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總結學校過去一年的發展建設情況,回顧2015年發生在北大的重大新聞事件,從而凝聚全校師生力量,共同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北京大學新聞中心在對校內外主要新聞媒體廣泛徵集意見討論的基礎上,發布2015年北京大學十大新聞。
一、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林建華為北京大學校長
2月15日,北京大學舉行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中組部副部長潘立剛宣布林建華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此前,林建華為浙江大學校長。3月5日,國務院正式任命林建華為北京大學校長。
林建華1978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學任教。1993年起擔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後分別擔任重慶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
二、北京大學紮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按照黨中央和教育部黨組的要求,北京大學黨委認真部署和啟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書記、校長主講「三嚴三實」專題黨課。黨委常委會傳達文件精神、部署落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委理論中心組認真學習研討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要求黨員幹部嚴以修身,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強調嚴以律己,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認真嚴以用權,真抓實幹,實實在在謀事創業做人,樹立忠誠、乾淨、擔當的新形象;自覺把「三嚴三實」融入立德樹人、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各項工作中。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踐行「三嚴三實」。各院系各基層單位開展「三嚴三實」專題黨課、報告會、研討會和交流會以及民主生活會等各項工作。全校上下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深入查擺「不嚴不實」問題,邊學邊改,促進各項工作認真開展。
專題連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三、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北大獲獎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
12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獲獎名單。北京大學共有49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2項(《中國儒學史》《希臘古代經濟史》)、二等獎24項、三等獎23項,獲獎總數連續五屆蟬聯全國高校榜首。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是教育部為表彰和獎勵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的成績,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嚴謹治學、勇於創新、鍛造精品,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獎項設於1995年,每三年評選一次。
原文連結: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中北大獲獎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
四、北京大學吳學兵、喬傑、謝燦等課題組和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吳學兵領導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128億光年、中心黑洞質量達到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2月26日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3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對此進行了重點報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課題組首次發現了動物對磁場感知的磁受體基因(MagR),其編碼的磁感應蛋白具備內源磁性,能識別外界磁場並順應磁場方向排列,被稱為「生物指南針」。這項發現有望解開動物遷徙和生物導航之謎,還為未來發展基於磁感應的分子標籤技術和分子操控技術、開發新型磁性生物材料開闢了廣闊的新領域。11月16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發表了這一重大科研發現。11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對此進行了重點報導。
12月23日,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主持的「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學調控」研究,與吳學兵團隊項目共同入選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喬傑團隊與北大湯富酬團隊合作,克服重重技術難關,揭開了人類PGC神秘面紗的一角。研究成果於2015年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引起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關注。該項研究有助於加深對人類胚胎發育過程表觀遺傳學調控的認識,對研究胚胎發育基因重編程、疾病的遺傳或隔代遺傳等具有重要意義。
封面設計源於中國古代象徵生殖的圖騰—玄武,寓意哺乳動物通過有性生殖(蛇與龜)來維持完整的生命周期(圓環),而中心處的生殖細胞(紅色)則在遺傳信息的世代沿襲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五、首屆燕京學堂學生入學,北京大學啟動「通識教育大講堂」項目,教學改革繼續深入,綜合改革穩步推進
9月,首屆燕京學堂開學,第一批入學的96位學生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全球34個國家的著名高校,包括24名中國學生和72名外國學生。燕京學堂新學期開設10門課程。
12月3日,北京大學主辦的「通識教育大講堂」系列講座啟動。校長林建華作了題為「北大教育發展之路」的首場演講。「北京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是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識教育大講堂」每年舉辦1-2期,將邀請知名的專家演講,闡發通識教育理念,為師生提供交流機會,探索新型的教育改革方式。
六、北京大學舉辦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紀念大會等重要的學術活動
10月10日-11日,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世界近20個國家的400多名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和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參加,對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傳播與發展,以及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價值進行研討。1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大會的召開進行了報導。
