價值抉擇計算中的證據累積》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天明課題組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在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前額葉皮層在價值抉擇計算中的證據累積》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天明課題組完成。
  • 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圖2.默認網絡包含的腦區,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子系統紅色:核心子系統;藍色: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綠色:內側顳葉子系統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嚴超贛研究組開展研究。研究人員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比較這種相似程度在兩種條件下(反芻思維和分心)之間的差別。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
  • 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
  • 科學家通過薈萃分析揭示反芻思維的默認網絡腦機制
    該文章探討了默認網絡三個子系統在反芻思維(rumination)中的作用,結果揭示反芻思維和默認網絡,尤其是核心子系統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激活存在密切關係。 反芻思維是一種特定的反應模式,是指個體對消極生活事件的原因、影響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反芻思維是一種跨診斷的現象,但它與抑鬱密切相關。
  • PNAS:研究揭示植物如何創造抗癌化合物的細節
    在最新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的研究中,一個日本研究團隊揭示了這些化合物在細胞水平的代謝過程細節。他們的數據表明,存在一種未知機制,調節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創造、移動和分布。
  • 【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該論文討論並綜述了關於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研究進展和挑戰。與昆蟲不同,原核病原菌不能主動進入韌皮部。因此,已知所有的韌皮部相關病原菌都被食韌皮部昆蟲被動遞送到韌皮部中。因此,許多韌皮部相關的病原菌是專一的,並依靠該組織來獲得必需的營養和信號。(1)需要新的策略來培養居住在韌皮部的原核病原體。建立成功的體外純培養物仍然是使疾病病因學,疾病機理和有效篩選抗菌化合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先事項。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
  • 研究揭示乳腺癌患者中FOXA1突變的功能
    研究揭示乳腺癌患者中FOXA1突變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20:15:15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aurizio Scaltriti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Eneda Toska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oxidases 4 and 5 enable targeted manipulation of their activ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中兩個PCO的結構及影響其活性的關鍵胺基酸位點。儘管PCOs的DSBH摺疊與其他小分子巰基雙加氧酶的Ser-X-His-X-Tyr基序相似,但是活性位點比對結果表明AtPCO的活性位點中Arg殘基丟失,因此導致其結合底物為多肽而非小分子底物。此外,該研究還發現PCOs與小分子巰基雙加氧酶之間圍繞活性位點的胺基酸的差異。
  • PNAS:植物核仁小分子snoRNA功能研究新進展
    根據其保守的結構元件及參與的化學修飾種類不同,snoRNA主要包括指導2『-O-甲基化修飾的C/D box snoRNA和指導假尿嘧啶化修飾的H/ACA box snoRNA兩類。植物中含有種類豐富的snoRNA,但長久以來針對這類RNA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相對匱乏。
  • PNAS| 鑑定玉米花期旱脅迫基因
    鑑定了一個可以介導乾旱和高溫脅迫的NAC轉錄因子necrotic upper tips1 (nut1),並揭示了nut1調控乾旱和高溫脅迫的遺傳機制。因此,揭示雄穗爆裂和乾旱脅迫的遺傳途徑至關重要。本文中,該研究首先從轉座子Activator 中分離出隱性nut1-m1突變體。研究發現,即使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nut1-m1突變體也表現出乾旱和熱脅迫表型,並且這種表型在花後葉片和雄穗尖端更為嚴重。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PNAS:中英文差異導致病患大腦結構不同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講中文和講英文的誦讀困難症患者,其大腦受損的區域是不同的。這一發現為搞清產生誦讀困難的神經學機制帶來了曙光,同時揭示了大腦處理兩種語言的本質差別。在美國和中國,大約有5%到10%的人患有誦讀困難。這些人無法將一個單詞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聯繫起來。在英語中,這種疾病導致了對組成單詞的字母的曲解或變調。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PNAS:多層面揭示大腦結構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的結構支持認知和行為功能,並且在相互影響的多層連接中極為複雜。但是,對於大腦結構的研究工作通常集中在單個空間尺度上。在由巴塞隆納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UBIC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並觀察到,在幾何網絡模型中,不同解析度的層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隨著我們移開,層的幾何結構和連通性結構保持不變。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高質量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包含八十四個健康受試者的神經連接圖。
  • PNAS揭示:從1975年開始,人類的智商在不斷下降
    PNAS揭示:從1975年開始,人類的智商在不斷下降 2020-07-08 1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PNAS:新研究揭示許多動物可能易受SARS-CoV-2感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並不是唯一面臨SARS-CoV-2潛在威脅的物種。他們通過基因組分析比較了這種病毒在人體中的主要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在410種不同種類的脊椎動物中的作用,包括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