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完整酶結構      郭瑞庭供圖

電子傳遞機制      郭瑞庭供圖

5月2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首個細胞色素P450酶的全長精細三維結構,解答了這一數十年未解的科學難題。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純琪、馬立新和郭瑞庭合作完成了這項工作。他們解析了一種P450酶CYP116B46的晶體結構,並闡明電子在分子內傳遞的方式。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萬能生物催化劑

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該蛋白由血紅素(heme)結構域和含有黃素單核苷酸(FMN)的還原酶結構域組成;這兩個部分通過包含鐵硫簇的鐵氧還蛋白域相連。「細胞色素P450是一個龐大的酶家族,簡稱為CYP,參與許多天然產物的合成途徑與毒物、藥物代謝反應。」論文通訊作者陳純琪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植物中,P450家族參與一些特殊化合物的合成,如青蒿素和紫杉醇;在人體中,P450家族主要參與解毒過程,如化解可以導致癌症的黃麴黴毒素等。

這是因為P450的催化多能性很高,涉及20餘類反應,包括羥化反應、環氧化反應和成環反應等。其底物譜極廣,可以識別芳香族、聚酮類、萜類、肽類、糖類等類型的底物,擁有「萬能生物催化劑」之稱。

它還具有高度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能特異性的識別結構位點和方向。此外,P450酶的底物結合區具有高度可塑性,透過酶工程改造可以改變底物譜,在重要化學品和藥物製造方面的應用深具潛力。

因此,藥物活性化與代謝主要都是由CYP這個酶家族所負責的,大約囊括了生物體中此類代謝的75%。

P450系統廣泛存在於所有生物甚至病毒中,已發現超過18000種P450系統。人體內已經發現超過57種P450系統,大部分是膜蛋白,主要分布在粒線體內膜或內質網上。不過,在大腸桿菌中未發現此類酶蛋白的蹤影。

「絕大多數P450酶需要氧化還原酶來提供電子,以活化底物結合區的血紅素,進而轉化底物。」陳純琪說,建立一個P450系統必須尋找同源或者相匹配的氧化還原酶。

在P450系統的9個家族中,只有2個家族在同一條多肽鏈上自帶氧化還原酶,被稱為自給自足的P450酶,這類酶主要來自細菌。另外一些P450系統則需要從外界獲得匹配的氧化還原酶,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動物體內。

「自給自足的P450酶在生物技術應用方面是極具吸引力的生物催化劑。因此,自給自足P450酶內部電子如何傳遞是一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課題。」論文通訊作者郭瑞庭告訴《中國科學報》,此前,科學家已經對P450系統中的血紅素和FMN等結構域研究比較清楚,但對中間連接部分始終不了解,缺乏全長精細結構。

「在蛋白純化及培養晶體的過程中,P450酶極易從中間斷裂或降解,因而很難獲得完整的全長三維立體結構。」陳純琪說。

獲得全長P450精細三維結構

目前已知的自給自足P450酶有兩類。第一類以來源於巨大芽孢桿菌的CYP102A1為代表,由氮端的血紅素結構域和碳端的P450還原酶 (CPR)組成,電子傳遞的方向是從碳端向氮端傳遞。雖然這類P450酶的全長精細結構仍然缺失,但對於這類P450酶的電子傳遞機理也有了一些粗略的理論。

第一類自給自足P450酶結構域排列      郭瑞庭供圖

第二類是CYP116,該研究所涉及的CYP116B46就屬於這一類。這類P450由氮端的 heme結構域和碳端的鄰苯二甲酸二加氧酶還原酶類結構域(PDR)組成,PDR包含了FMN-依賴的還原酶結構域與鐵氧還蛋白結構域。

第二類自給自足P450酶結構域排列      郭瑞庭供圖

自給自足P450酶的一條多肽鏈內是如何將電子從碳端傳遞到氮端的血紅素的?由於30多年來長期缺乏全長的蛋白質結構信息,在該項研究之前尚不清楚。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化學生物學教授薩賓·L·弗利奇(Sabine L. Flitsch)說:「獲得全長酶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許多小組,包括她自己的小組,都試圖解析這些結構,因為它們作為生物催化劑具有重大的應用潛力。

「可以說晶體製備已經超越科學,幾乎成為一門藝術。」陳純琪說,要想獲得一個完整的大蛋白晶體結構,其難度可想而知。

該研究所用的CYP116B46相對穩定,加上郭瑞庭長年從事晶體製備和結構解析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他們得以利用X射線晶體學對其完整的晶體結構進行解析。

結構分析表明,在這種酶中,FMN足夠接近鐵硫簇以實現直接電子轉移;但血紅素離鐵硫簇太遠,不允許電子直接轉移,而是依靠5個「二傳手」胺基酸實現傳遞。

「我們解析了來源於CYP116B46全長的晶體結構,且建立了清晰的酶結構模型。」郭瑞庭說,這條連續性的多肽摺疊成三個結構域,由兩段連接肽相連,從氮端到碳端依序為:血紅素結合域、還原酶結構域和鐵氧還蛋白結構域。

