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然而,人腦代謝的空間分布是否收到結構連接組的約束並不清楚。該研究綜合採用多模態PET腦代謝數據、彌散和功能磁共振腦成像數據、以及計算神經模型,系統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結構連接組的關係。

有氧糖酵解(AG)是指存在足夠氧時葡萄糖的非氧化代謝。成年人腦中,AG佔葡萄糖代謝的10-12%,但在幼兒期,AG達到葡萄糖代謝總量的1/3。研究表明,AG是大腦的重要代謝方式,能夠快速產生ATP,是生物合成的關鍵,在突觸可塑性和神經保護對抗氧化應激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以前的研究也報導了腦AG的代謝水平與澱粉樣蛋白沉積等病理特徵緊密關聯。因此,該研究提出的科學假說為人腦中AG代謝帶來的收益與風險平衡可能受到結構網絡連接的約束。

該研究首先基於PET數據,發現靜息態下人腦高AG代謝值的區域主要集中於額頂網絡和默認網絡(圖1)。為了估計人腦網絡中每個腦節點的軸突連接總長度,該研究設計了一個基於空間歐式距離的含權預測計算模型。該模型分別在獼猴化學示蹤劑追蹤(圖2)和小鼠雙光子成像技術獲得的腦結構連接組實驗數據中進行了驗證,發現實驗數據獲得的軸突連接總長度和模型估計的總長度高度一致。然後,該研究將建立的計算模型應用於人腦彌散磁共振影像獲得的結構連接組數據,發現所估計的腦區軸突連接總長度和AG的代謝水平高度關聯,具有高AG代謝水平的腦區在功能網絡裡具有高的整合能力,並且AG代謝水平對於結構-功能網絡的關係起到中介作用(圖3)。基於網絡優化重連模型,研究發現高AG腦區的總軸突長度具有優化的布線設計(圖4);如果腦網絡被隨機布線,高AG腦區需要的總軸突長度和面臨的脆弱性風險將成倍增加(圖4)。這些結果表明高AG腦區雖然具有昂貴的布線成本,但其布線的安排具有高度的優化,以滿足代謝的需求並同時降低風險,從而揭示了人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研究不僅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的複雜關係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於理解腦發育及腦疾病中的代謝變化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圖1:年輕健康被試的人腦中有氧糖酵解(AG)分布。

圖2:基於該研究提出的計算模型,發現獼猴大腦結構連接組中,所估計的腦區軸突連接總長度與染色纖維追蹤實驗獲得的軸突連接總長度高度一致。

圖3:人腦網絡中的AG代謝水平、結構網絡中的軸突連接總長度與功能網絡中腦區的整合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圖4:基於網絡優化和隨機重連接模型,研究高AG代謝的腦區的布線優化程度和脆弱性程度。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陳育涵博士,通訊作者為賀永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的周昌松教授。論文合作者包括林起湘博士和廖旭紅博士。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賀永教授課題組主頁: https://helab.bnu.edu.cn/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e2013232118

參考文獻:

【1】Chen Y, Lin Q, Liao X, Zhou C, He Y (2021) 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118 (1): e2013232118.【2】Liang X, Zou Q, He Y, Yang Y (2013) Coupling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eveal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network hubs of the human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110:1929-1934.

相關焦點

  • 北師大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名單公布
    北師大2項獲批!由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牽頭的《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天文系朱宗宏教授牽頭的《引力波天文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這是北師大2016年之後再次獲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項目資助期限為5年,直接費用1000萬元/項,全國共計資助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7項。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麻錦彪團隊合作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
  • 人腦連接結構如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15日發布新聞公告稱,該校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證實了每個人的大腦連接結構與指紋一樣,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種特異性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研究團隊在《科學公共圖書館·計算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對人腦連接結構特異性的理解將有助於人腦功能及相關疾病的研究。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該論文利用雙生子和家系人群的彌散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從遺傳度(heritability)相似性和遺傳相關性(genetic correlation)兩個角度,揭示了左右側同源腦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眾所周知,左右半腦之間高度相似,但也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對稱性,這是人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規律之一。
  • 北師大攜手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
    第二個階段是以研究學習困難腦、情緒行為問題腦為主的障礙識別、幹預應用與有特殊發展需求的兒童關懷應用。第三個階段是以全面和諧發展的腦及身心健康應用為目標,探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身心和諧的教與學的腦科學基礎,形成科學的全面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議。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PNAS:多層面揭示大腦結構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的結構支持認知和行為功能,並且在相互影響的多層連接中極為複雜。但是,對於大腦結構的研究工作通常集中在單個空間尺度上。在由巴塞隆納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UBIC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並觀察到,在幾何網絡模型中,不同解析度的層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隨著我們移開,層的幾何結構和連通性結構保持不變。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高質量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包含八十四個健康受試者的神經連接圖。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PCO的結構及影響其活性的關鍵胺基酸位點。通過對AtPCO4和AtPCO5蛋白晶體結構解析,發現AtPCO4和AtPCO5均以單體形式結晶,並且AtPCO4具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分別為AtPCO4_1和AtPCO4_2。AtPCO5以及AtPCO4_1和AtPCO4_2晶體結構解析度分別達到1.91Å, 1.82Å和1.24Å 。
  • PNAS前沿:遨遊在雙曲空間中的大腦網絡
    之前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單一尺度,對大腦結構網絡在不同尺度下的關係,我們知之甚少。今年8月份發表在PNAS的一項工作表明,多尺度的人腦網絡具有自相似性。基於雙曲空間的幾何重整化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多尺度人腦網絡的自相似性行為,同時揭示了人腦網絡的自相似特性與高效的信息導航密切相關。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這是兩個團隊繼2020年8月發表《細胞》(Cell)論文「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之後,對推動「餓死瘧原蟲」這一抗瘧新策略取得的新研究進展。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人類腦網絡組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要想清楚認識人腦,必須有一個腦圖譜,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導航」。首次建立在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將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在 pH 8.0 時,在納米光碟和去汙劑中分別獲得 3.6Å 和 3.0Å 解析度的 NPC1 類似結構,揭示了連接 N 端結構域 (NTD) 和跨膽固醇傳感結構域 (SSD) 的隧道結構;在 pH 5.5 時,NTD 表現出兩個構象,表明膽固醇向隧道輸送的運動。在通道的膜邊界發現了一個假定的膽固醇分子,TM2 向 SSD 上的表面袋形成。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中樞神經系統既影響胃腸系統又受胃腸系統影響,這就有了腸腦軸這種概念。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
  • 閆冬團隊揭示參與間隙連接形成的分子機制
    間隙連接是細胞連接的一種,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組織中特化的細胞間連結。間隙連接在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心肌細胞的同步工作和神經系統中電信號的傳播。此外,很多疾病中也會出現間隙連接的異常,例如心臟衰竭,中風和癌症。
  • ...藥學院陳瑞冰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氧化鋁上氧物種微觀結構研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原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君和鄧風研究團隊在γ-Al2O3氧物種微觀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35.2 T(1.5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