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院陳瑞冰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2021-01-08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武杉)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 nt的非編碼RNA,它們不翻譯成蛋白質而是以RNA的形式在眾多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藥學院陳瑞冰教授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張寧教授合作團隊題為:Interactome Analysis Reveals that LncRNA HULC Promotes Aerobic Glycolysis through LDHA and PKM2的最新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基於定量質譜分析的lncRNA相互作用蛋白檢測的新方法,並利用該方法發現lncRNA HULC通過直接結合糖酵解代謝酶乳酸脫氫酶A(LDHA)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促進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tobramycin親和純化結合SILAC定量質譜檢測建立了檢測細胞內lncRNA相互作用蛋白的實驗方法TOBAP-MS,實現對目標lncRNA的相互作用蛋白組的富集和高通量鑑定,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lncRNA HULC相互作用蛋白網絡。TOBAP-MS為研究細胞內lncRNA相互作用蛋白組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研究發現lncRNA HULC通過與糖酵解通路的兩個關鍵酶LDHA和PKM2相互作用參與細胞糖酵解代謝通路的調控。細胞代謝重編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徵之一,腫瘤細胞在有氧環境下仍然維持較高的糖酵解水平,稱為瓦博格效應。有氧糖酵解為腫瘤細胞的快速和持續增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作者通過一系列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發現HULC可以直接結合LDHA和PKM2,並影響其細胞定位、磷酸化水平及其酶活性。進一步研究發現HULC作為一個銜接分子,促進LDHA、PKM2與其上遊激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1的結合,進而使FGFR1調控的LDHA和PKM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從而影響其催化活性。研究還通過細胞和體內實驗,證明HULC通過調節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之間的平衡促進肝癌增殖。

綜上所述,本研究闡明長非編碼RNA HULC調控有氧糖酵解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調控機制。過去針對lncRNA的研究工作往往側重於lncRNA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參與細胞過程,而本研究則發現lncRNA分子能夠直接與代謝酶相互作用參與調控腫瘤代謝重編程,為解析這類分子的功能與相關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博士研究生王春晴、李詠梅教授和碩士研究生嚴帥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陳瑞冰教授、張寧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966-3

(編輯 焦德芳 陳錚傑)