郭瑞庭介紹,結構解析後發現,CYP116B46三個結構域的排列與電子傳遞的方向竟然非常一致。血紅素結合域的底物結合區朝向外,有利於底物進入結合,這顯示結構的排列相當合理。其中,還原酶結構域和鐵氧還蛋白結構域的直線距離為7.9Å,有利於電子的直接傳遞。

「科學家普遍認為,小於8 Å的距離是電子可以直接傳遞過去的。」郭瑞庭說。

另一方面,鐵氧還蛋白結構域和血紅素的直線距離達25.3 Å,超過目前認定的有效直接電子傳遞距離。

5個「二傳手」傳遞電子

「在這兩個氧化還原中心之間,由其他輔助因子來幫助電子傳送的可能性較低。」郭瑞庭解釋說,因為結構顯示二者之間的通道狹窄,缺乏其他輔助因子結合的特徵。另一方面,考慮到胺基酸也是一種電子載體,所以二者之間的胺基酸也有可能在電子傳送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在我們有機會設計還原酶結構域和電子轉移途徑。」陳純琪說。

為了分析這些胺基酸的側鏈基團對於CYP116B46酶活性的影響,他們將這些位點分別突變成丙氨酸,並進行產物生成量的測定來評估每個胺基酸扮演的角色。

郭瑞庭介紹,酶活測試結果顯示,R388、R718、E723、S726和E729的丙氨酸突變體活性明顯下降。將這些位點再次標定在結構上,可以看出大致的電子傳遞方向。

R378A突變體蛋白質缺乏血紅素造成的紅色,一氧化碳處理後也沒有出現吸收峰帶移的現象。加上R378的所在位置鄰近血紅素,推測R378可能與結合血紅素相關。因此,R378A的突變造成的效應更加複雜,需要進一步實驗才能判斷此一位點對於CYP116B46電子傳遞的影響。

[2Fe-2S] 與heme通道的胺基酸突變驗證         郭瑞庭供圖

「知道了胺基酸在電子傳遞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之後,我們就可以考慮尋找替換別的有效胺基酸,提高電子傳遞效率。」郭瑞庭解釋說,這就好像換上一個手更長的「二傳手」,讓電子能更快的傳遞過去。

這種設計將提高催化反應的效率。P450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了解自給自足P450酶催化機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對於P450酶改造與應用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tg/10.1038/s41467-020-1650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
    他們解析了一種P450酶CYP116B46的晶體結構,並闡明電子在分子內傳遞的方式。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萬能生物催化劑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強衍射點呈現明顯的十次對稱,說明該結構跟準晶密切相關。(d)計算的周期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其中黃色扁六邊形成周期排列。這類計算結構不局限於這一種,可以千變萬化,在晶體結構上具有廣泛性。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由於空氣中大量氧氣的存在,自然界尤其是地殼中的元素出於穩定存在的目的,往往和氧以氧化物結合的形式穩定存在,生物進化的適者生存理論在元素界也同樣適用。 然而,由於自然界中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通常生成多種元素的氧化物,如鈣鈦礦、高領土和水滑石等都以多金屬氧化物形式存在。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二維CaCl晶體的高分辨實空間冷凍電鏡結構表徵圖(i)、選區衍射(ii)和實空間結構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圖(iii)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Raf1的晶體結構(a,b)以及Raf1-RbcL複合物的晶體結構(c)     RuBisCO是將CO2同化到生物圈的關鍵酶,它廣泛存在於植物葉綠體基質和藍藻中。   然而,RuBisCO是一種極其低效的催化劑,同時RuBisCO可以進行加氧反應進入光呼吸途徑,從而抑制了RuBisCO的羧化酶活性。   「一個RuBisCO全酶每秒鐘只能催化3~10個CO2分子的轉化。」論文指出。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對蛋白質結構測定呈爆發式增長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化和反應性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偉、楊冰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髙嶷團隊及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谷猛團隊合作,利用原位電鏡,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觀察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反應中的動態演變過程
  • 有機矽單體合成主-助催化劑協同催化機理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將ZnO納米顆粒沉積在上述晶體上,可控合成了具有豐富PN異質結構的ZnO/Cu2O納米複合材料,並將其作為模型催化體系應用於羅喬反應,在分子原子水平揭示了Cu2O和ZnO的界面協同作用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雜誌》。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   科學網1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韓生教授、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以及兩校聯合課題組餘焓博士共同提出了「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這一全新的概念,獨闢蹊徑的催化劑製備理念避免了傳統催化劑的缺陷,或有望開啟催化劑工業製備和應用的「綠色時代」。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劉嶽峰副研究員團隊和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王愛琴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北京協和醫院與北京大學聯手,歷時4年,終於找到—— 研究團隊率先構建了特異性抗原的CAR-T細胞,可定向殺滅B細胞。而為解決傳統上一種CAR-T只能殺滅具有同樣受體的一類細胞的問題,研究團隊又開發了基於連接臂分子的通用型CAR-T。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