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王仁民團隊發現太古宙古洋殼—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本報訊 12月13日,北京大學舉辦學術座談會,來自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四十餘位專家,針對北京大學教授王仁民發現太古宙古洋殼及與太古代熱俯衝有關的贊岐巖類巖漿活動的定義和成因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會者一致認為,太古宙古板塊屬於地質學上有爭議的重大課題,有待於組織一次冀西北地區的野外現場會診,以便於進一步統一認識,確定重點,組織力量,把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更快地推向前進。

據了解,王仁民帶領科研團隊經過數十年努力,日前在冀西北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太古代古洋殼及板塊縫合帶,這將有望為中國在地球早期演化方面爭得一席發言之地。由該科研團隊編寫的《古洋殼求索錄》一書也即將出版發行。(陳彬)

《中國科學報》 (2014-12-18 第6版 動態)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果要尋找一點成功經驗或秘訣的話,我覺得科學網管理團隊能夠在迴旋不大的制度空間裡把各種高談闊論、奇思異想、風花雪月、功名利祿安置進來,著實不容易! ◆周耀旗(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教授) 從我在科學網登第一篇博文起已經過去八年了。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北京大學2015年十大新聞
    為更好地總結學校過去一年的發展建設情況,回顧2015年發生在北大的重大新聞事件,從而凝聚全校師生力量,共同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北京大學新聞中心在對校內外主要新聞媒體廣泛徵集意見討論的基礎上,發布2015年北京大學十大新聞。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所有足跡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蜀龍動物群類似。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為了提高陀螺儀系統的靈敏度,近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梁峰帶領的科研團隊對「MEMS陀螺儀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採用壓電薄膜可大大提高陀螺儀的靈敏度。該研究成果將為今後MEMS陀螺儀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改進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儲備。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機械科學》雜誌。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還發現,除鋯之外的其他過渡金屬也有類似效果,並闡明了過渡金屬對CO2的高效活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江凌告訴《中國科學報》,CO2的碳氧鍵非常強,難以活化並轉化為可持續利用能源;以往,為了研究活化CO2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往往採用「盲試」的方法,逐個驗證哪些元素或化合物能起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缺乏觀察和探測反應中間體表徵的工具。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天問一號團隊成員:「落地一定要穩穩的!「—新聞—科學網
    蔣明鏡所在的「北洋能源與環境巖土團隊」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我們的主要任務可以形象地稱為『再造火星表面』,我們團隊被很多網友形象地稱為 『造星』團隊。火星上的重力只有我們地球的1/3,模擬火星地表地貌形態等環境特徵,對於未來探測器在火星重力環境下成功著陸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教授謝曉亮:尋找新冠抗體特效藥—新聞—科學網
    在日前舉辦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進程。 眾所周知,此次疫情中,康復期血漿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康復期血漿本身是稀缺資源,且因成分複雜而存在一定風險。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CAR-T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方法,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導航系統CAR並激活,可精準、高效地識別腫瘤細胞,進而通過免疫作用持久地殺滅腫瘤細胞,目前已經在腫瘤治療中得到了較多應用。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麻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團隊在聚離子液體膜分離胺基酸混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 海森「慧眼」識佩梅—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陳良怡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王靜敏團隊,利用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對佩梅病展開研究,首次建立了該疾病不同分型在細胞水平上的表徵,揭示了其不同的發病機制,並利用該平臺成功篩選出可特異性恢復最嚴重佩梅病疾病表型的對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