相關焦點

  • 近日,山東這位教授團隊在SCI期刊Advanced Scienc上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大學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屠鵬飛、姜勇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著名SCI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發表並封底長文。北京大學藥學院青年教師艾曉妮博士、王克威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吳洋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屠鵬飛教授、姜勇教授和王克威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近日,山東這位教授團隊在SCI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大學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屠鵬飛、姜勇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著名SCI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發表並封底長文。北京大學藥學院青年教師艾曉妮博士、王克威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吳洋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屠鵬飛教授、姜勇教授和王克威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在《Cell》子刊《iScience》發表高水平論文
    新聞網訊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化學生物學張延如課題組碩士研究生喬振同學在《Cell》子刊《iScience》期刊發表長文(article),論文題目為」Detection of Lipase Activity in Cells by a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Formation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發表藥學院焦寧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12月5日,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寧教授研究團隊在北京大學藥學院2015級博士生劉建忠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工作以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通訊單位,焦寧為通訊作者。
  • 容鵬飛、周文虎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原創性...
    12月23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容鵬飛教授團隊與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周文虎教授團隊聯合在國際分子影像權威期刊《Nano Letters》(IF=11.238)上發表題為《「Trojan Horse」 Salmonella Enabling Tumor Homing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 廈大藥學院​張凌娟團隊發現肥胖後脂肪細胞過度堆積導致皮膚抗菌免疫力低下
    廈大藥學院張凌娟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皮膚醫學系院長Dr. Richard L. Gallo教授團隊合作發現,肥胖後過度堆積的成熟脂肪細胞降低了脂肪幹細胞及抗菌肽的表達,很可能是致使皮膚免疫力低下的罪魁禍首。這項成果於1月20日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 西農高錦明教授團隊在靈芝天然產物發現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化學與藥學院高錦明教授團隊從野生圓形靈芝(Ganodermaorbiforme)子實體中發現了兩個高度氧化的新骨架類型三萜分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尹霞副教授及留學生梅良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錦明教授與比薩大學的GennaroPescitell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天津大學陳海霞教授團隊在國際科學期刊《Food& Function》發表...
    本站訊 (通訊員 武杉)2019年8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國際著名科學期刊《Food & Function》(中科院分區一區,Top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了天津大學藥學院陳海霞教授團隊在天然抗菌肽鑑定及作用機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evaluation of three peptides
  • 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
    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和2015年相繼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與此同時將目標鎖定PfHT1,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 北京大學王仁民團隊發現太古宙古洋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2月13日,北京大學舉辦學術座談會
  • 北京大學大氣環境化學張遠航團隊
    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大學在全國首創大氣環境化學專業。  團隊帶頭人張遠航教授,1978年考入北大,成為我國恢復高考以後第一屆環境分析化學專業本科生,師從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1990年,張遠航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畢業,獲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大氣汙染的基礎理論和防治技術研究,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擔任「863」重大項目和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牽頭編制了「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發表SCI文章百餘篇,被環境保護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
  •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碩士研究生梁欣為第一作者、導師韓磊教授為通訊作者,在化學與材料領域權威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6.836)上發表題為White
  • 《Small》刊發丁漢院士、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編者按●近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據悉,該成果對於構建生物智能系統和植物機器人具有重要意義8月23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Hydroprinted Liquid‐Alloy‐Based Morphing
  • (《柳葉刀》)發表北大醫院王東信教授團隊臨床研究成果
    2016年8月16日,世界頂尖醫學期刊Lancet(《柳葉刀》)發表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王東信教授(通訊作者)團隊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右美託咪定對於術後譫妄的預防有明顯的效果。該論文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東信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和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醫學院麻醉科馬大青教授共同完成,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醫師蘇仙博士為第一作者。
  •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範華昊副教授與國內多家團隊合作發現...
    多篇報導發現新冠病毒核酸可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哺乳期婦女的乳汁中檢出,引發人們對母乳餵養安全性的擔憂。   2020年11月24日,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團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莊輝院士團隊、南京鼓樓醫院周乙華教授團隊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教授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The effect of whey protein on viral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of
  • 中山大學羅海彬教授研究團隊在藥物設計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如何精準預測藥物與靶標的親合力(結合自由能)以獲得高親合力的小分子藥物,一直是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的「聖杯」,若能精準預測藥物/靶標親合力,將能加速先導化合物藥物的發現及優化效率,從而明顯縮短新藥創製周期及降低研發成本。自由能微擾(FEP)是一種基於統計力學理論嚴格推導而來的方法,具有較高的理論精度,在藥物/靶標親合力預測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藥學院尉遲之光團隊及國際合作團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文...
    本站訊 2020年8月17日,天津大學尉遲之光團隊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Filip Van Petegem團隊合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iamide modulation of ryanodine receptor的研究論文,
  • 藥學院高文遠教授調研河北酸棗仁種植為中藥材扶貧出謀劃策
    本站訊(通訊員 王娟)2020年6月6-7日,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藥學院高文遠教授對河北邢臺太行山的酸棗仁種植情況進行了調研。在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全草類中藥材崗位科學家溫春秀研究員和河北省中藥材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謝曉亮研究員的陪同下,高文遠教授和團隊成員李霞副教授一行來到邢臺市內丘縣,實地考察調研內丘縣酸棗產業發展。
  • 喜訊 || 理工學院朱寶亭教授領銜的新藥研發團隊獲深圳市「孔雀團隊」資助
    團隊帶頭人朱寶亭教授是細胞和分子藥理學專家,2012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長期項目),現任港中大(深圳)理工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朱寶亭教授於1985年、1988年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和藥理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德州大學藥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受聘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任助理教授,2004年晉升為藥理學終身教授,2005年晉升為藥理學冠名傑出教授,2006年任南卡羅來納州藥學院系主任,2007年任堪薩斯大學醫學院任腫瘤研究終身冠名傑出教授,同時任藥理學終身教授及堪薩斯大學癌症中心腫瘤生物學研究組帶頭人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這也是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科學家團隊於2018年在Nature發表題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後,再次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報導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