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院士楊學明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N. R. Ashfold、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Christopher S. Hansen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研究乙烷分子的光化學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

 

研究並開發利用地外行星的自然環境,一直是行星科學的中心研究目標。其中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有著豐富的分子化學反應過程,是星際化學家研究的長期目標。類似於地球,這些氣態巨行星在它們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太陽運行,導致太陽輻射的季節性變化,進而造成了各種分子的相對豐度隨著維度和高度的周期性變化。甲烷(CH4)對近紅外太陽輻射的吸收是使這些行星上層大氣升溫的重要原因,而且它與乙烷(C2H6)和乙炔(C2H2)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係。理解CH4、C2H6和C2H2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相對關係,是理解氣態巨行星大氣動力學的關鍵。由此該研究團隊基於大連相干光源對C2H6分子的光解動力學開展了系統的研究。

 

研究人員在112至126 nm波長範圍內,利用氫原子高裡德堡態標記飛行時間質譜技術,研究了C2H6光解中的H原子產出通道,利用超快相機實現多質量探測時間切片離子速度成像技術,同時研究了CH3產出通道和CH2產出通道。揭示了C2H5+H通道和CH3+CH2+H三體解離通道在乙烷光解中的重要性,這兩個解離通道應該被加入氣體巨行星的光化學模型中,而C2H2產物通道是次要的。這項工作有助於合理地解釋Cassini–Huygens航天探測器揭示的迄今為止無法解釋的木星大氣中C2H6與C2H2的豐度比。

 

該項工作是大連相干光源光化學實驗線站在小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取得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9/D0SC01746A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研究員劉洪陽告訴《中國科學報》:「如何選擇性將乙炔加氫到乙烯,而避免乙烯進一步氫化到乙烷,是這一反應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劉洪陽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納米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研究。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樊紅軍團隊,與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趙志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發現雷射蒸發後的鋯(Zr)能與CO2形成雙齒配位的新穎結構,從而高度活化CO2。研究團隊還發現,除鋯之外的其他過渡金屬也有類似效果,並闡明了過渡金屬對CO2的高效活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 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
  • JACS:楊學明等發現不同光子能量影響甲醇在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解離...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of the Photocatalytic Dissociation Rate of Methanol on TiO2(110)(《不同光子能量對甲醇在TiO2(110)表面上光催化解離速率的影響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如何選擇性地控制分子的解離反應即化學鍵斷裂是從化學反應到分子器件等諸多領域的核心問題。表面單個分子化學反應包括分子在表面的運動、化學鍵斷裂等,都與分子的不同激發態直接相關。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可以直接將非彈性隧穿電子注入到表面單個分子的電子激發態和振動激發態,並通過控制非彈性隧穿電子的能量和注入位置,實現單分子在表面的選擇性激發,同時具有原子級的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是研究表面單分子解離反應的理想手段。
  • 氫氣分子的預解離動力學
    報告題目:氫氣分子的預解離動力學報 告 人:莫宇翔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報告時間:5月15日(周三)14:00報告地點:生命科學樓504主辦單位: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摘要:氫分子的電子結構及動力學是分子物理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氫分子的激發態光譜也得到了非常仔細的研究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於貨物識別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微管細胞骨架為軌道驅動逆向運輸的dynein/dynactin動力蛋白複合體中某些亞基可通過囊泡表面的介導分子(cargo adaptor)特異性識別相應的貨物。而胞內運輸領域另一個重大問題,即當貨物到達靶細胞器時,動力蛋白識別靶膜並將貨物精確卸載的分子機制尚不明晰。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然而,目前所知,在納米尺度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多級結構尚未見報導。
  • 研究發現半導體光催化劑中單步兩電子轉移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O(1D)+CHD3反應發現新化學反應機理—論文—科學網
    9月4日,由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碧娜、張東輝、楊學明院士等撰寫的論文 「Trapped Abstraction in the O(1D)+CHD3→OH+CD3 Reaction」發表在最新出版的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