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課題組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同時,實驗證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由於其他金屬離子與石墨表面也存在強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初步研究也表明,其他金屬陽離子也會形成類似的異常價態晶體。

此類二維CaCl晶體表現出金屬性,也顯示出明顯的類壓電性質。這種超出預期的類壓電行為來源於兩個方面:Ca離子的單價行為,以及兩種元素(Ca和Cl)在壓縮或拉伸應變下具有不同的電效應。因此,二維CaCl晶體是一種既具有金屬特性又具有壓電特性的新型物質材料,有望製備具有原子尺度和納米尺度的電子器件,從而產生廣泛應用。

值得強調的是,CaCl晶體表現出室溫鐵磁性,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同的主族金屬元素不會具有室溫鐵磁性的傳統觀念。理論計算表明,這種室溫鐵磁性同樣來源於兩個方面:+1價Ca離子中的不成對價電子,以及相應反常二維晶體結構的邊緣或者缺陷效應。因此可以預測,其他金屬元素也可通過形成類似的反常二維晶體從而具有室溫鐵磁性。

研究人員表示,該類二維晶體的奇異性質和行為也將拓展功能化石墨烯的應用。此外,考慮到金屬陽離子和碳在地球上的廣泛分布,這種具有先前未被認識的性質的納米級特殊化合物可能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該工作由方海平團隊聯合西安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等相關團隊共同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aa27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課題組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他們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
  • 《中國科學報》發現新晶體突破二價金屬認知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方海平課題組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價態為+1。實驗證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這類計算結構不局限於這一種,可以千變萬化,在晶體結構上具有廣泛性。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戰兵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俊良、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沃特·斯陶爾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同質多晶體具有多變的結構-性能關係,能夠很好的調控材料性能,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武奎通過系統調研所有已知的51種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包括氧化物、滷化物、及硫屬化合物,對上述材料的「相變—結構轉變—非線性光學性能」三者關係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概括了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相變條件以及結構—性能之間的調控關係。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論文—科學網
    他們的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他們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
  • 氧化鋁是離子化合物,還是共價化合物?
    一看,裡邊的討論果然熱乎,觀點嘛分成了三大門派——  第一門派是「離子門」,他們認定「氧化鋁是離子化合物」,人數眾多,氣勢最盛,一副不容置疑的樣子,說出了三大理由:  ①大多數的金屬氧化物均屬於離子化合物;  ②氧化鋁熔融電解制金屬鋁,可知它熔融時電離出鋁離子、氧離子,非離子晶體莫屬;  ③查書、問老師,都說是「離子化合物」。
  • 傳統發酵魚露特徵風味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在發酵過程中眾多微生物代謝活動產生種類複雜的風味代謝產物,明確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核心微生物菌群代謝調控對風味形成的作用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風味量化表徵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為傳統發酵魚露的靶向工藝調控、優質品質創造和健康綠色發酵食品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萜烯類化合物在食品、醫藥、化妝品、香料、生防等行業有廣泛的用途。近年來,因其加氫產物在生物燃料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離子化合物的特殊知識點
    知識點1、離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組成離子化合物的微粒有簡單離子,也有複雜離子。簡單離子之間如Cl-與Na+之間只有離子鍵,複雜的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除了離子鍵,還可能有分子間作用力。例如: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突破傳統分類—新聞—科學網
    英國《自然》雜誌今天(6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成果,該所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突破傳統分類的新型費米子
  • 離子型化合物的半徑比規則
    一些離子型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從氯化銫模型可以看到一個銫離子佔據在立方體的中心並有八個氯離子作為它的最近鄰。氯離子在實際上都同中心銫離子相接觸。在晶體中ー個原子或離子的最近鄰的數目叫做配位數。在配位化合物中配位數這個詞略有不同的意義(第32.1節)]。每個氯離子也佔據在一個立方體的中心上(在圖11-11中中沒有表示出來),這個立方體以銫離子佔據在角頂上而構成,使每個氯離子的配位數也是八。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大連化物所鈉離子電池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準晶體—新聞—科學網
    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特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在實驗室合成前就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準晶體。
  • 我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於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在雷射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設計、合成性能優異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直是功能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目前,國內外廣泛採取的設計思路包括在晶體中引入具有共軛平面結構的BO3基團,具有二階姜.泰勒畸變的d0,d10以及含孤對電子的金屬陽離子等。
  • 中美合作發現晶體微觀結構高性能熱電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
  • 科學家發現硼酸鹽晶體新結構
    近50年來,人們已經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新型硼酸鹽晶體,使其成為探索新型功能晶體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在該領域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工作,發現了一系列新型硼酸鹽功能晶體材料:如YBa3B9O18是優良的薄片雷射器基質材料,並且在很高的稀土離子濃度下也不會發生濃度淬滅;(K1-xNax)2Al2B2O7(0≤x<0.6)和MM'4(BO3)3(M=Na, M'=Ca, M=
  • 離子晶體與離子鍵
    1、離子晶體(1)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2)構成晶體的微粒:陰、陽離子(在晶體中不能自由移動)(3)微粒間的作用:離子鍵((陰、陽離子間極強的靜電作用,即靜電引力和靜電斥達到平衡)(4)常見的離子晶體——離子化合物:強鹼、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鹽等2、離子鍵(1)沒有方向性和飽和性,趨向於使離子吸引儘可能多的其他離子分布於周圍(配位數),並以密堆積的方式降低體系的能量
  • 新一代固定化金屬離子親和色譜技術獲得系統評價—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葉明亮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鄒漢法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1809組)與荷蘭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主任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