原文連結: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9月15日,「新文化運動百年——回顧與展望」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教育部、首都高校的領導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回顧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歷程,探討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經驗,展望新形勢下大學的文化建設與未來發展。校黨委書記朱善璐在會上發表了主旨報告,回顧了新文化運動的歷程與意義,也對學校的未來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原文連結:「新文化運動百年——回顧與展望」紀念大會召開
七、校友屠呦呦等北大人屢獲殊榮
10月5日,北京大學校友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原文連結:屠呦呦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月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勳、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其頒獎。
原文連結:北大校友「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12月,14位北大人新當選2015年兩院院士:張平文、謝心澄、席振峰、黃如、俞大鵬、倪晉仁等6位北大教授當選為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遠航教授當選為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人數連續三次居全國高校首位。同時,陳曉非、邵峰、曹曉風、王福生、楊志峰、任輝啟、黃璐琦等7位北大校友當選2015年兩院院士。北京大學院士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原文連結:北大七位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八、北京大學湧現多位感動社會的先進典型
1月6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劉浦江因病辭世,學界一片痛悼之聲。劉浦江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之《遼史》修訂項目的主持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他為《遼史》修訂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為學生和學術奮鬥到最後一刻的頑強精神令無數師生動容。
原文連結:他用生命來著遼金史——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劉浦江教授
7月9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漢語專業方言學帶頭人李小凡病逝。他曾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李小凡為人踏實執著、低調樸素,雖身患重症,卻始終堅持學術、恪盡職守。12月2日,由北京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聯合舉辦的李小凡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近2000在京高校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原文連結:李小凡先進事跡感動北京高校師生
3月28日,北京大學舉行了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報告會講述了北大校友鄒碧華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衛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的感人事跡。全校兩百多名師生聆聽了報告會。鄒碧華是北京大學法學院84級校友,投身司法工作26年,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2014年12月10日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
原文連結:「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12月25日,根據北大考古系86級校友柴生芳事跡改編的電影《柴生芳》觀影會暨新聞發布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2014年8月15日,時任甘肅省臨洮縣委副書記、縣長的柴生芳因勞累過度,誘發心源性猝死,在工作崗位上辭世,年僅45歲。從貧寒出身到踏入燕園,從西北考古到東渡求學,從省城工作到赴定西基層,柴生芳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對群眾的大愛、對事業的執著、對名利的淡泊。中宣部授予其「時代楷模」稱號。中組部授予其「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原文連結:「時代楷模」柴生芳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大舉行
九、北京大學全球青年創新節成功舉辦 任鶴坤同學獲第十四屆「挑戰杯」特等獎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碩果纍纍
10月25日,「北京大學第十二屆國際文化節暨全球青年創新節」成功舉行。本次創新節與國際文化節深度結合,以「國際大學生iCAN創新大賽」「CCFL未來領袖文化創意大賽」和「全球青年創新領袖峰會」為引擎,以「全球青年創新之夜」盛大頒獎典禮為高潮,成立「全球青年創新創業聯盟」,連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與「青年創業」三大要素,對全球創意和創新愛好者發出熱情邀請,匯聚來自全球的創新創意項目。來自美、英、法、日、韓等55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們齊聚一堂,30餘位駐華使節,百餘位校外嘉賓和上萬名中外師生參與了本次盛會。在「全球青年創新之夜」上,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斯裡蘭卡等國高校的12支代表團隊,從全球12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在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大舞臺上精彩演繹了他們的創新成果。
原文連結:北京大學第十二屆國際文化節暨全球青年創新節開幕
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社會學系2012級本科生任鶴坤同學以「『情理之治』:基層信訪辦的運作邏輯——北京市A鄉『無理上訪』的案例分析」獲得全國特等獎。北京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立足文理基礎學科優勢,圍繞國家政策、社會熱點和重點,引導學生在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將田野調研與學生創新活動相結合,鼓勵學術創新。同時,加強校內各職能部門橫向以及與院系團委的縱向合作,搭建各種形式和層次的學術和創業比賽,完善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制度設計,構建服務學生的體系,以引導和服務作為營造學生創新和創業的關鍵,唱響了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原文連結:北京大學學生團隊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中榮獲全國特等獎
十、校園民生工程加快推進
2015年,多項校園民生工程建成完工、投入使用。
1月,勺園食堂建成開業。食堂位置緊鄰勺園學生宿舍,建築面積約4600平米,一層為學生基本夥食堂,二層為地方風味檔口和教師餐廳。勺園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服務,是集學生基本夥食和地方風味菜繫於一體的綜合性食堂。
原文連結:校領導察看勺園食堂開業情況
9月,新建學生公寓29樓至31樓、改建第二體育館、靜園三院和四院、勺園6號樓和4號樓交付使用。
原文連結:北大新建築(組圖)
9月30日,學校成立北京大學肖家河教師住宅配售管理服務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11月20日正式啟動肖家河教師住宅配售工作,12月7日完成申請報名,後續工作逐步進行。
原文連結:校領導到房地產管理部檢查肖家河教師住宅配售準備工作
編輯:安寧 江南