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半導體光催化劑中單步兩電子轉移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研究發現半導體光催化劑中單步兩電子轉移機理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韓洪憲、徐鈺興 8月31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團隊首次揭示了強鹼條件下半導體與分子產氫催化劑之間兩電子轉移機理,相關研究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該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半導體與分子催化劑(金屬絡合物分子)耦合體系的研究,旨在利用半導體的寬光譜吸收和分子產氫(或產氧)催化劑的高活性構建高效的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體系。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是一個涉及多電子轉移的光化學反應過程,對於許多光催化體系的光生電子在半導體與催化劑之間的電荷轉移機理並不明確。科研人員通過對CoPy/CdS體系的電子轉移熱力學和動力學分析,結合電子自旋共振和紫外-可見吸收對鈷絡合物中間物種表徵發現:當pH=13.5時,如果電子由CdS到Co(III)Py轉移經由兩步的單電子轉移過程,即Co(III)Py—Co(II)Py—Co(I)Py,第二個光生電子從CdS轉移到Co(II)Py,生成催化質子還原產氫不可避免的中間物種Co(I)Py熱力學驅動力不足,無法解釋在強鹼條件下觀察到的產氫實驗結果;而單步的兩電子轉移路徑,即Co(III)Py—Co(I)Py,使Co(I)Py的生成成為可能,並最終實現催化質子還原制氫。該發現不僅揭示了半導體與分子催化劑之間可能的多電子轉移過程,而且為基於多電子轉移機理構建高效光催化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iChEM)的資助。

 

 

相關焦點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如何實現可見光反應是對TiO2光催化原理和應用提出的一個極大挑戰。  趙進才課題組從1995年開始致力於染料汙染物可見光光催化降解及其機理的研究。發現染料分子吸收可見光被激發後可以向TiO2導帶注入電子實現電荷分離,通過半導體導帶的媒介作用實現可見光照射下染料分子和空氣中氧分子的同時活化,成功地將有機染料汙染物氧化降解。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他們解析了一種P450酶CYP116B46的晶體結構,並闡明電子在分子內傳遞的方式。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萬能生物催化劑 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然而,當前人們對孿晶與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的相關性研究卻鮮見報導。理論上,孿晶沿孿晶界具有對稱且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這不僅可促進單晶光催化劑中光生載流子(電子-空穴對)的輸運,而且可形成內建電場進而加速光生載流子的有效分離。因此,在單晶光催化劑中構建一定數量的納米孿晶可有效改善其光催化活性。
  • 利用仿生聚多巴胺作為電子傳遞介體構建Z-型異質結光催化劑
    目前廣泛報導的半導體光催化劑往往受制於光生電子-空穴的複合和響應光譜範圍窄以及效率低等不利因素,而構築異質結是提高光催化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徑之一。與傳統型異質結光催化劑相比,Z-型異質結光催化劑在促進光生載流子有效分離的同時也增強了氧化-還原能力。因此近年來綠色、經濟、高效的Z-型異質結可見光催化材料的開發已成為光催化相關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並得到國際審稿人積極評價。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尋求高效、低耗、清潔的固氮合成氨方法來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光催化為甲烷—論文—科學網
    其次,多質子及多電子與CO2•–中間體的進一步結合會生成不同的還原產物,這使得產物的選擇性降低。另外,高階質子和電子轉移產物的形成仍需要克服相當大的動力學障礙,競爭性的產氫反應進一步增加了選擇性獲得目標產物的難度。例如,碳氫燃料CH4的生成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完成八個電子傳遞過程需要光催化劑提供強大的還原能力和足夠的電子。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在實驗中,使用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後,發現甲烷的產物選擇性不到5%,高達95%的產物是一氧化碳。利用傳統的離線電鏡進行觀測,發現該催化劑在反應前後都呈現出鎳納米球為內核、2到3個金原子層為殼層的核殼構型。對此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超薄的金殼層包裹了鎳導致了高的一氧化碳選擇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原位電鏡對該催化劑在反應中的狀態進行了實時觀測。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從1972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TiO2可以用於光催化分解水產氫以來,光催化分解水產氫就以其廉價、節能、環保等優勢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開發清潔、可持續氫氣能源的技術之一。然而,如今的光催化劑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產氫的效率都相對較低,難以滿足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限制半導體光催化材料轉化太陽能到氫能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光催化劑本身缺少活性位點以及光生載流子易複合等,從而使其無法達到較高的轉換效率。
  • 科學網—發現光催化產氫理想助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易娜、葉立群)日前,三峽大學葉立群課題組以非晶態二硫化錸為助催化劑,極大提高了光催化產氫性能和光穩定性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1月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屬所助理研究員周剛介紹,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二氧化碳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   科學網1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韓生教授、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以及兩校聯合課題組餘焓博士共同提出了「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這一全新的概念,獨闢蹊徑的催化劑製備理念避免了傳統催化劑的缺陷,或有望開啟催化劑工業製備和應用的「綠色時代」。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5月25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Raf1協助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徐藝軍教授ACS Catalysis:操控入射光實現定點光沉積助催化劑策略
    研究背景半導體光催化技術因其有望成為一種利用太陽能來緩解環境和能源問題的綠色手段而得到廣泛關注。如何構建高效穩定的光催化體系對促進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2)利用半導體不同晶面誘導的光生載流子各向異性遷移機制,實現助催化劑在不同晶面的定向沉積;這種晶面電荷分離機制主要局限在一些半導體單晶(如BiVO4、TiO2、Cu2O或SrTiO3)。因此,如何通過簡便的方法在異質結複合光催化劑表面實現助催化劑的定點沉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關鍵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